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4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1
指導思想:
本教材是經教育部直接領導由課程標準研究小組反復的研討而完成的,在使用這套教材時,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新的物理課程理念中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就要關注每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聯系的教學,不要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學,從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教學內容安排: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為1-5章,包括聲、光、熱、電的現象及基本知識。
二、教改措施: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的養成,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相聯系的教學,將學習內容與學習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初步認識物質的形態及形態及變化,物質的屬性及結構等內容,了解物體的尺度,新材料的應用等內容,初步認識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B、初步認識聲光電等自然現常見的現象,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學及其相關技術中產生的一些歷史背景,能意識到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知道物理學不僅物理知識,而且還包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D、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2、過程和方法:
A、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B、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C、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
E、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書籍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書面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能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B、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D、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不態度,不迷信權威,具有判斷大眾傳媒是否符合科學規律的初步意識。
E、有將自己的見解分開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書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F、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有理想,有報護,熱愛祖國,有振興中華的使命和責任感。
四、具體措施:
1、鼓勵科學探究的教學
A、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科學探究。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有目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的意識。
B、使學生養成對所做工作進行評估的好習慣。
C、重視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
在現代社會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內與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學生這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
2、幫助學生盡快小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模地的構建,而不是去復制知識,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才是至關重要的。
3、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系。
A、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廣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深密和廣泛的聯系,困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實際,進取學生常見的事例,盡可能采作圖片、投影、錄像、光盤、CAI課件進行教學。
B、在閱讀理解,收集信息,觀察記錄作為課后作業的一部分。
C、盡可能讓學生得用身過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讓物理貼近生活,讓學生用物理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2
九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一、學情分析
1、學生方面
九年級學生已接觸物理一年,有些概念很抽象,對于由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的同學來說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都住農村,知識面比較窄,雖然在小學的自然課的學習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但從物理知識系統的總體上來說,只是學習了其中最基礎、最基本的物理知識,所學的知識比較淺顯,作為一門中考必考學科,應該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方面
本人接手初中物理的教學已有幾年,對初中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了解的都不算多,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比高中生差,所以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孜孜不倦的教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當務之急就是轉變角色,多了解一些初中生的行為特征。
二、教材分析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本教材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興趣、認識規律和探究的方便出發設計教材的結構,書中包含許多開放性問題和實踐性課題,充分體現STS思想,同時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識,力求形式生動活潑。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力和運動、力和機械、壓強和浮力、功和機械能、熱和能等一些基本的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知道物理學不僅指物理知識,而且還包含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教學重點:1、理解機構效率,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教學準備: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一單元二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二樓。請同學們根據需要,設計方案,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最好?
1。 把沙子裝入桶中,用動滑輪把沙子拉到樓上。
2。 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沙子裝入袋子沿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新課學習
1、有用功和總功。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用學具展示提沙子的過程,學生觀察思考。想一想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對沙子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把我們所需要的功稱為有用功。
對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我們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稱為額外功。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我們把一共做的功叫做總功。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有用功:250×6=1500J
總功:200×10=20xxJ
額外功:20xx—1500=500J
2、機械效率。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用字母η表示。
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η=1500/20xx=75%
觀察計算結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現什么?機械效率是一個比值,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在斜面高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請同學們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么?
三、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板書設計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 篇4
【教材分析】
《電荷》是人教版八年級第五章第一節,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原子結構、原子核、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教學重點,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摩擦起電的現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構造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了解原子結構,認識元電荷,了解金屬中存在自由電子和電荷的移動,了解導體和絕緣體。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探究活動感受摩擦起電,知道帶電體的性質;
●在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感受人們所用的推理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解決具體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常見的電現象(如摩擦起電等),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能主動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善于觀察、勤于分析,具有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教學難點】
1.從實驗現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
2.了解原子結構和金屬導體中自由電子的存在。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閱讀法。
【教學準備】
玻璃棒、絲綢、橡膠棒、旋轉支架、紙屑和泡沫、塑料尺、圓珠筆桿、梳子、驗電器、金屬桿、塑料桿、礦泉水瓶、、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探究興趣 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欣賞屏幕上的圖片,剛才從大屏幕上我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電燈、電視、電扇,還有閃電和美麗的慶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會場館的夜景。
師:這些都與什么有關?那么,你們想了解電的有關知識嗎?好!這節我就帶大家進入電的世界。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老師利用礦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讓梳子靠近水流觀察現象,然后在頭發上摩擦幾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觀察現象。你看發生了什么現象?
師:摩擦后氣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這是什么現象嗎?
