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

時間:2023-02-04 13:52:25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5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為此需要好好地寫一份計劃了。那么計劃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5篇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從物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來看,物理實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實驗對于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全面落實培養科學素養的目標,具有其他教學內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落實和實施,都離不開實驗。為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為更好地實施實驗教學,現做計劃如下:

  一、實驗目的

  通過物理實驗,不但要達到教材對每一個實驗提出的實驗目的,進行常規的.驗證性的實驗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嚴密觀察和勤于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發現、思考和解決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對所得信息進行篩選,在不同情況下善于應變,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使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綜合表達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展,希望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

  2、培養學生自覺思維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利用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設計實驗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并熟練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

  二、實驗措施:

  1、嚴格要求,按程序進行操作。

  2、認真組織,精心輔導。

  3、鼓勵學生回家利用家中原料做實驗、回校交流。

  4、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首先必須確保成功性,掌握實驗的原理,抓住關鍵,其次演示現象必須明顯、直觀,可見度大,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要讓全班同學都看見,而且要看清楚。第三演示實驗簡便易行,操作方便,得出結論的推理簡單易被學生接受。

  5、關于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實驗前必須完成預習內容,進入實驗室后要求學生按分好的實驗小組坐到相應的實驗桌前,并設立實驗小組長加以監督。實驗時應要求學生不能大聲喧嘩要讓實驗課始終處在探索、討論的氛圍中。實驗中應要求學生尊重事實,如實記錄,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驗完畢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及時處理實驗數據。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和年級組工作計劃為指導,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訓練能力、歸納能力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物理的學習方法,加強實驗操作能力培養,進一步打好基礎。做好學生的競賽輔導工作,爭取在物理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完成初中物理的'復習工作,爭取中考全面獲勝。

  三、具體措施

  1、 堅持集體備課,加強各教師間的聯系,互相取長補短,發揮群體力量。

  加強教法研究和發揮最高效益。

  2、 教學中應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點面結合,逐步擴展。

  3、 強化月考,關注教學成果。

  4、加強試題收集與研究,了解并掌握中考試題和中考命題的趨勢。

  四、復習計劃

  第一輪復習,以課本以及能力訓練為依據,復習初中物理的基礎知識與基本實驗。

  第二輪復習,以自編講稿為依據,分類復習。

  第三輪復習,收集整理以往中考試題,編制使用模擬試卷,進行綜合練習。

  五、實施計劃表

  時間

  內容

  周

  1

  3.1—3.7

  第一輪,聲現象,物態變化

  2

  3.8—3.14

  光現象,透鏡及其應用

  3

  3.15—3.21

  光綜合練習

  4

  3.22—3.28

  電流,電路

  5

  3.29—4.4

  歐姆定律

  6

  4.5—4.11

  電功,電功率

  7

  4.12—4.18

  安全用電,電與磁

  8

  4.19—4.25

  電學綜合練習

  9

  4.26—5.2

  力學綜合復習

  10

  5.3—5.9

  第二輪復習,基礎知識,基本規律,基本實驗

  11

  5.10—5.16

  創新型科學探究題綜合復習

  12

  5.17—5.23

  創新型科學探究題綜合復習

  13

  5.24—5.30

  第三輪復習,綜合復習

  14

  5.31—6.6

  綜合復習

  15

  6.7—6.13

  綜合復習

  16

  6.14—6.20

  考前指導,中考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構造以及四個沖程中能量轉化,知道熱值概念會用公式Q=mq計算燃料燃燒時釋放出熱量的多少。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點火爆炸實驗,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燒時放出熱量,認識燃料的熱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介紹熱機研究的新進展與未來社會發展關系,激勵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從能量轉化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

  教學難點:認識汽油機的工作循環

  教具: 演示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圖12—25、演示裝置、汽油機模型及掛圖;學生實驗:鐵絲,圖12—32實驗裝置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將圖12—21制成課件:行駛中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溫度升高很多,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2、研究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

  (1)學生做圖12—23反復彎折鐵絲實驗,交流感覺,判斷鐵絲內能是否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鐵絲的內能增加是由機械能轉化而來的。再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能使鐵絲的溫度升高。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燒,放在熱水,用砂皮摩擦,用鐵錘鍛打,放在太陽下曬。

  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在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哪些是通過做功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內能的,進而歸納出,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學生彎折鐵絲實驗時,教師進行安全教育,彎折次數不宜太多,小心燙手。

