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1
推薦聽了初中生物學科的優質課之后,受益匪淺。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在學習反思中不斷前進。
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方法引導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在教學里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對教材講述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有的則很陌生有的則完全不感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感受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況下對知識比較淵博的部分學生邀請他們發言可以使這部分學生能夠保持關注。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因為學生的很多認識模糊不清的他雖然知道但講不明白甚至有錯誤反而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于我盡量把同樣的知識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比如本節課講“化石年代順序”時用的標圖比賽的方式通過同學的動手活動使已經具有這部分知識的同學積極參加競賽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的同學可以通過觀摩來學習知識我也經常會精心引進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既保持了新鮮感又達到了同樣的教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統一,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2
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國家率先興起培養教師們的教學反思的能力,然后迅速波及世界各個范圍。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通過總結來進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隨著生物課程的改革,關注教師的思維,培養反思型的生物教師也成為了必然。因此,筆者試圖從如何對教學觀念、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課后等方面進行反思展開了初步的分析。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教師認為把生物知識教給學生,學生掌握、理解并會解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新課程中,教師不單單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和情感,這一理念轉化為新課程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新教材在很多章節里,設計了“問題探討”“資料分析”“與生活聯系”“科學—技術—社會”等等,這些設計無不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生物新課程的改革,不僅提高了生物在高考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為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教師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知識灌輸模式下,那么新課程所倡導的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去反思自身的教學觀念,是否與新課程相接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自己主動去學習并理解新課程理念。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免疫調節》,這一節免疫學概念多,免疫過程復雜,單純地把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不但學習起來吃力,甚至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如果教師嘗試著把生活實例與知識聯系起來,如“用給被不同毒蛇咬傷的病人注射不同的抗蛇毒血清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抗體的特異性”,“用艾滋病患者體內淋巴T細胞數量變化的數學曲線圖來理解T細胞在免疫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學生不僅在愉快的氣氛中習得概念,而且還注重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如何實現這一點呢?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性學習不僅作為教學策略,而且還上升到科學教育的八大內容之一,從科學本質出發,倡導探究性學習符合科學自身的特點,對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大有幫助。在開展探究性教學時,教師應當反思:
第一,討論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的價值。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關于“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的同學提出問題“植物細胞會出現失水的情況嗎?”,顯然這個問題沒有探究的.意義,因為日常生活中植物失水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放鹽后蘿卜會有水分滲出。如果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去看本質,“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失水?”“是否跟哺乳動物紅細胞失水一樣?”“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嗎?”,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探究的目的,從而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第二,在探究過程中是否體現了小組合作精神。科學探究不僅是讓學生去認識科學的本質,也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一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效的小組活動,讓學生較為完整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技能。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評價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均得到提高。由于學生在教學中總是主動積極地參與,所以他們的主體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相互配合、相互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探究過程中是否及時有效地修正與評價。評價應以激勵與向導為主,特別要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高中生物可以探究的問題很多,但過分地強調探究教學,事實上很多探究活動開展起來難度較大,甚至可能沒有必要去探究,這就有可能花了時間卻達不到效果。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里,教師應當追求課堂質量而不是數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恰當地使用好教學輔助手段,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課后的反思
課后反思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課后反思側重于在每節課后對自己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每一節課都會有一些驚喜與亮點,把這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通過長期的積累,就會成了自己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以后教學中的“法寶”。當然,更重要的是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對不足的地方進行有系統的整理與回顧,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訓并加以改正,使今后的教學更加合理,更具有效性。下面筆者以實際教學中《免疫調節》這一節在教學后的一則反思為例:免疫調節這一節課涉及的概念多,內容抽象,學習起來難度大,因此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舉一些生活的病例和實例,讓學生明白免疫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去學習它。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這兩個過程是比較復雜的,我運用了現代多媒體手段———動畫演示的方式把復雜的過程形象化,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概念圖的構建,而在實際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主動參與討論,感受到了獲得知識后的樂趣。另外通過對艾滋病資料的獲取以及對小男孩大衛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習得概念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其情感的教育。但在組織教學時,由于時間緊張,對非特異性免疫以及免疫的系統組成的處理略顯簡潔。另外發現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有些同學還缺乏合作意識。
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3
一、身臨其境,實例分析,導入新課
電腦播放一幅幅美麗的大自然圖片,并配以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就在學生沉迷于自然美景時,教師用沉重的語氣說到:“的確,大自然太美麗了,然而在自然界中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下面是我精選的三個小資料,大家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注:資料1:狼與鹿的故事,資料2:娛樂帶來的災難,資料3:新聞調查播放的節目《河流與村莊》——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鄉癌癥多發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析資料、最后得出:在一定區域內一種生物的出現或消失以及環境的改變都會引起其它生物發生變化,甚至死亡。老師鼓勵學生用一句話描述生物與環境是什么關系,從而引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導入新課。
二、自學探究,說成組成
師說:“在一定區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同學們請列舉幾個生態系統”學生列舉后,教師評價:“僅由動物和植物就能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嗎?”教師電腦出示自學提綱[1、動物自己能制造有機物嗎?2、這個腐爛的蘋果最終會消失嗎?3、植物又“吃”什么呢?4、如果你的父母在方便面廠上班,他們是生產者嗎?]學生自學,教師就此要鼓勵學生:“自學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要會學就要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把你不知道的提出來。”學生自學討論后,收集有價值的問題,討論并解決。最后得出生態系統的組成。電腦出示表格,學生填寫,強調重點。
三、動手參與,認識食物網
電腦展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師問:“同學來看看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答出有競爭、合作、吃與被吃等關系。教師以草→鼠→貓頭鷹為例引導學生得出食物鏈的概念。學生知道食物鏈的后,動手參與連接課本上生態系統中有多少條食物鏈。之后學生敘述所連的食物鏈,老師指出:箭頭應指向捕食者,一條食物鏈應從生產者數到最后的消費者。教師又問:“你連接之后的生態系統象什么?”生答:“網”。師說:“食物鏈交織成網狀就稱食物網。”從而使學生認識食物網。
四、聯系實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師聯系在南方有些人吃蛇成風的習慣問學生這樣會造成什么危害?我們又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分析得出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最終危害的又是人類自己。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兩個作業:
1、收集各種有關生態環境的.公益廣告詞。
2、學生小組參與社會活動,調查馬寨小河幾十年發生了什么變化?為第二課時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調節功能做準備。
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致力于學生的發展,不能把目標僅僅定為學完任務即可,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課堂上應使教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的享受,在師生的共同參與、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盡情綻放出生命的色彩。而且新的教學思想要求我們是用課標上課,而不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所以教材要求一課時的內容我分兩課時講,并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目的是突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界造成的危害,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在本節課中我以資料分析導入,實例分析,自學探究,動手參與,聯系實際等多種方法就是改變學生過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學生興趣高昂的狀態下不僅輕松掌握了知識,還發展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3-23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4-11
生物教學反思11-28
生物教學反思10-31
生物的教學反思11-30
生物教學與反思07-04
生物教學反思01-04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多細胞生物教學反思12-01
《表里的生物》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