師:對!這是摩擦起電現象,人類對電世界的認識就是從這一現象開始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最基本的問題──電荷。(板書)
大屏幕展示學習目標。
二、進行新課
1.摩擦起電
下面同學們來做一個實驗,老師說一下實驗的做法:
學生實驗: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圓珠筆、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圓珠筆和頭發(玻璃棒和絲綢布、橡膠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學生實驗、觀察,教師巡回指導)(課件展示問題)
師:這兩次實驗現象相同嗎?(不同)
師:兩次實驗現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時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紙屑,摩擦后吸引碎紙屑)
師:被摩擦過的物體為什么會吸引碎紙屑?(因為摩擦過的物體帶了“電”。)
師:對!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它帶了電,或說帶了電荷。(板書)(課件展示概念)
你剛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體帶電的?(摩擦)
師: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摩擦起電。(課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類似的摩擦起電現象嗎?(討論后舉例并課件展示)
①在空氣干燥的時候,用塑料梳子梳頭發,頭發會隨著梳子飄起來;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節,晚上脫毛衣時會發現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響聲;
③經常使用的電風扇,扇葉表面往往會帶上一些灰塵;
……
師:同學們回答很好,實際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種各樣的物體帶電,只要你細心觀察,還會有更多發現的。
2.兩種電荷及相互作用
師: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已經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帶上了電荷,那么它們帶的電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
演示實驗:(課件展示)注意可見度
①用絲綢分別摩擦兩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將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老師演示)
②用毛皮分別摩擦兩根完全相同的橡膠棒,將一根橡膠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膠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演示)
③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放在支架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現象? 此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學生演示)(生1: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不同)
師:很好!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種各樣的物體帶電。帶電后的物體帶的電荷不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種類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種類相同,沒有第三種電荷,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為了研究方便,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對這兩種電荷做出規定,是怎樣規定的呢?(用綢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叫正電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叫負電荷,可用“-”表示。)
生2:(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課件展示)
3.如何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 電荷量
接下來我們做兩個練習題:
練習:1.用摩擦過的物體去靠近碎紙片,碎紙片被吸引過來,能不能判斷該物體帶了電?問:這是用什么方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的?
(1)利用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來判斷。
2.有三個帶電體,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帶負電,則B帶電,C帶電。
問:這是用什么方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的?
(2)利用電荷間的相互作用來判斷。
師: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驗電器來檢驗(出示驗電器并介紹構造,課件展示)。
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
下面我們再來做一組實驗,看用驗電器能否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邊說邊演示用實物投影儀):
1.先用不帶電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
2.再用帶電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膠棒,再將它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
1、2步后: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不帶電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驗電器的金屬箔片不張開,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
師:對!可見驗電器可以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的作用是:檢驗物體是否帶電。(課件)
思考:此時金屬箔片帶什么電荷?金屬箔片為什么會張開?(帶負電荷,用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就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驗電器的兩個金屬箔片上,這兩片金屬箔由于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驗電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課件)原理:根據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性質。
最后老師演示3步。
師: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帶電多的物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金屬箔片張角大。)
想一想:從驗電器張角的大小我們可以判斷出什么?(可以判斷所帶電荷的多少)驗電器金屬箔片張角越大,說明所帶電荷越多,我們把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大約只有10-7C,一片帶電的云所帶的電荷約幾十庫。---用圖片(課件展示)
4.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
師: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帶上了電荷、雷雨云也帶上了電荷,電荷從哪里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9頁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的內容就明白了。(課件展示)閱讀后,請回答:
(1)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原子是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誰發現的?
(2)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3)什么叫元電荷?其電荷量是多少?最小電荷叫元電荷(e)e=1.6×10-19 C
(4)帶電體的帶電荷量有什么特點?
(5)通常情況下,原子為什么是中性?請看下面這個氧原子示意圖,這個氧原子帶電嗎?(那么摩擦起電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課下我們可以結合課后“動手動腦”中的問題從電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電荷定向移動 導體和絕緣體
接下來請大家看大屏幕上視頻:這個女孩用手摸帶電的金屬球,她的頭發都豎立起來了。她的頭發豎起來說明了什么?(帶了電)頭發上的電荷從哪里來的?(金屬球上)那么說電荷可以移動。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看一看:
1.取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用金屬棒把A和B連接起來。看有什么現象發生?說明了什么?(說明金屬桿中有電荷在定向移動)。金屬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可見金屬是導電的,像金屬這樣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你知道常見的導體有什么嗎?常見的導體有: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大地等。
2.接著老師讓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用塑料棒把A和B連接起來。看有什么現象發生?說明了什么?(電荷不能通過塑料桿定向移動。)
師:由于塑料內部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可見塑料不善于導電。我們就把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
常見的絕緣體有:橡膠、玻璃、塑料、陶瓷等。(課件展示)
三、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請結合課本回顧一下,然后歸納。
【【必備】九年級物理教學計劃4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師教學計劃12-29
【必備】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3篇12-22
初中物理教師教學計劃12篇12-29
最新初二物理教學計劃(精選5篇)12-24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計劃范文03-22
【必備】學期教學計劃集錦六篇01-12
【必備】學期教學計劃集合6篇01-01
【必備】小學教學計劃范文六篇12-20
初三物理教師五月份教學計劃12-22
八年級物理教學計劃匯編六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