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日志吧,想必是時候寫一篇日志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志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反思研修日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1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反思是人們對于自身的行為思想進行思考的過程,是人有意識的考察自己的行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后果,從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開展行動。反思性數學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信息、思維、結果等進行反思,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重構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產生新的發現。筆者就當前的反思性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傳授數學知識、發展基本技能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部分數學教師受傳統升學觀念的影響,以知識為位,存在著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部分教師在教學環節是復習舊知、引入新課、范例研討、鞏固練習、小結作業,而缺乏“質疑反思”環節,忽視了學生的反思、咀嚼和總結。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反思行為缺乏引導,導致學生對概念理解片面,對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反思活動。
2、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杜威認為,反思有三種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開放的頭腦,二是責任感,二是專心致志,三種態度確保人們的反思行為。數學現象具有抽象性,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容易產生困難,部分學生自制力差,缺乏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容易動搖信念。對發現的錯誤也不善于尋找原因,不能及時糾正,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數學反思性學生的幾個階段
1、反省判斷。學生要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并作出判斷。如學習方法是否恰當,解題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確,解題方案是否最佳。
2、察覺問題。當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內心充滿懷疑、困惑,并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3、確定對策。學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假設、探究,找出問題的根源,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4、實踐驗證。學生通過實踐檢驗策略方法,如果能夠解決當前的困惑,說明檢驗成功,問題得以解決。如不能,則重新進入反思環節。
5、總結提高。包括經驗總結、方法提煉、優化探索,此環節中學生通過總結學習中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認識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學習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培養反思意識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痹诿裰、開放的氛圍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創設富有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通過想象、質疑、猜測、討論、驗證、表達,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學生在反思的引導下看清問題的本質,掌握用正確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強化引導,培養反思習慣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的角色由指導者轉化為是引導者,他的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體驗到反思性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讓學生毫無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辦”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給予適當的點撥。
3、反復實踐,掌握反思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讓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題過程。通過反思,給學生提供發現、探索、總結的機會,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構建知識的能力。解題后,學生需反思下列內容:題意理解是否正確?計算、推理過程是否正確?在思考過程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有沒有其它解法?
。2)反思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蘊涵在具體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靠教師提示,還需學生去頓悟、理解和運用。學生在學習活動結束后要反思: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和以前用過的方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找到什么樣的規律?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2
。薄⒛芰Γ
所謂能力,就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條件。從事任何專門的活動,都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一般能力,或叫做認識能力、智力。一般能力(認識能力或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幾個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另一種是特殊能力,它是指從事某種專業活動所必須的特殊專業才能,如音樂家對音量、音色、音質的辨別能力與節奏感等。
2、思維:
簡單地說,思維能力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間接、概括的認識,是對事物內部的、規律性聯系的認識。研究思維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
。ǎ保┧季S的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任何思維都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推理又分為歸納推理(由個別到一般)和演繹推理(由一般到個別)。
(2)思維的過程。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和具體化,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在思維活動中,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過程。
。ǎ常┧季S的品質:思維的品質是評價思維能力的指標。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第一,思維的廣闊性。第二,思維的深刻性。第三,思維的靈活性。第四,思維的批判性。第五,思維的邏輯性。第六,思維的創造性。
(3)歷史思維:
我們目前還不能給歷史思維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思維與一般思維的關系的描述中,從它的具體內容中來了解。
我們把思維分為一般思維和個別思維。一般思維即邏輯思維,其主要形式和過程在“思維”條中已作了介紹,所謂個別思維則是指專門的思維,例如數學思維和歷史思維等。
歷史思維是一般思維的一部分,歷史思維是結合一般思維統一形成的。
一般思維和歷史思維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豐富的關系歷史思維的根本點是歷史唯物主義。培養歷史思維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從初中學生一般思維發展的現有水平出發,從他們現有的歷史思維基礎出發,我們可以把歷史思維能力訓練具體化為以下幾種思維品質的培養:
(1)學會歷史地看問題的思維品質。學會歷史地看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主要是養成兩種思維的習慣: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思維習慣。每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對事件或人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進行評價時,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人是否順應了歷史潮流,是否比他們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進步意義的東西;評價以往的歷史事件,看它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歷史的進步,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標準,也是良好的歷史思維品質。
第二,善于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歷史現象的思維習慣。歷史是作為一個永無止境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過程而展開的。就社會的發展而言,古代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后一種社會總比前一種社會進步,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通過從社會到生活的發展變化的內容的講述,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不斷發展、不斷改革和不斷進步的觀念,養成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維習慣。
(2)注意收集事實材料,養成用材料說話,依據材料澄清問題,說明問題的思維品質。
。ǎ常┯帽容^、類推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3
我主要從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與反思方面,淺談兩點學習心得體會:
一、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的備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于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
二、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課后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后,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后反思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 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4
反思性教學理論的提出源自20世紀80年西方發達國家,他是一種促進教師教育發展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表現方式。反思性教學的實踐提倡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過去教學經驗進行回憶、總結、思考和評價,并通過積極的、有意識的反思來梳理總結教學效果,進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反思性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中,由于教師在專業水平上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距,導致教師具有絕對的學術權威,再加上“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育思想在學生與教師的腦海里都根深蒂固,尤其是英語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專業素質差距,限制了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和教學水平的內在動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看重的是在年終考試考核中,學生在成績方面的表現,在平時,教師缺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常性、理論化的總結環節,很少有教師主動對學生的日常評價進行搜集,很少提出針對性提升自身教育理論水平的想法,而反思性教學對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實踐進行了創新,這種創新要求教師在原來教師教、學生學的基礎上,講求主觀能動性的介入與反思,引入了學生的反饋,更好地激發出教師的發展潛能。
。ㄒ唬┓此夹越虒W要求教師在立足書本教學的同時,又要跳出書本,在教學中更多的融入教學大綱中沒有涉及的人文學知識、社會學知識、關聯性知識,通過豐富教學內容,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ǘ┓此夹越虒W講求的是教師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在每次課后,教師都要對上課內容和學生反饋進行有效總結,分析教學得失,并提出改進的具體舉措,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進行針對性改良;
。ㄈ┓此夹越虒W講求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內在互動。課堂上的教學互動是表象的,無論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話題方面的討論,還是對客觀事物觀點上的爭辯,這些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之間外在的交流。反思性教學強調的是師生雙方內在的互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細微變化,以學生反饋來自我評價授課的效果,同時通過讓學生寫上課體會、對教師上課方式方法提意見、建議等形式,來獲取深層次的教學反饋信息,為下一步的總結與改進打好實踐基礎。
二、反思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每一節課的結束都是一次教學過程的完結,由于教材變化的細微性,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案習慣于處于一種“換湯不換藥”的狀態。而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教師徹底告別了“備一次課教好幾年”的“吃老本”做法。每一次課后的反思與總結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這個循環中,教師始終是主角,始終處于主動狀態,這無形中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教師要具有更深厚的知識儲備。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的不僅是課堂內容的豐富,講解的不僅是課本上的重點,同時要圍繞知識點開展“天馬行空”般的聯想與聯系,在為學生解答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更多地涉及相關聯的背景與內容,為學生呈現立體化的知識體系。在反思性教學中,要更加注重開展針對性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答疑釋惑、在討論中掌握知識、在討論中豐富思維經絡。在這種討論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所謂組織者,就是教師是討論話題的設計者與討論氛圍的營造著,發動并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參與者要求教師率先參與討論。率先拋出觀點引導學生參與。不過,在討論準備階段,教師要事先盡更可能多地掌握與了解相關知識,可以從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為討論提供知識支撐。
。ǘ┙處熞貌煅杂^色。課堂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應成為教學的有心人,除了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外,特別是要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授課內容的興趣程度、對授課方式的接受程度,通過學生的反饋與反應來發現教學中的薄弱點。