  (2)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實驗,學生觀察棉花燃燒。

  引導學生分析:壓縮氣體做功,空氣內能增加,棉花燃燒,進一步讓學生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法。

  空氣壓縮引火儀實驗,能否成功取決于儀器密封性,另可通過實物投影,放大實驗現象,能使學生都能觀察到實驗現象。

  3、觀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實驗

  (1)教師演示圖12-25實驗,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分析得出:酒精燃燒后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為機械能。

  (2)在做點火爆炸實驗時,要注意滴入數滴酒精,酒精量不宜過少,另外要等酒精揮發,變成酒精蒸汽后再點火。同時,注意安全:不要將蓋子對著人。

  (3)實驗時盒子的密封性要好,在電子式火花發生器的放電針管與小孔處涂上凡士林,否則燃燒后的燃氣泄漏到盒外,效果不明顯。

  4、認識熱機

  (1)課件展示汽油機實物圖,對照掛圖引導學生認識汽油機的'構造。

  (2)演示汽油機的工作循環(或分組實驗,學生對照圖12-27實驗觀察),學生觀察實驗時重點觀察:1.在每個過程中氣門關閉情況,活塞運動情況。再播放汽油機工作的錄像,最后引導學生完成書中“想一想”內容。

  介紹熱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及P69“信息庫”內容,認識熱機的新進展與未來社會發展關系,激勵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5、認識燃料的熱值

  (1)分組實驗做“圖12-32”實驗,記下兩溫度計示數的變化情況,完成書中表格,再引導學生分析表中數據,得出相同質量的酒精與碎紙片燃燒后,酒精比碎紙片放出的熱量多,進一步建構熱值概念。

  (2)按課本中圖示安裝好實驗儀器,注意石棉網與燃燒皿的間距,紙片大小要適中,且保證干燥,不可壓得太緊,否不等完全燃燒就中途熄滅。

  (3)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先做酒精燃燒實驗,再做紙片燃燒實驗,便于觀察溫度計示數,對比分析。

  (4)閱讀“讀一讀”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意識。

  6、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布置作業:課課練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4

  一、教學基本情況概述:

  1、學生情況分析

  從開學一周的學習來看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物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的思想能力已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表象向內部延伸;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他們能懂得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不單從一個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側面去尋求答案。

  二、教材分析:

  ①重點難點密度、機械效率、功率、力的概念、壓強、二力平衡、簡單機械、比熱容

  ②各章節特點物理知識涉及的面很廣,基本概念、理論更是體現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學生要對每個部分中的知識,按知識結構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擴展成知識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相互聯系,如:在對速度這一知識進行復習的時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遷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去,舉一反三,即要做到,這樣才能在考試時思維敏捷,得心應手。

  三、教學目標: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各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1.在教學中體現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的訓練

  由于初三的內容相對初二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W或kW。

  2.會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

  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體驗電能表表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電功率和用電器的額定功率。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電功率和電功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準備:電燈(功率差別較大)兩只、燈座(與燈泡配合使用)、按鈕開關、導線若干、插頭、絕緣膠布、電能表(盡量選用轉數大的)等。因為要用220V電壓做演示,所以必須注意安全,最好用已連接好導線和燈座的示教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上節課學過電能表后,同學們一定觀察了同學家或自己家的電能表。是不是可以把觀察的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呢?

  在學生匯報交流之后,老師提取精華進行一個綜述。電能表有時候轉得快,有時候轉得就比較慢。一般是晚上轉得快一些,白天轉得較慢。電能表轉得快慢和用電器的多少及用電器的種類有關系。

  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證明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準不準。

  二、進行新課

  1.電功率

  演示:不同的燈泡接入電路中,電能表轉動的情況。考慮到操作的安全性,不建議學生操作,教師可提醒學生,電能表連接時應串聯在電源上。

  (1)先將15W的電燈接入電路,合上開關,燈發光,同學們觀察電能表轉動情況。

  (2)將15W的燈泡取下,換上100W的燈重復第一步實驗。

  同學們觀察并比較兩次轉動快慢情況。

  現象:電能表第二次比第一次轉動得快,燈也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

  (3)將兩只燈泡并聯接入電路,合上開關,兩燈均亮。再觀察電能表的轉動情況,并和前兩次做比較。

  現象:第三次電能表轉動得比第二次還快。

  斷開電源,取下兩只燈泡,同學們再觀察這兩只燈泡,有什么發現?用實物投影將燈泡展示給學生看。

  現象:兩只燈泡不一樣,一只上標著220V,15W,另一只燈泡上標著220V,100W。

  我們已經能準確地觀察電能表轉動的快慢了,還記得電能表有什么作用?接入電路的目的是什么嗎?

