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 1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其中有影響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中有一個人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不義戰爭,他就是墨子。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選自《墨子》的文章──《公輸》。
二、作者:背景簡介
指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墨子(約前476~前390),姓墨名翟(dí),戰國初期魯國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產者階層的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非攻”(反對掠奪性戰爭)、“兼愛”(既愛自己和祖國,也愛別人和別國)。《墨子》一書現在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述墨子言行的輯錄。
墨子所處的時代,各諸侯國掠奪性的戰爭頻繁不已,嚴重破壞生產,甚至使下層人民被迫“折骨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勞苦大眾的苦難,這是他提出“非攻”、“兼愛”等政治主張的思想基礎。當時楚國是大國,占有兩湖一帶廣大地區。宋國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但處于戰略要地。楚用公輸造器械,接連打敗了周圍幾個國家,于是準備攻宋,墨子聽到消息,便從魯國趕到楚國去止楚攻宋。《公輸》寫的就是這件事,具體地表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然后檢查預習。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燈片,把字寫好,上課放映)。
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指導其自主學習,變“一言堂”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書及參考資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組各派代表復述課文內容梗概。教師作進一步引導,劃分文章結構如下:全文可分為三部分:自“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輸盤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義不殺眾”說服公輸盤;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連用三個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見公輸盤”到“吾請無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實際行動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第一部分,教師指點難詞、難句。
1、云梯之械:之,代詞,這。
2、將以攻宋:即“將以之攻宋”,介詞“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3、夫子何命焉為:夫子,對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稱,等于說“老先生”。命,命令,自謙而把對方的意見說成命令,這里引申為“指教”,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請獻十余:請,和下文“請說之”,“吾請無攻宋矣”的“請”都是敬辭,猶言“讓我,請允許”。
5、吾義固不殺人:義,道義,名詞用如動詞,遵循道義。固,可以作“本來”講,引申“決”。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義決不殺人。
6、再拜:古代的一種禮節,先后拜兩次,表示特別敬意。
7、義不殺少而殺眾: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眾,是指將要在楚宋戰爭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設計的問題。
1、為什么墨子從得到楚國攻宋的消息到見公輸盤,中間只用“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來表達?
2、哪句話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話表現了墨子見義勇為和不辭勞苦的品質?
3、墨子僅用三次對話,就使公輸盤屈服,這三次對話分別用了什么方法?
4、公輸盤的觀點是什么?墨子怎樣給予致命一擊的?
(可以小組討論,研究。)
提示:
⑴ 因為事情緊急,刻不容緩;墨子一路上的經歷,與文章主題關系不大。
⑵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⑶ 設誘──“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激將──“請獻十金”;追擊──“請說之……不可謂知類”。
⑷ 答案:公輸盤觀點是“吾義固不殺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義”,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輸盤的弱點,以“義不殺少而殺多,不可謂知類”這致命的一擊使他理屈辭窮。
五、總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對《公輸》進行了初步學習,對結構和內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問題的討論中能積極踴躍,希望同學們發揚。
公輸盤在民間傳說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為楚國制造云梯攻打宋國,爭取楚王寵信,又要標榜自己有“正義感”。此處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尋找資料,擴大知識面。
六、布置作業
重點掌握課下注釋中的詞語及難懂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學生看注釋,相互研究,教師指點難詞、難句以后,請學生口譯。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復用為的是加以強調。
2、此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樣,全句是“這算是怎樣的人呢?”
3、必為有竊疾矣:竊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為與此同類:臣,墨子的謙稱,以……為,認為……是。之,結構助詞。與,介詞,跟。此,指示代詞。這兩句意思是:我認為大王派人攻打宋國,是跟那個有好偷竊的毛病的人一樣的。
學生口譯后,引導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這是他到楚國以后的第二個回合的戰斗。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體相同,但又同中有異,一切根據楚王的性格特點布置安排。楚王是一個掠奪成性的奴隸主貴族,既貪財好利,又要維護大國君主的風度,墨子準確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組假設句,接著發問:此為何若人?楚王只好認為那個人“必為有竊疾矣”。一個“必”字用得妙極,顯示了楚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就為墨子的推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二、研讀段落
分角色朗讀,分組對讀“子墨子見王……必為有竊疾矣”。
指點學生理解:當楚王神氣十足地對這種現象進行嘲笑時,自己卻被牽著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這時墨子突然話鋒一轉,以連珠炮般的三組恰當的類比,向楚王發動正面進攻,徹底揭露楚王準備攻宋的無理、無義、愚蠢可惡。
提問:三組類比的具體內容都是什么?