。ㄈ┙處熞蔀橐虿氖┙痰膶<摇C恳粋學生群體都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何“喂飽”拔尖的學生、如何照顧落后的學生、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都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效的優劣。在充分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教師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提煉出個性化的提升與幫扶方案,力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優化而受益,只有這樣,反思性教學才具有廣泛性的實踐與推廣意義。" 三、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反思性教學的亮點不言而喻,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多種制約因素的交織作用,目前,反思性教學更多的是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在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很好的運用。之所以沒有被大范圍的采用,主觀方面:
。ㄒ唬┙處熕枷肷掀毡榇嬖谏线M惰性。反思性教學繁瑣的程序,額外增加的總結、改進等教學任務使很多教師棄之不用;
。ǘ⿲W生配合度不到位。對反思性教學認識的不到位直接導致學生的不配合,尤其是學生參與的總結和互動環節,學生往往應付了之,影響了反思效果?陀^上,學校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目前,反思性教學并沒有引起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鼓勵推廣反思性教學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形成,教師運用反思性教學還處于自發狀態,難以最大限度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另外,學校還沒有組建反思性教學研究小組,單靠個體教師的自我總結,探索成果難以快速形成和推廣。
四、我的反思性教學實踐
英語教學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處于一種教師應付、學生痛苦的狀態。社會上對學英語是否有用的爭論、學英語主要是應付考試的觀點甚囂塵上。在這種大環境下,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影響,因此反思性教學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一個更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心境更顯得重要與迫切。
課前,在備課階段,我會提前全面了解這一課的重要知識點,并把知識點逐一分列,針對每個知識點開始相關性聯想,開始搜集與知識點有關的材料,力求使知識點豐滿、豐富、具有可讀性,以便在講課過程中隨時引入相關內容,以內容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記憶事半功倍。另外,每節課課后,我都會布置學生對下一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為開展針對性討論做準備。
課中,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是檢驗教學成效最直接的場所。每一課,在學生進行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及時拋出關鍵性問題,就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把課本的知識點與難點融在討論中,通過討論來解疑答惑,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為什么會這樣,這樣會怎么樣”的原理。在討論過程中,我還會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反應,并針對學生反映的每個問題,做好課堂筆記。尤其是,問題的提問方式、提出問題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學生解決問題的踴躍程度、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等都是需要關注與總結的關鍵點。在即將下課時,我都會讓學生用簡短的語句寫下當天上課的感受,希望老師改進的做法等等,為接下來的反思和總結提供依據。
課后,我都會及時對課堂上的觀察筆記進行反思和總結,結合自身搜集的材料,就這種開放型的教學方式是否受學生歡迎;這樣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課堂討論是否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等方面進行詳細歸結,在每個問題的后面寫上教學感受、學生體會和改進思路,并制定下節課的教學計劃。
五、反思性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問題
反思性教學畢竟起源于西方,由于價值觀、教育觀和社會觀的差異,在初始階段與中國傳統教育模式難免有沖突之處,應該視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可貿然激進,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使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性教學會無形增加教師的工作強度,應該視自身情況適當采用,保證反思性教學的質量,不可為反思而反思。
反思性教學也不是沒有缺陷,要取其之長,避其之短。反思性教學講究的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要把好度的問題,做到恰到好處,既不損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結語
把反思性教學運用于教學實踐,就是要著眼于科研與教學,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為科研提供了最肥沃的實驗土壤,反過來,科研又能促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最終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反思性教學使教學成為一個教師受益、學生喜愛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5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主題是實現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有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應聚焦有效教學的具體問題,結合相關案例,增強教師對有效教學的核心內涵和表現特征、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特殊教學規律和原則以及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等問題的認識,通過學習、體驗,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實施有效教學的具體行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培訓工作的基本思路: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組織培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不泛談理念;充分挖掘學習者資源,力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引發每位參訓者的思考,激發其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潛力,搭建其交流及后續研究的的平臺,以此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老師們的教學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擔二級培訓的主管語文教學或任教語文學科的教務主任以及各年級組教研組長。
培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過余文森教授的通識專題講座,幫助培訓者提高對有效教學相關重要問題的認識,掌握相關理論及策略,提升理論水平。第二部分主要通過兩個不同主題的微型講座,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思考并實踐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與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組織各位參培者對該課程二級培訓工作方案進行研討與交流。
建立和諧、平等、信任的培訓者和學習者的關系,以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展開培訓工作,將老師們的自主學習研修、微型講座以及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平等對話的環境,讓大家暢所欲言;提出實踐中的熱點問題,讓不同的觀點相互交鋒;通過小組活動,增強學習者的自學意識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承擔責任、分享經驗的意識。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研修日志(精選5篇)08-13
國培計劃研修日志08-15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合集)08-03
校本研修教學反思11-28
校本研修教學反思11-26
研修教學反思(精選6篇)07-07
研修成果教學反思07-07
校本研修活動的教學反思06-06
國培計劃研修日志15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