  電能表是用來測量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多少的'。電能表轉得快說明了什么?轉得慢又說明了什么呢?

  回憶一下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注意到第一盞燈亮時電能表比第二盞燈亮時轉得慢。假如電能表在第一盞燈亮時,1min轉10圈;在第二盞燈亮時,1min能轉20圈。

  第一盞燈工作4min,電能表轉幾圈?1min轉10圈,4min40圈。如果是第二盞燈工作2min,電能表轉幾圈?電能表也是轉過40圈。都轉40圈時,消耗的電能一樣多。消耗一樣多的電能,第一盞燈用4min第二盞燈用了2min,說明消耗電能的快慢不一樣。

  不能說電能表轉動越快;用電器消耗電能越多,而是電能表轉動得越快,用電器消耗電能越快;電能表轉盤轉動得越慢,用電器消耗電能越慢。

  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不同,表示了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不同。請同學們看課本,了解在物理學中用什么物理量來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

  物理學中用電功率(electric power)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符號是P,單位是瓦特,簡稱瓦,單位符號是W,還有一個更大的單位是千瓦(kW),1kW=103W。

  請同學們觀察小數據,你能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呢?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6

  一、 本冊要求

  本冊教材我們學習的知識一共包含四個章節,分別是簡單機械和功、機械能和內能,以及電路及其基本規律的有關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包含了初中物理四個主要內容的三個,即力學、熱學、電學。這部分的內容涉及更深層次的物質和運動和相互作用,將使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物理現象,這部分內容與現代生活的聯系更加密切。因此,對于本冊的要求較為嚴格,對物理知識及現象由以前的認識到現在的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更多地對同學們實驗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以培養,

  二、各章要求

  1、《簡單機械和功》:本章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教材從最簡單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夾子、螺絲刀入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標準。本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簡單機械;第二部分是功介紹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對于第一部分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杠桿、什么是滑輪?能夠從常見的工具中認出杠桿,知道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力臂,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根據滑輪組的構成方式來判斷省力情況。第二部分首先要知道做功的兩個要素,能夠理解功的計算公式,能夠解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題目,知道功率的概念和意義,知道功率的計算公式,知道機械效率的概念和物理意義,能夠設計實驗測定機械效率。

  2、《機械能和內能》:本章從學生最容易上手的動能、勢能入手,在有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定性研究了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和勢能間的相互轉化;接著結合分子動理論知識采用類比的方法介紹了內能的概念、內能與溫度的關系以及物體間內能轉移的形式——熱傳遞和熱量的概念及其計算;最后,說明了內能與機械能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應用。本章記憶的內容較多,要學會理解和運用的就是一個熱量的吸收和轉移的問題。

  3、《電路初探》:本章從觀察手電筒入手,了解電路的基本結構;從設計房間電路出發,學習最簡單的串聯、并聯電路;結合練習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探求,比較串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從整體上把握電路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知道電路的基本組成,知道電路的幾種狀態;學會畫電路圖、知道和了解電路的基本特點,能夠正確使用兩種電表,知道電路中的兩種電流的規律。

  4、《歐姆定律》:本章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將探究的問題逐步引向深入,隨著問題的展開,研究了電阻的概念引導學生掌握變阻器的用法。我們通過試驗讓學生知道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初步學會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實驗研究,能夠說出變阻器的構造和符號,理解和運用歐姆定律是本章的一個關鍵點。

  三、教學計劃

  1、教材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出發,在知識選材上,適當加強聯系實際、適當降低難度,既考慮現代生產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又考慮當前大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實際可能。在處理方法上,適當加強觀察實驗,力求生動活潑,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能力、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獲得素質上的提高。教材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自已的目標。在內容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積極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科書采用了苻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苻合學生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

  2、本學年我擔任初三年級三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三個班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基本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對初二學年的`物理基礎知識掌握不太好,很多知識只限于表面了解,機械記憶,忽視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與區別,不注重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靈活運用,特別是少數學生對某些章節或者是一問三不知,或者是張冠李戴。就班級整體而言,2班和3班成績大多處于中等偏下,1班成績大多處于中等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根據各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使不同層次學生的物理成績都有一個大的提高。

  3、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于積極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能力基礎,從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予以耐心幫助,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

  4、課時安排:

