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議論文。作者用思辨語言闡述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二者的概念和相互關系,以及對傳統我們應該采用的態度。在教學時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語言特色來誘發學生的興趣,在把握課文思路的基礎上,采用問題探討的方式研讀課文,注意探討問題時應注重思路、突出重點。學習本文,不僅要完成文本研讀,更要借鑒文章的寫作技巧。課時安排為3課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邏輯思維方式。
3、正確對待傳統,提高思辨能力,弘揚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概念及二者區別。
【教學難點】
辯證地看待傳統。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識記字音字形詞語:
媲pì美 箝qián制 自戕qiāng 攻訐jié 污垢gu
一蹴cù 而就 威懾shè 蛻tuì 除
攻訐:揭發別人的過失或陰私而加以攻擊。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應運而生:原指順應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隨著某種形式而產生。
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
斑駁陸離:形容色彩錯雜紛繁。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余風遺響:遺留下來的風氣影響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的完成。
曇花一現:曇花開放后很快就凋謝。比喻突然顯赫起來的人或流行一時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養人才。本文指破壞傳統文物的本來面目。
二、了解作者:
龐樸,1928年生于江蘇淮安,漢族。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畢業,任教于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志從事編輯工作,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發展文化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F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孫龍子研究》《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白馬非馬——中國名辯思潮》《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帛書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紹: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寫于1991年4月。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外國尤其是港臺新儒學的興起,再加之改革開放以后比較寬松的政治思想環境,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文化熱,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回歸傳統”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時尚。針對這種種現象,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課文研讀:
1、釋題: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一個關系型的題目?梢,本文主要闡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區別。龐樸認為: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2、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
引子部分:是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正確對待傳統的重大意義。提出應區別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
“傳統文化”部分:闡述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特點、范圍,以及應該采取的方針和態度。
“文化傳統”部分:將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相比較,從而揭示出文化傳統的特點,探討其誕生、生長、變化的規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礎。
“財富與包袱”部分:論述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闡明應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
3、根據問題研讀問題:
。1)研讀引子部分:
A、作者認為:應該怎樣處理時代發展與傳統的關系?
明確:“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 ,“而是妥善地利用過去(傳統)”。
B、作者把“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差別,說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相媲美”,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該如何理解?
明確:類比;橄鬄榫唧w,貼切、形象,增強說理的生動性。說明文化傳統是穩定的、恒久單一的;傳統文化是豐富的、復雜的、可以變動的。
。2)研讀“傳統文化”部分:
A、對“傳統文化”的概念該如何界定?
明確:“傳統”和“文化”兩個概念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文化”是中心詞,“傳統”是修飾詞,重點應落在文化上。內容上指“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B、傳統文化有什么特性?
明確:時代性和民族性。
C、如何理解時代性和民族性?
明確:時代性是指文化是應運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但不管存在時間長短,只要存在過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過的,就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隱形的或顯性的存在,就成為民族性,即文化中帶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D、本段采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明確:下定義和舉例子。
五、課后作業:預習后兩個部分。
六、板書設計:
傳統文化 文化傳統
蜂 蜜 蜜 蜂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明確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研讀“文化傳統”部分:
1、作者是怎樣論述什么是文化傳統的,文化傳統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首先還是從“傳統”和“文化”兩個概念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皞鹘y”是中心詞,“文化”是修飾詞,重點應落在傳統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較的論證方法,說明文化傳統是不可捉摸、難以名說、無所不在的,這是從表現形態上說的。接著從產生過程上來看:一是實踐性;一是體現出來的形式——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傳統是如何形成的?
明確:同一片園地的人們,形成共同心理狀態,并且為群體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歷經歲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傳統有什么作用?
明確:是一種惰性力量。既能制約人們,又能團結凝聚人們。
4、文化傳統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穩定性(惰性)和可變性。
5、分析文化傳統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
明確:文化傳統與外來文化相接觸、交流,經過驚奇、觀望、攻訐——學習、交流、消化、吸收、整合這一系列過程,就會發生變化并帶來后果:雖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卻讓人感到陌生。
三、研讀“財富與包袱”部分:
1、應該如何看待傳統?
明確: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傳統既是財富也是包袱?文章論述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才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才能在傳統的制約與支配下,凝聚成了一個穩定而團結的集體。所以說,傳統是財富。然而傳統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鉗制思想、束縛行動的本性,妨礙進步和發展,因而傳統又是包袱。作者論述這個問題,是要我們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棄其落后的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不斷發展與進步。
四、回顧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的?
明確:首先,從語言結構分析入手,將“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分別落腳到“文化”和“傳統”上。
接著,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認識入手,對兩者作出“定義”式的簡單判斷;傳統文化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從“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形成過程的角度,闡釋了兩者的特性:傳統文化是具體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傳統是意識和精神,是一種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闡述了兩者的兩重屬性: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五、板書設計:
傳 統
第三課時
一、總結本文主題:
文章通過闡述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內容、特點及利害關系,表達了作者的觀點: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
二、辯證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點,請舉例說明文章是如何進行辯證分析的?
明確:例如,在闡釋“文化傳統”時,一方面既肯定其“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評的任務,明辨其時代風貌,確認其歷史地位,接受或拒絕其余風遺響”。在闡述“文化傳統”時,一方面指出“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當然這并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變化自己的內容”。作者在闡述“財富與包袱”這一內容時,更是充滿辯證分析:例如課文最后三小節,這三節起著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辯證地把握傳統的兩重屬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認識偏差而引發的兩種傾向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接著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當,指出傳統是內在物,是人群共同體的品質和精神。這和前一節形成正反對比,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最后進一步明確,說明這種內在物的本質屬性和由來,闡明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
三、賞析課文寫作技巧:
1、采用小標題形式,新穎別致,令讀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ɑ仡櫿n文內容,完成板書)
提出問題:民族傳統與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很有必要。
傳統文化就是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
與 分析
問題文化傳統是民族精神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
文化傳統的變化是緩慢而復雜的
傳統是財富,也是包袱
結論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雙重性
3、語言特色:
(1)、句式整齊,整散結合,生動活潑。
例如:“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未老而先亡”,這一段話眾多成語連用,主要語句句式整齊,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將論述性很強的話表達得鏗鏘有力,既給人文化內涵厚重的感受,又讓人覺得活潑輕松,讀起來朗朗上口。
(2)、運用多種修辭,給枯燥的議論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么,所走向的絕不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擬人
誰要想拉住傳統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于一時,終將徒勞無功。
四、開放性問題:
1、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等,而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卻越來越淡漠,對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學生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今天我們努力的學英語,是為了將來全世界都努力的學漢語。據國家語委對外漢語考試的機構統計,現在每年參加漢語考試的外國人逐漸遞增,一些想要來中國發展的外國人,都把學漢語當成是其發展的重要部分。對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認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卻成了中國人的最愛,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學心得04-20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11-05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課文教案設計05-23
文化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