(請同學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燈片。)
明確:
1、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2、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梁肉之與糠糟也。
3、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這樣三組類比的落腳點是:把將要發動侵略戰爭的楚王比作患有盜竊病的人。
齊讀,輪讀“子墨子曰……為與此同類”。(反復體味墨子正氣凜然的大無畏精神和言辭的雄辯。具體認識楚王的偽善和愚蠢。)
三、總結、擴展
布置課后作業及課文第三部分的自讀要求。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棄攻宋的意圖呢?
四、布置作業
1、課文第三部分,在寫法和材料的組織安排上,與前兩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誦第一、二部分的內容。
3、參照注釋,筆譯課文第三部分。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檢查背誦和思考題
二、學習第三部分
教師指導學生解決預習作業中的疑難詞句。
1、九設攻城之機變:九,表示次數多,虛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國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雖殺臣,不能絕也:雖,即使。絕,盡。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
講讀,分析第三部分。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一次又一次施出機巧變換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擋住并挫敗了他。兩個“吾不言”生動地描寫了雙方的針鋒相對,墨子的“吾不言”更顯出他比公輸盤棋高幾著。
小結:前兩個回合的斗爭,在寫法上主要是通過對話斗智,第三部分則通過斗勇。前兩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國有余”,墨子把公輸盤的進攻—一擊敗,使之無計可施。而墨子的防守還綽綽有余。至此,墨子的勝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風云,再掀波瀾。
思考:又有何事發生?請大家齊讀后三段。分析:當公輸盤準備和楚王會謀殺害墨子時,墨子臨危不懼,當場予以揭穿,用事實宣布了楚國攻打來國必敗,至此,楚王只得無可奈何地表示“吾請無攻宋矣”,放棄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終獲勝。
三、小結課文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敘述了墨子同公輸盤、楚王三個回合的斗爭,表達了什么思想?
歸納: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現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問:本文寫作上有何特點?
歸納:本文是一篇敘事散文,事件發展跌宕起伏。安排筆墨評略得當。其次,本文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來說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總結、擴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來看,仍不失為一個美好的理想。墨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不怕艱險,堅忍不拔,勇于自我犧牲的奮斗精神和始終重視實踐的作風,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但子墨子的這種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他不懂得引起戰爭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戰爭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墨子所處的時代所以發生連續不斷的兼并戰爭,是當時階級斗爭的必然現象,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張來制止的。因此,所謂?“非攻”在墨子所處的時代是根本不能實現的。
五、布置作業
學習本文敘事明理的方法,不改變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適當擴充情節,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為題編寫一則故事。
《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把握疑問句、反問句的句式特征。
⑵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張。目標
⑶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
3、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增加語言積淀。
【教學難點】
鑒賞墨子的勸說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品析——背誦。
2、設疑——點撥——釋疑。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罄竹難書、今天我們走近一位熱愛和平的人,他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場不義的戰爭,請看他非凡的表現。
二、資料助讀
1、關于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的著作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之交為第一個發展階段,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論語》是較短的語錄體散文。《墨子》在對話中有議論,初具議論文的規模。戰國中葉為第二個發展階段,以《孟子》和《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莊子》接近專題論文、戰國后期為第三個發展階段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
先秦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極具文采,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辯是非,增強了說服力,而排比、夸張等修辭的大量運用更使文章辭采繽紛。總之,先秦諸子散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人,一說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張?兼愛”“非攻”。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現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運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論辯方法進行論政,邏輯嚴密,說理清楚。語言質樸無華,多用口語,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輸:
公輸,名盤,又稱魯班,山東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同時他還是一位頑固狡詐,陰險狠毒的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生字:
械(xiè)軒(xuān)輿(yǔ)犀兕(xī sì)黿(yuán)罨(tuó)鮒(fù)梓(zī)褊楠(pián nán)多音字:
請說之(shuō)長木(zhàng)公輸盤(bān)見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通假字:
公輸盤不說(通“悅”,高興)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擋)公輸盤詘(通“屈”,理屈)。
2、學生自由朗讀。
四、譯讀課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討論研究,共同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⑴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請獻十金(請允許我,表敬詞)
荊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圓,與現代漢語表意不同)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巧妙的方式。現代漢語中“機變”為“隨機應變”之意)
⑵一詞多義:
公輸盤不說(高興)見公輸盤(拜見)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這樣)
請說之(解釋)胡不見我于王(引見)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謂知類(事理)為楚造云梯之械(這樣)
為與此同類(類別)子墨子聞之(指代造云梯攻宋這件事)
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結構助詞)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結構助詞)
⑶翻譯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么見教呢?宋何罪之有?譯: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胡不已乎?譯: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胡不見我于王?譯:何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此為何若人?譯: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提問:本文對應的雙方是誰?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本文對應的雙方是墨子和楚國的公輸盤、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國的目的是勸阻楚國攻打宋國。
2、提問:談談你對本文思路的看法。
學生討論,成果展示:
以“見”字一線穿珠。
墨子見公輸盤→墨子見楚王→墨子見公輸盤
(1~12)(13~16)(17~22)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分為三個步驟:使公輸盤理屈詞窮,使楚王理屈詞窮;模擬攻守,擊敗公輸盤,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2、以人物思想、態度的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
背景交代:公輸盤“服”楚王曰:“善”公輸盤詘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奧秘
1、研讀第5~12段。
問題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點撥: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問題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幾個動詞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樣的心態和精神?
