《人們怎樣傳送信息》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會認字(包括1個多音字),練習書寫8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介紹的一些傳送信息的方式,體會先進信息傳送方式帶給人們的好處。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先進信息傳送方式帶給人們的好處。
教學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情況匯報。
1.開火車接讀課文,挖“地雷”(學生讀錯的字詞為“地雷”,下同)。
纖qiàn纖夫
xiān纖維纖細
2.你還有哪些字讀不準或者讀得和他人不一樣?(解決個別學生不會認的字)
3.你在預習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嘗試解決了嗎?用的什么方法?
(1)小組內匯報。
。2)全班交流。
二、游戲檢測字詞掌握情況。
1.教師用生字詞卡片開小火車抽讀。
2.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播”字的寫法:注意右邊的筆順,注意寫好左窄右寬的間架結構。
小老師評組內的寫字情況(每組評出一個寫字優秀獎、一個寫字進步獎)。
三、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
1.默讀課文自由完成下列填空題,并說說你對人們更新信息傳送方式的感受。
人們不時改進更新信息傳送方式,開始是通過郵政系統輸送信件,傳送信息→(通過電話、電報、廣播以電磁波形式)→(激光通信)→(信息網絡)→……
2.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學習情況。
4.齊讀課文。
四、作業。
1.讀一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從寫字表中選你認為難寫的.生字練習寫一寫。
3.收集下列資料:
a.你知道人們還有哪些信息傳送方式?
b.你知道哪些發明家?他們分別發明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資料匯報,舉辦“信息傳送會”。
1.郵政沒發生前,人們是怎樣傳送信息的?你知道人們還有哪些信息傳送方式?
a.學生自由上臺匯報。
b.評出最佳“獵手”(搜集資料能手)。
2.課文中介紹的幾種信息傳送方式,你最喜歡用什么方式傳送?為什么?
a.學生默讀課文,考慮問題(動筆畫一畫)。
b.小組討論交流。
c.指名學生匯報。
教師相機講解:光纖、激光通信等方面的知識。
3.當個小小設計師:未來還可能有什么通訊方式?請你展開想象,大膽來設計。
4.發明家的故事交流。
a.學生講自身找到的故事。
b.老師講故事。
《電話的發明者——貝爾的故事》
《電報的發明》
二、小結本次活動情況。
1.評獎:最佳小“獵手”、設計明星、故事大王等。
2.教師鼓勵學生學好知識、大膽創新。
三、作業。
1.默讀課文,積累優美的詞語補充“我的詞語庫”并選詞說話。
2.搜集閱讀發明家的故事。
和:板書設計
13人們怎樣傳送信息
郵政系統→電磁波→激光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網絡)→……飛速發展
補充資料
1.電報的發明
美國發明家莫爾斯原本是學繪畫的,對電學也有興趣。他偶然觀看了一次電磁實驗,當電流流過電磁線圈時,電磁鐵發生的磁力將旁邊放置的彈簧片吸了過來。電流被切斷后,磁力就消失了,彈簧片又回到原來的位置。莫爾斯由此聯想到,假如使用一個電鍵,斷斷續續地接通或切斷電源,彈簧片就會時吸時放。他考慮,若以彈簧片被吸的次數來表示信號,就可以制出精確的電信機。莫爾斯從此投身于電報機的研制。1835年,莫爾斯的有線電報機在實驗室架設勝利。為了解決遠距離通信時信號衰減的問題,莫爾斯又發明了繼電器。1838年,莫爾斯終于制成了實用的單線電磁式電報機,并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這種電報機是靠電流有規律的中斷來實現信號傳送的。莫爾斯還發明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就是以長短信號的不同組合代表字母。用發報機的按鍵發信號時,控制按鍵的時間,使電流中斷時間的長短與莫爾斯碼規定的點和線相對應,每分鐘可發10個字。接收機在紙帶上打出點和線,由收報員解碼譯出。1844年,他用自制的電報機發出了人類第一份長途電報。
2.無線電廣播開始播音
大發明不一定出自于大學問家
手,有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往往能干出大事。美國人費森登只上過小學,卻被一個念頭長期困擾著:要把電波傳達原理運用到無線廣播上。當時電話之父貝爾也在考慮廣播問題,但琢磨的是有線廣播。經過幾年努力,費森登發明了利用聲音信號對高頻連續波進行調幅后發射,在收信方進行解調以實現無線電通話的方式。1906年底,他用這一方式勝利地進行了語言和音樂的無線電廣播實驗。1907年他又將距離延長到320公里,送到了紐約。
3.電話的發明者
在某種范圍內說,電話是當今社會最方便、最實用的通訊工具。發明電話的是英國人貝爾(1847—1922),當時他還不到30歲。他還制造了助聽器,改進了留聲機,他一生獲得30項發明專利。
貝爾從小好動腦筋,15歲就大膽改革老式水推磨,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16歲時,貝爾以優異成果考入愛丁堡大學,為了解脫聾啞人的痛苦,他選擇了自身喜歡的語言學專業。4年以后,貝爾又進倫敦大學深造。22歲時,擔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發聲生理學教授。并且和父親開辦了一所聾啞學校,他一邊教聾啞人克服不能說話的困難,一邊研究、試驗助聽器。
一天,貝爾正在實驗室中研究聾啞人用的一種“可視語言”,一個有趣現象引起他的極大注意。他發現在電流導通和中斷時,螺旋線圈發出的聲音好像發送電碼的“滴答”聲一樣。這一發現使他大膽設想:假如使電流強度的變化模擬出聲波的變化,那么電流傳送語音就能實現了。于是貝爾請教當時的電學專家亨利,并自學了電學知識,繼續開展研究。
1873年,貝爾辭去語言學教授的職務,專心致力于電話試驗。經過多次的失敗,終于取得勝利。1876年6月2日晚,連續奮戰幾天幾夜的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對實驗裝置做完最后一次檢查,然后他倆分別關在相隔一定距離的兩間屋子里。突然沃森聽到有人講:“沃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原來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腳上,由于疼痛,他情不自禁地對著話筒喊,這竟成了人類用電話機傳送的第一句話。沃森聽到后,驚喜萬分地回答:“貝爾!貝爾!我聽見了!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