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下有多重教學課件
三下有多重教學課件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了解質量稱量工具,了解千克和克字母表示方法。
3.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經歷“估”“稱”的過程,通過各種活動,體驗質量。
2.參與實踐活動,動手操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活中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難點:估算一些物體的重量。
教學與學法:
教學:引導操作、歸納概括。
學法:實驗比較、理解應用。
教學準備:各種小稱,鹽、小黑板、硬幣課件。
〖設計意圖〗
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教材安排先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并且是用“斤”和“公斤”來表示的。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所以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概念,我為學生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如:每個小組一個臺秤、天平和一個體重計,還有許多鹽、水果等物品。在學習活動中我注重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開展各種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今天到市場買了3種東西,出示:500克的雞蛋、一個蘋果、2包鹽。你們知道哪樣東西重?
生:。。。。。。
師: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樣東西重?
生:用手掂一掂,用秤稱一稱。。。。。。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秤
師:我們去買菜,用要用秤去稱一稱,你見過的有哪幾種秤?在哪見過?
生:。。。。。。(學生說,老師出示圖)盤秤、臺秤、電子秤、彈簧秤、磅秤等
師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2.建立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猜一猜
現在請你們猜一猜老師買的這三樣東西各是多重?請你記錄下來?
學生反饋,老師板書: 1斤、2斤、500克….
(2)稱一稱。
師:今天我們要用臺秤和天平稱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認識臺秤嗎?(主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向大家進行簡單介紹,教師補充。)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先觀察鹽的包裝袋上的`數字。(生: 500克)說明這袋鹽重500克。2包鹽就是1000克。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重量。(小組人數不宜太多,2~4人學習效果比較好,要求小組長監督每一位學生讀出臺秤上的數字。) 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給予指導和幫助。小組匯報。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這兩袋鹽有多重?
生1:我們小組稱的兩袋鹽是1千克。
生2:我們小組的鹽差一點點到1千克。
師:也許是我們在調秤的時候有點誤差,總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對嗎? 1千克=2斤500克=1斤,我們的1包鹽質量就是1斤。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千克。
師:在臺秤上你們看到“千克”的字樣了嗎?
生:沒有,我們看到了“kg”。
師:“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師在千克的下面板書:kg。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兩袋鹽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師邊說邊示范,然后學生開始活動。
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同時搜集來自學生的信息。
師:感覺怎么樣?
生1:很重。
生2:掂時間長了感到很累。
師:請記住這個感覺,現在我就要考考你們的感覺準不準。
(3)估蘋果。
師:請你估計這個蘋果多少重。想一想幾個蘋果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然后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并把這幾個蘋果裝在袋子里,輪流掂一掂,找一找掂鹽的感覺。
學生選的數量各有不同。
師:每個小組都選好了蘋果,在臺秤上稱一稱吧,看你們估計得準不準。
通過實踐,驗證了自己估計的結果,有的小組估計的質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蘋果。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
生:蘋果有大有小,要年多少大的。
生:我發現如果是小蘋果數量就多,如果是大蘋果數量就少。
師:你們說得都對,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
生1:我覺得2瓶水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生2:我認為4本書大約1千克。
生3:老師,書包大約是1千克。
師:好,現在請你們把自己估計的物體拿過來,實際稱一稱,看看它們到底多重。
(4)稱體重。
師:你們想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體重嗎?你們認識體重計嗎?(介紹體重計的用法)請在小組內選兩名同學,先估計他們的體重,然后再稱一稱好嗎?
3.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猜一猜,稱一稱。
師:同學們看,猜一猜測我一袋的雞蛋大約有多重?
生: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師:現在稱一稱
算一算:師:一個雞蛋大約有多重?
生,一個雞蛋大約有50克。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表現得非常出色,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好嗎?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幣有多重?(學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師:我們來稱一稱。(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結果是克,教師板書:克和g。
(2)掂一掂。
師:原來1枚1角錢的硬幣大約有1克重,現在把這枚硬幣放在你們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質量;然后再把小組同學的硬幣放在一起看是幾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師: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重?