  第十一章 20課時

  第十二章 14課時

  第十三章 18課時

  第十四章 18課時

  共約十五周,剩下三周作為機動安排.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7

  新的一個學期已經開始,回顧第一學期的工作,分析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覺得任務重大,我們備課組將分工合作,彼此協調,共同奮斗,經過本學期的總復習,力爭平均分在區里進入前三名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總的目標,我們必須通過科學有序的復習之后,對上層生,力爭有學生上700分;對下層生,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夯實基礎,使這一部分學生的分數有所提高;對中等生,則是使更多的人進入上層生的行列。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應做到以下幾點:

  1、 科學的安排好復習的時間我們在第二周授完新課,第三周開始復習。我們打算從第三周開始至第十二周的時間作為第一輪復習的時間,這個時間段以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基本能力的提高為主。第十三周是區的模擬考試的時間。從第十四周起至第十六周為專題復習時間,將分計算專題、作圖專題、實驗專題和綜合能力題專題進行復習,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進行講練,以少講多練的形式進行。第十七周和第十八周為綜合訓練的時間,選擇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模擬題進行訓練。

  2、 夯實基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選用了初中升學指導叢書作為在第一輪復習階段的復習資料,因為這本書有知識點的`歸納,而且練習題的題量較少,比較基礎,適用于大多數的學生。當然,在此過程中,必須參考其它的復習資料,根據實際,選擇適量的練習題加以補充;每一章根據考點精選少量的題目,以課堂小測試的方式,鞏固各個知識點,盡可能的把知識點落實到位。

  3、 提高能力 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對各種題型的特點,解題的一些技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測試中不斷的灌輸。對綜合能力題,在平時的測試和專題復習時,盡可能多的練習不同形式的題型,加強答題方法、技巧的指導,盡量減少對綜合能力題的恐懼感。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目的的進行指導:上層生,在平時的測試中要求其解題的速度要快、正確率要高、解題過程要規范;中層生,在平時的測試中要求,解基礎題目的正確率要高,盡量不要落下一些題目不做,解題過程要規范;下層生,在平時的測試中要求其能做的基礎題目不能錯過、解題過程要規范。

  4、 發揮集體智慧 我們備課組將對A、B兩個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不同的要求,對A層次的學生以培優為主,對B層次的學生以扶差為主。不論是培優還是扶差,一切以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要求為準。總之,我們備課組將狠抓基礎知識的復習,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實現我們的目標而努力。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8

  九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1、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反思”、“怎樣交流”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

  由于九年級的內容相對八年級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九年級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結合學校的“書香校園”活動,每月至少讀一本好書,并記錄學習筆記。

  時間安排:

  3.9----4.30第一輪復習理化生實驗考試

  5.5/6第二次質量預測

  5.9----6.24第二輪復習及專項復習

  九年級的教學緊張而繁雜,這些只是我的設想,在真正的操作中爭取做到盡心,圓滿。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9

  新學期已開始,為使新學期的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合理,特訂新學期個人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轉變教育觀念,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構筑起點

  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實驗,作為所有學生從事物理學習的出發點,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所提供的學習情景中,通過實驗、探索與交流等活動,獲得必要的基礎發展。

  2、向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

  教科書從學生實際出發,用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引入學習主題,并提供了眾多結合實際而富有物理意義的問題,以展開物理探究。

  3、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教科書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通過探究與交流,梳理所學的'知識,建立符合個體認知特點的知識結構。

  4、展現物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教科書采用“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模式展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應用物理,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學措施:

  1、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多媒體教學,以豐富學生感知認識對象的途徑,促使他們更加樂意聯系生活學習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4、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有效的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時間安排

  3月12日——3月16日第一章1、2、3、4、5節

  3月19日——3月23日第二、三章

  3月25日——3月29日第四、五、六章

  4月1日——4月5日第七、八、九章

  4月8日——4月12日第十、十一、十二章

  4月15日——4月19日第十三、十四章

  4月22日——4月30日第十五章1、2、3、4、5、6節

  5月8日——5月11日第十六章1、2、3、4、5節

  5月14日——5月18日第十七章1、2、3、4、5節

  5月21日——6月11日查漏補缺,迎接中考。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初三物理教學計劃下冊,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0

  中考日益臨近,學子們的心被揪得緊緊地,家長們的心也被揪得緊緊地,老師們忙著在組織學生進行中考備考復習。為了讓學生把握住這一次再認識,再鞏固,再提高的機會,能在中考中考出優秀的成績,讓家長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我們物理備課組全體老師群策群力,討論后制定出以下總復習計劃:

  一、把握中考命題脈搏,做到心中有數

  “大海航行靠舵手”,凡事要獲得成功,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方向,方向對頭已是成功的一半。中考要考好,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導是關鍵。我們認真總結了近兩年中考命題的特點,得到以下結論:中考命題是以《物理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內容標準為依據,以現行課本為依據,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依照這樣的要求,方向明確了,心中有數了,老師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復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二、有計劃性,針對性復習,決勝千里

  根據中考命題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物理科的中考復習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輪復習:(時間:3月初——5月初)

  1、這一輪復習也稱鞏固階段的復習,把學生學過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現象、物理實驗(包括測量工具的使用)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既不加深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要求,又能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這階段的復習中主要要做到:回歸課本,夯實基礎。因為課本是中考命題的依據,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那種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方法,而是要求學生能依據具體事例,建立物理模型,會辨認出應該用的物理原理或公式,從而達到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復習過程中要注意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他們的個體差別,層次差別,分別給予個別指導,及時補缺補漏,轉化差生。

  3、加強實驗課復習。根據本學科特點以及以往學生對實驗較為薄弱的弱點,加強復習,特別要指導學生明確每個實驗現象發生的條件,產生的原因和解釋現象的方法。并增加開放性實驗,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

  4、精煉習題,不搞題海戰術。寧可教師多做習題,不讓學生做無用功。設計,精選,優化題目后再給學生練習,發展他們的能力,幫助他們積累經驗,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提高復習的效果。

  5、安排單元過關測試。每復習一至二個單元就進行一次單元過關測試,注重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適當設計探索性,開放性及涉及社會熱點,科技前沿的題目讓他們訓練,考后及時分析總結,發現問題則給予及時補缺補漏。

  第二輪復習:(時間:5月初質檢考后—6月初)

  這一階段的復習也稱綜合階段復習。在普遍復習的基礎上,我們可把所學知識進一步分成專題進行復習。這個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歸納和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技巧,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素質。在這個階段的復習中,大致要做到以下兩點:

  1、抓住主線,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熱、光、電四大板塊。每一部分一般都有“概念、材料、能源這根主線。復習過程中,要抓住這根主線將零星的概念穿成一個知識網。它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綜合應用的能力。

  2、利用類比,抓住知識的本質

  (1)有些物理概念,盡管物理知識不同,但定義方法相同或類似,在復習過程中可以歸類比較,著重復習一兩個概念,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對于一些本質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則進行對比、比較,可消除模糊認識。

  (3)把多個知識點鏈接在某一具體的事例或事件上來,從而達到幫助記憶和理解、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第三輪復習:(時間:6月初———6月20日)

  這一階段復習也稱提高階段復習。在這一階段的復習中,我們提出以綜合模擬為主,進行適應性的強化訓練的要求。主要是為增強考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正確決策的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創造能力。老師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模擬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并通過練、評、反思及時發現問題,插漏補缺。教師在這個階段注意學生的狀態變化,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應考技巧、策略、心理上的輔導,幫助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技巧上、心理上作好充分的應考

  準備,使走進考場的每一個學生都胸有成竹,戰之必勝。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改革工作為中心,不斷深化課堂教學研究,轉變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在新課程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的養成,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相聯系的教學,將學習內容與學習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

  二、基本情況

  本班學生共63人,男生33人,女生30人。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好,對學習物理有興趣;可是本班學生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這樣要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從考試情況來看:優等生占20%,學習發展生占55%。總體情況分析:學生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優等生比例不高,學習發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部分學生對學習熱情不高,不求上進。而其中的優等生大多對學習熱情高,但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計算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不足,做題馬虎,不詳細,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識拓展和知識的綜合能力方面,學生反應能力弱。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加強指導和練習,加大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查,搞好今學期物理課的單元綜合課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時的講評和反饋學生情況,加強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管理,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場所。講全面,提倡以學定教,以學定講,努力增強講授的針對性、實效性,努力減少多余的講授,不著邊際的指導和毫無意義的提問,從嚴把握課堂學、講、練的時間結構。

  三、工作目標: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各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采取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法、模型法等。

  4、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5、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

  6、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愛國人士、唯物論者,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愛科學、愛祖國等優秀品質。

  8、加強教師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余,要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全期力爭聽課達20節以上。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2

  一、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了解分子熱運動的基本內容。

  發展性目標: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解釋生活中熱現象。

  融通性目標: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二、教學重點: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

  教學難點:分子之間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三、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轉換法 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課件,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的實驗器材。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學

  【課件圖片展示】同學們,我們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宏觀世界,那么,如果深入物體內部,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回顧第十一章的“宇宙和微觀世界”的學習,請同學們回答下面的問題。(播放課件)

  1.物質由_____組成。

  2.分子是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3.分子是很____的,如果把分子設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徑大約只有______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數量很______。

  通過對前面知識的回顧,我們能夠知道: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動(一)

  實驗:1.學生參與:請同學們判斷桌子上甲燒杯中無色透明的液體,是什么物質?