點撥:幾個動詞是“聞”“起”“行”“至”。這一連串的動詞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態和為了阻止楚宋之戰不辭勞苦的精神。
問題③:墨子見到公輸盤,就請他幫助自己去殺人,而且進一步說可以‘“獻金”,其真正的意圖是什么?
點撥:真正的意圖在于步步激怒公輸盤,逼使他說出“吾義固不殺人”一類的話來。因為墨子料到公輸盤雖然在積極準備血腥的戰爭,但表面上必然會裝出堅持正義的樣子。公輸盤果然中計。
問題④:墨子抓住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一語,怎樣駁斥了他的“義”?
點撥:首先義正辭嚴地指出‘來何罪之有”,而后指責攻來的不智——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同時批評攻來的不仁,因為來本無罪。結論:公輸盤的“義”是“不殺少而殺眾”,是更大的不義。
問題⑤:“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是在指責公輸盤的不義嗎?
點撥:不是,是為了防止公輸盤以種種理由搪塞推托責任。
問題⑥:“公輸盤服”,此時公輸盤真的服了嗎?他取消了攻來的計劃了嗎?
點撥:沒有真服,只是默認了攻來的“不義”。他沒有取消攻來計劃,只是狡猾地將責任推給了楚王。
問題⑦: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墨子善罷甘休了嗎?從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點撥:沒有善罷甘休。從“胡不見我于王”可以看出來。從此處我們可以感覺到墨子的勇敢和果決。
(解說:設置以上7個問題,意在啟發學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緊逼,公輸節節退守,最終服輸的過程。)
2、研讀第13~16段:
問題①:墨子見到楚王,先舉了一個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點撥:‘今有人于此…鄰有糟糠而欲竊之。”目的是誘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說出“必為有竊疾矣”之類的話來。
問題②:墨子是怎樣借楚王的推斷說服楚王的?
點撥:通過對比和類比。首先拿楚國的土地、物產和來國的土地、物產比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為與“有人”的行為進行類比,說明楚之攻來實在像患了偷竊一類的毛病,暗寓攻來不智,實無必要之意。
問題③:楚王是否承認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來的計劃?
點撥:楚王承認墨子說的有理,這從“善哉”一語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計劃,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輸盤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態度堅決地表示“必取宋”。
(解說:設計以上3個問題,意在啟發學生理解墨子說服楚王的過程。)
3、研讀第17~22段:
問題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輸盤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雙方又進行了怎樣的較量,結果怎樣呢?
點撥:公輸盤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戰術與墨子進行較量,公輸盤“九設”機變,墨子‘優距”,結果是“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國有余”。
問題②:“公輸盤詘”說明了什么?
點撥:說明不論在道義較量上還是在戰術較量上,公輸盤已告全面失敗。
問題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輸盤怎樣的心理狀態?
點撥:公輸盤兩戰皆敗,已然惱羞成怒,動了殺機。
問題④:在危險關頭,墨子有什么表現?
點撥:胸有成竹,鎮定、沉著,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針鋒相對
問題⑤:墨子揭露了公輸盤“不言”的內容,請問是什么?
點撥:“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問題⑥:墨子是否徹底懾服了楚國君臣?為什么?