生1:我的鉛筆頭。
生2:一片藥。
教師將學生說的物體稱一稱來驗證他們估計的結果。
這時教師不要不要急于插話,一番爭辯之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鐵重。小組討論之后一致認為同樣重。
師:請你們做個手勢1千克鐵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師:再想想剛才的鈕扣問題,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大的物體并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千克,還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你們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過觀察,再稱一稱、算一算找到它們的關系嗎?
學生活動后小組匯報。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為我們小組的大袋鹽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組2:剛才我們稱這兩袋鹽是1千克,我們又稱了一袋鹽是500克,所以我們小組也認為1千克=1000克。
小組3:我們小組不是稱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一袋鹽上面寫著500克呢!
有的小組沒有得到這樣的結論,教師讓他們用其他小組的方法驗證一下獲取這個結論。
教學總結
師:今天你們開心嗎?有什么收獲呀?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講一講,然后再稱一稱家里的物品。
三下有多重教學課件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
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教材安排先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所以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概念,我為學生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如:每個小組一個臺秤、天平和一個體重計,還有許多鹽、水果等物品。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開展各種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
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使學生體會1克、1千克有多重。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異質分組,為成員之間互相幫助提供了條件,組內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動手“做數學”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學交流想法的習慣。
設計思路
1.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為學生提供有趣的、豐富的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價值;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矛盾,引起思考,激發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發現的問題。
2.構建新知。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自主探索”為核心,將“合作交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猜盒子、稱物體、稱體重等,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3.應用拓展。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有一流的教學設施,為教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班級現有學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樂于動腦,敢于向困難做斗爭。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觸的事物及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現了個體差異。針對這些問題,我采取的對策是: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教師自制兩個相同的盒子,其中一個是空的,另一個里面裝滿砝碼,將每個盒子系上細繩。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哪一個盒子能將繩子拉斷?(學生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將繩子向上拉,裝砝碼的繩子被拉斷。)
師:同樣的盒子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猜到一輕一重,之后讓學生掂一掂這兩個盒子,感受它們的輕重。)
(給孩子創造了猜測和判斷的機會,讓他們在判斷中樹立自信心。)
師: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現在我們做“背一背”的游戲好嗎?(教師選擇三名學生,一位同學背另兩位同學,并說一說背的感受。)
(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見的活動,讓學生感知物體的輕重,并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愿望。)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稱一稱。
師:誰能介紹一下你都見過哪些秤?(讓學生將課前搜集的圖片展示給大家。教師也準備一些圖片,如:玻璃體重計、嬰兒秤等。)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師:今天我們要用臺秤和天平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認識臺秤嗎?(主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向大家進行簡單介紹,教師補充。)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對臺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重量。(小組人數不宜太多,2~4人學習效果比較好,要求小組長監督每一位學生讀出臺秤上的數字。)
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給予指導和幫助。小組匯報。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這兩袋鹽有多重啊?
生1:我們小組稱的兩袋鹽是1千克。
生2:我們小組的鹽差一點點到1千克。
師:也許是我們在調秤的時候有點誤差,總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對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千克。
師:在臺秤上你們看到“千克”的字樣了嗎?
生:沒有,我們看到了“kg”。
師:“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師在千克的下面板書:kg。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兩袋鹽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師邊說邊示范,然后學生開始活動。
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同時搜集來自學生的信息。
師:感覺怎么樣?
生1:很重。
生2:掂時間長了感到很累。
師:請記住這個感覺,現在我就要考考你們的感覺準不準。
(3)估蘋果。
師:請你估計幾個蘋果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然后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并把這幾個蘋果裝在袋子里,輪流掂一掂,找一找掂鹽的感覺。
學生選的數量各有不同。
師:每個小組都選好了蘋果,在臺秤上稱一稱吧,看你們估計得準不準。
通過實踐,驗證了自己估計的結果,有的小組估計的質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蘋果。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
生1:老師,我發現我們小組選的蘋果差不多大。
生2:我發現如果是小蘋果數量就多,如果是大蘋果數量就少。
師:你們說得都對,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
生1:我覺得2瓶水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生2:我認為4本書大約1千克。
生3:老師,你的包大約是1千克。
生4:10枝鋼筆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師:好,現在請你們把自己估計的物體拿過來,實際稱一稱,看看它們到底多重。
稱過之后,學生發現了自己估計的質量與1千克的`差距,教師要求差得多的同學再掂一掂兩袋鹽,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計。估計兩瓶水的小組稱過之后,結果是1千克多一點,當看到這個結果時,小組的成員都興奮得跳了起來。
(4)稱體重。
師:你們想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體重嗎?你們認識體重計嗎?(介紹體重計的用法)請在小組內選兩名同學,先估計他們的體重,然后再稱一稱好嗎?