  2.演示實驗:二氧化氮氣體和空氣之間的擴散實驗。

  由上面的兩個實驗,引入分子的擴散現象:

  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分子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叫做擴散現象。

  證明:氣體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遞進提問:氣體可以發生擴散現象。那么液體和固體是否也能發生擴散現象呢?課件展示:硫酸銅溶液和清水的擴散實驗。

  證明: 液體之間也能發生擴散現象。

  課件展示:1.鉛片和金片的擴散。

  2.存放煤的墻角,幾年后墻壁表面厚厚的一層都變黑了。

  證明: 固體之間也能發生擴散現象。

  總結:氣體,液體,固體之間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探究活動(二)

  提問:擴散現象能證明什么?請小組討論。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證明了:

  1. 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

  2. 分子間有間隔。

  學生分組動手實驗:3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混合,觀察混合后總體積。3分鐘后請學生回答看到的現象,證明了什么?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60ml。

  證明:分子間有間隔。

  探究活動(三)

  提問:影響擴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猜想:溫度。

  猜想的理由(生活中的哪些現象能證明擴散快慢跟溫度有關):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1.同樣大的糖塊放在熱水中比放在冷水中擴散的快。

  2.其他情況相同時,放在陽光下的濕衣服比放在家里干的快。

  3.媽媽炒菜時,老遠就聞到香味,但吃菜的時候卻感覺沒有那么香。

  學生動手實驗 :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涼水,另一個相同的燒杯中裝等量的熱

  水,用鋼筆分別在涼水、熱水中同時滴入一滴紅墨水。比較兩杯中紅墨水的

  擴散現象。(3分鐘)

  結論:擴散快慢與溫度有關; 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就越劇烈,擴散越快。

  (三)啟思點撥

  提問:1.組成物質的分子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那么固體和液體為什么不會飛散開來? 2.分子間存在間隔,那么固體和液體為什么很難被壓縮?(學生討論3分鐘)

  請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師出示:“彈簧連著乒乓球”教具。講解:用兩個乒乓球代表某種物質的兩個分子,中間用一個彈簧連接。分析:

  當彈簧處于自然狀態(平衡狀態)時,兩分子(兩乒乓球)之間的距離設為r0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 F斥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F斥,表現為引力。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F斥,表現為斥力。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r0 時,F很小,幾乎為0教學小結:(學生一起大聲讀一遍,加強印象)

  一、分子熱運動的基本內容:

  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2.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

  3.分子間同時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擴散現象:

  1.擴散現象(定義):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2.擴散現象隨溫度升高而日趨明顯。

  3.擴散現象在氣體、液體、固體中都能發生。

  4.擴散現象——說明:1)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2)分子間有間隔。

  (四)差異評價

  這節課,我學會了…

  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想我將會…

  我還有疑惑的是…

  第十六章 第1課時 分子熱運動 課堂實錄

  一。激情導學

  思考后回答

  1.物質由_____組成。

  2.分子是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3.分子是很____的,如果把分子設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徑大約只有______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數量很______。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

  1. 判斷無色透明的液體是什么物質?

  2. 演示實驗:NO2氣體和空氣擴散實驗。

  注明:1) NO2氣體制取方法:(方程式)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2) NO2氣體是紅棕色的有毒氣體。

  3)NO2氣體處理:用NaOH溶液。

  3. 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擴散實驗。

  證明:液體之間是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師:三鑫美不美?

  生:美。

  師:愛不愛三鑫?

  生:愛。

  師:我們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三鑫。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宏觀世界,同學想不想知道,如果深入到物體的內部,有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我們在第十一章第一節就學習過分子的有關知識。

  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后回答幾個問題:

  1.物質由分子組成。

  2.分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3.分子是很小的,如果把分子設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徑大約只有10-10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數量很多的。

  師:1m =____nm 10-10m=_____nm

  生:1m=109nm 10-10m=0.1nm (好,掌聲!)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分子大小)

  師:通過對前面學過的知識的回顧可知;

  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組成的。

  師:請同學們判斷我們實驗桌子上大燒杯里面無色透明的物質是什么液體?