點撥: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攤牌:自己的弟子已經協助宋國加強了防備,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這就徹底打破了楚國君臣妄圖依仗新式武器攻取來國的夢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計劃。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達到了止楚攻來的目的。
問題⑦:體會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僅靠鋒利巧妙的言辭?
點撥: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藝和宋國的戰備。由于有實力作后盾,墨子的話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勝的把握。
三、欣賞品味墨子的勸說藝術
提問:墨子的勸說技巧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討論,并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說理巧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輸盤,五個“不可謂”,義正辭嚴;婉勸楚王,三次夸飾楚國,在取悅對方的同時置對方于理虧的境地。
2、邏輯性強。主要表現在勸阻楚王時,巧用類比,對比,環環相扣,無懈可擊。
3、先發制人,保持主動。在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擊,化被動為主動,從容鎮定,胸有成竹,機智善辯。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輸盤的“義”,楚王的“竊疾”均成了墨子制敵的法寶,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輸盤與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無奈和苦澀呀。語言富于表現力、他一連用五個“不可謂”,重重否定,極有氣勢,使公輸盤無從辯駁:他一連用三個對比,并采用夸飾的手法,極言楚國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宋國之面積狹小、物產貧乏,感染力很強,既滿足了楚王的虛榮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國是無意義乃至愚蠢的舉動。而揭露公輸盤的殺機并最后打消楚國的攻宋企圖的這一段話,長短句交錯,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顯示了墨于勇敢無畏、鎮定自若的特點。
四、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教師提問:《公輸》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本文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人物形象鮮明、文章通過語育描寫,刻畫了三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機智多謀,無所畏懼、鎮定自若,公輸盤,頑固、陰險,狡詐,楚王,虛榮。愚蠢,狡猾。
2、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五、總結升華
提問:墨子與公輸盤,楚王的這場斗爭給予我們什么樣的啟示?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于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被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國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強權肆虐橫行的國際環境下;我們只有壯大實力,才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 3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記敘墨子在楚國即將大舉進攻宋國之際,用巧妙、崐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借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崐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
教學重點: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2.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找學生講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從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學習課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1.生速讀課文,概括出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2.師生討論,明確: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輸理屈詞窮;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詞窮;
第三回合是模擬攻守,說明楚國攻打宋國不會有好結果,崐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3.師生分角色朗讀第一回合,討論:
(1)當墨子請公輸殺人時,公輸作何表示?
(2)而墨子分析公輸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終結論又是什么?
(3)這場辯論的結果如何?
(4)公輸真的“服”了嗎?你能揣測他此時的心理活動嗎?
4.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回合,討論:
(1)墨子給楚王講故事,有什么目的?
(2)楚王是如何評價故事中人的?
(3)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來作類比的?
(4)楚王真的決定不攻打宋國了嗎?揣測楚王此時的心理活動。
5.生自讀第三回合,討論:
(1)在模擬攻守前,楚王怎樣看待楚攻宋的.結果?
(2)而模擬攻守的結果又是什么?
(3)公輸真的就此罷休了嗎?
(4)墨子又是怎樣讓楚王徹底折服的呢?
6.教師總結: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節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夠在辯論中取勝,他運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評述此種技巧。
3.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擁有過人的辯才。
4.在辯論過程中,墨子面對公輸,面對強國君主,甚至有崐殺身之險時,他有什么反應?
——“沉靜”、“從從容容”、“鎮靜”。(以上幾詞出自魯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寫的小說《非攻》)
5.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擁有過人的膽識。
6.教師總結:
墨子是一位具有過人辯才與過人膽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美。
四.課堂小結:
對付強大的敵人,不僅要從道義上戰勝他們,還要用實力來震懾他們,這就需要我們具有過人的辯才與膽識。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收錄在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非攻》。
2.積累幾種文言句式:
(1)排比句式:……不可謂……不可謂……
舍其……而欲竊之
猶……之與……也
(2)判斷句式:以……為……
【《墨子·公輸》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墨子《公輸》原文及翻譯11-04
墨子《公輸》原文與翻譯09-25
公輸——《墨子》 文言文06-14
《公輸》教學設計05-29
《墨子·公輸》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3-23
《公輸》教學設計匯編15篇04-13
《公輸》教學設計集合15篇04-13
《公輸》教學設計(通用7篇)02-11
公輸教學反思04-22
墨子的故事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