3.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猜一猜,稱一稱。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表現得非常出色,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好嗎?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幣有多重?(學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師:我們來稱一稱。(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結果是1??1克,教師板書:克和g。
(2)掂一掂。
師:原來1枚1角錢的硬幣大約有1克重,現在把這枚硬幣放在你們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質量;然后再把小組同學的硬幣放在一起看是幾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師: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重?
生1:我的鉛筆頭。
生2:一片藥。
教師將學生說的物體稱一稱來驗證他們估計的結果。
有一名學生張朝宇說:“我的鈕扣可能比1克多,因為它大。”另一生吳瀚反駁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頭做的呢?”張說:“木頭做這么大也能超過1克。”吳又反駁道:“也許它還是空心的呢?”
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插話,一番爭辯之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鐵重。小組討論之后一致認為同樣重。
師:請你們做個手勢1千克鐵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師:再想想剛才的鈕扣問題,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大的物體并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千克,還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你們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過觀察,再稱一稱、算一算找到它們的關系嗎?
學生活動后小組匯報。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為我們小組的大袋鹽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組2:剛才我們稱這兩袋鹽是1千克,我們又稱了一袋鹽是500克,所以我們小組也認為1千克=1000克。
小組3:我們小組不是稱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一袋鹽上面寫著500克呢!
有的小組沒有得到這樣的結論,教師讓他們用其他小組的方法驗證一下獲取這個結論。
師:今天你們開心嗎?有什么收獲呀?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講一講,然后再稱一稱家里的物品。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從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整個教學比較成功,具體表現: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對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據自己的感知準確地估計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在學習活動中真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全班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中,共同體驗到了成功。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創設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肯于思考,樂于參與。學生喜歡游戲,以游戲的形式導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數學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從而樹立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師設疑:“要想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呢?”激發學生的內部需求,引起學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貫徹于這一節課的始終。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出發來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教師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來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讓情境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2.組織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數學要來源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教學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這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另外在實踐過程中,明確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組內有組長、監督員、記錄員等,這就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實踐的全過程。
整個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觀察、嘗試、實踐、探索、分析與驗證的過程,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
從學生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態度是積極的。正是因為教師給學生搭設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才有機會去表現;才會感覺學習很輕松,思維得到了解放,也有膽量設疑、有信心回答問題,在這里找到了自信,體驗到了成功。
3.適時的小組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在進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的活動時,有兩名學生因為扣子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爭執時,教師及時地鼓勵他們探討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的問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這個討論原來是設計在最后討論的,在這里教師并沒有按著教學設計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是隨著學生的思維改變了教學設計)。學生在討論時有點雜亂,有的認為鐵重;有的認為同樣重,并且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們的智力在接受挑戰,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是這種挑戰來自同學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給“扣子”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在教學中還要增加一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特別是同伴之間的評價,這對每個學生都是很重要的,這樣會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使師生得到共同發展。
另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改善,應該及時總結,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相同的時間內得到更大的發展。
〖案例點評〗
這節課真正體現了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掌握與運用,這節課是成功的。
從教學設計看,教師能夠關注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從學生興趣出發,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師自制的兩個相同的小盒子讓學生猜輕重等。另外,情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學生始終處于極為輕松、愉快并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不斷體驗的氛圍中,充分掌握了有關輕重方面的知識,在掂、稱、估、找等活動中,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并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下有多重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三峽教學課件08-24
《有多重》教學設計12-11
《有多重》教學設計12-11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11-18
教學課件的作用06-27
什么是教學課件09-19
烹飪教學課件12-05
《有多重》教學設計11篇12-02
《有多重》教學設計12篇12-12
江雪教學課件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