  ?學生動手實驗(3分鐘)

  生:是酒精。

  師:大家的判斷跟這位同學的是否一樣?

  生:是。

  師:我們為什么能夠判斷它就是酒精這種物質呢?

  生:聞氣味。

  師:通過聞氣味能夠判斷是酒精,說明這個酒精分子進入到空氣中,然后通過我們的鼻子可以判斷它是酒精。

  師:下面我們進行課本P124實驗。

  首先,教師將這個實驗的裝置簡單的介紹一下。

  師:裝置由兩個集氣瓶和一個毛玻璃片。

  下面集氣瓶中裝的.是NO2氣體,上面集氣瓶中裝的是空氣。

  師:NO2氣體在化學中我們學到過,它是

  生:紅棕色的氣體。

  師:NO2氣體是紅棕色的有毒氣體。

  師:它的密度跟空氣的密度相比較,哪的大?

  生:NO2氣體的密度大些。

  師:下面我將這個密度大的NO2氣體放在下面,我們看看它能不能進入到上面的空氣中?

  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觀察。

  (用濃硝酸和銅起化學反應生成NO2氣體)

  現象:

  過一會可以看見下面的NO2氣體分子進入到上面的空氣中,上面的空氣分子進入到NO2氣體中,最后兩集氣瓶中的顏色幾乎變得均一。

  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擴散現象。

  總結: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分子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叫做擴散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可以證明氣體之間可以發生擴散現象,那么肯定有同學想知道,液體和固體之間是否也可以發生擴散現象呢?

  生:可以。

  師:可不可以,我們要通過實驗來證明。

  演示實驗: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擴散實驗。

  師:請同學們思考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密度哪個大?

  生:Cu SO4 溶液。

  師:我們將 Cu SO4 溶液放在量筒的下面,水放在上面。

  因為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擴散實驗需要很長的時間,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兩者擴散經過10天,20天,30天后的現象。

  證明:液體之間是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4. 1)金的擴散現象。

  2)。煤擴散到墻里的現象。

  證明:固體之間也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活動(二)

  5.擴散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6.酒精和水的混合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后得結論。

  現象:

  3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60ml。

  活動(三)

  7.影響擴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曬衣服

  8. 墨水在熱水中和冷水中擴散快慢。

  (三)啟思點撥

  課件展示:

  1.金的擴散現象。

  2.煤擴散到墻里的現象。

  證明:固體之間也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總結:氣體,液體和固體之間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氣體,液體和固體之間都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擴散現象我們可以直接感知,同學們想想:它能夠告訴我們哪些微觀世界的知識?

  同學之間討論30秒。

  生:說明了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師:還能夠說明說明?

  學生思考,但思考沒有結果,教師通過實驗啟發。

  師:為了便于同學們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酒精和水混合”實驗)

  器材:兩個量筒,酒精,水。

  師:用兩個量筒分別量取3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將酒精到在水中,看看混合后的也液體總體積是否有60ml。

  ?學生動手實驗(3分鐘)

  師:請一位同學將自己實驗的現象和結論敘述出來。

  生:3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混合后總體積小于60ml,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好,掌聲!)

  師:擴散現象,是我們看見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現象,它能推測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1.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2.分子間有間隔),這種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什么方法?

  生:轉換法。

  師:好,那么請同學們再思考:擴散到底有沒有快和慢呢?

  生:有。

  師:影響擴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溫度。

  師:同學們猜想是 :溫度,那有沒有理由?

  通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初步的證明:擴散現象跟溫度有關呢?

  生:冰塊熔化。

  師:冰塊熔化,是同一種物質發生物態變化,擴散現象是發生在兩種及以上的物質之間。所以,冰塊熔化不屬于擴散現象。

  生:沖咖啡的時候用熱水,溶化的要快一些。

  師:很好,是擴散現象跟溫度有關,還有沒有?

  生:衣服放在太陽底下干的快些。

  師:很好,衣服上的分子在太陽下,溫度高些,水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快一些。還有沒有?

  生:我們在化學課的時候做的品紅在溫水中的擴散速度比在冷水中要快。

  師:好的,下面我們正好一起來做做這個實驗。

  ?學生動手做實驗(3分鐘)

  師:通過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證明了什么?

