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教學計劃
幫助學生理解會計是商業的語言,了解會計產生與發展是隨著人類生產實踐及經濟管理的實際需要產生和發展。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會計教學計劃,歡迎參考!
會計教學計劃
一、課程簡介
《會計基礎》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同時,也是其他經濟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對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的掌握,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會計基礎》既是一門會計學的入門課程,又是一門理論與實務兼容的課程。本課程要求對
基礎理論的學習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本課程學習的基本方法力求全面而客觀,并輔之以必要的操作訓練和案例分析,在此基礎上加深對本課程的認識;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要求能基本掌握憑證、帳簿直至報表的一般流程。
為更好地掌握《會計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后總結,重視作業練習這一環節,以實現該課程的既定目標。
二、課程的教學目標及總的教學要求、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及總的要求:
幫助學生理解會計是商業的語言,了解會計產生與發展是隨著人類生產實踐及經濟管理的實際需要產生和發展.會計的目的是通過對經濟活動的記錄、計量、報告,提供經濟管理所需的會計信息,參與經濟決策,目的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
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練運用會計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術,為學習會計專業的后續課程打下扎實基礎。為此,基礎會計應以“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為中心,在基本理論基礎上,將會計假設、會計確認、計量、會計要素等貫穿全部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學的重點:
復試記賬的概念和原理,復試記賬的理論依據:會計衡等式;會計六大要素及會計核算的方法體系;借貸記賬法的特點和具體運用;會計循環系統,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即資金籌集、供應過程采購業務、生產過程產品歸集、銷售過程、
財務成果形成、財務成果分配的賬戶設置與賬戶運用;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理論及運用;幾種主要會計核算程序特點、優缺點;財產清查中的兩種盤存制度理論和操作;會計兩張主報表的概念、結構、編制。
教學難點:
會計準則的基本理論;如會計假設與會計原則等理論性較強的基本理論問題;經濟業務內容的分類;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理論及運用;材料的成本計算和產品的生產成本計算。財產清查中的兩種盤存制度理論和操作;會計兩張主報表的概念、結構、編制。
三、教學時間的安排
授課時數為160學時,各章課時具體安排
四、教學方法
圍繞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以適用經濟的發展需求。改革教學方法,在講授基礎會計課時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通過聯系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實際,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和研究。采用靈活、多樣化教學,逐步
將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變單項傳授教學為師生互動、交流式教學;變傳統教學手段為現代化教學;對有些章節可采用討論式、自學式,區分不同的對象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
倡導多媒體教學,在有條件的教室,鼓勵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對某些章節如會計憑證、賬簿等,在教學設備應許前提下盡量與實驗室相結合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五、課程考核辦法
本課程為考試課,考試課程的成績,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適當參考平時成績。平時成績的依據,主要根據平時測試、期中考試、作業、課堂提問、課堂討論、到課情況等,其中期中考試占主要部分。期中考試一般采用隨堂考試形式,具體由任課教師根據情況自定。一般情況下,平時成績的比重不超過40%。 期末考試采取閉卷統一考試的辦法。試卷要求覆蓋面廣,考試內容復蓋課程的各章、各節;試卷的各能力層次: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各占一定比例;試卷的難易程度應合理。考試題型,可選擇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判斷、計算、綜合業務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形式。
【會計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考試大綱03-26
美術教學計劃05-11
科學教學計劃05-11
社團教學計劃05-05
就讀教學計劃04-28
歷史教學計劃05-17
歷史教學計劃05-18
識字教學計劃05-08
地理教學計劃05-08
小學教學計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