  生: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說明,溫度熱高,擴散得熱快。

  結論: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就

  越劇烈,擴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分子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熱運動。

  師:分子不停的在做無規則的運動,那么固體和液體為什么不會飛散開來?分子間存在著間隔,為什么固體和液體又很難被壓縮呢?

  學生討論30秒。

  生:固體和液體為什么不會飛散開來,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著引力;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著斥力。(好,掌聲!)

  師:總結:分子之間同時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引力實驗

  分子作用力演示模型

  演示實驗:兩鉛塊相吸實驗。

  師:我這里有兩鉛塊,我先在地面上摩擦幾下,好,同學們看看它們能不能粘在一起?

  生:1.能。2.不能。

  師:請同學們看好了。

  現象:下面的鉛塊沒有掉下來。

  師:鉛塊受到重力,但不會掉下來,說明什么?

  生:上面的鉛塊和下面的鉛塊分子之間有引力。

  教師出示:乒乓球彈簧模型。

  師:我這里有一個模型,可以便于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分子間的作用力。 這里,老師用兩個乒乓球代表某種物質的兩個分子,中間用一個彈簧連接。下面我們來分析:

  當彈簧處于自然狀態(平衡狀態)時,兩分子(兩乒乓球)之間的距離設為r0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 F斥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F斥,表現為引力。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 r0 時,F引 F斥,表現為斥力。

  當兩分子之間的距離r》r0 時,F很小,幾乎為0

  課堂小結:(教師給出總結,學生齊讀)

  (四)差異評價

  課堂練習:

  1.下列現象中能說明分子不斷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在爐邊烤火感到暖和

  B.打開酒精瓶蓋能聞到酒精氣味

  C.刮風時路上揚起灰塵

  D.鐵釘放久了生銹

  2.互相接觸的物體分子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___現象。它可以發生在____,____,_____之間。

  3.下列現象中不是擴散現象的是( )

  A.掃地時灰塵滿天飛

  B.放入杯中的糖使整杯水變甜了

  C.在無風的房間里打開一瓶香水,過了一會兒,整個房間都有香味

  D.滴入水中的紅墨水使水變紅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3

  初三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1.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反思”、“怎樣交流”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

  由于初三的內容相對初二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具體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本學科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已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每一個實驗都要寫好實驗報告,寫好實驗體會。并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要求每一個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做好有關的物理制作。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6.加強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余,要認真學習有關的物理課程,擴大自己的學識范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愛國人士、唯物論者,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愛科學、愛祖國等優秀品質。

  初三的教學緊張而繁雜,這些只是我的設想,在真正的操作中爭取做到盡心,圓滿。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4

  一、教學目的:

  (一) 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于主動積極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予以耐心幫助,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

  (二) 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三) 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 重視物理知識的應用

  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幫助學生通過熟悉的現象理解所學物理知識,知道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不斷了解物理知識的廣泛應用中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

  (五) 進行思想教育

  物理教學必須結合有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闡述物理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究、求實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介紹科學家熱愛祖國的事跡,介紹我國歷史上的科學技術貢獻,紹我國現代的科學技術成就,講述祖國和家鄉建設的發展前景及其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養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樹立為祖國和家鄉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六) 培養刻苦的學習精神、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是需要動腦、動手,并克服一定困難才能達到的。刻苦學習的精神不僅對學生當前學好物理是必要的,對他們今后的成長也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習慣,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習慣,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習慣。自學能力對每個人都是終身有用的。培養自學能力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和有針對性的閱讀,設法解決問題。為迎接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5

  一、教學基本情況概述:

  1、學生情況分析

  從開學一周的學習來看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物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的思想能力已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表象向內部延伸;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他們能懂得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不單從一個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側面去尋求答案。

  二、教材分析:

  ①重點難點密度、機械效率、功率、力的概念、壓強、二力平衡、簡單機械、比熱容。

  ②各章節特點物理知識涉及的面很廣,基本概念、理論更是體現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學生要對每個部分中的知識,按知識結構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擴展成知識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相互聯系,如:在對速度這一知識進行復習的時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遷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去,舉一反三,即要做到“書越讀越厚(知識內容多)──書越讀越薄(概括整理、總結)──知識越來越豐富”,這樣才能在考試時思維敏捷,得心應手。

  三、教學目標: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各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1、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反思”、“怎樣交流”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

  由于初三的內容相對初二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05-10

初三物理的教學計劃01-28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08-10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05-09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03-31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10-18

初三物理教學計劃05-20

初三物理的教學計劃05-22

初三的物理教學計劃06-12

初三物理的教學計劃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