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通用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通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通用1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之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認識基礎之上,學習的。這一堂課,我有幸邀請了三位同伴來聽我的課,給我一定的指導,我也從中發現了自己的一些問題。
這節課中,我注重學生操作的過程,我的設想就是要學生經歷這個過程。首先要讓學生觀察,我手中的學具,圓錐和圓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發現,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下來,我提出問題,它們誰的體積大?但是關于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沒有答到點子上,有學生說,因為誰的表面積大,所以體積大。本來我預設中,很容易觀察發現的體積對比,但是,因為我的提問,它們誰的'體積大,為什么,這個為什么,讓學生絞盡腦汁去想,去套一些內容。后來我反思,我應該先把圓錐放入圓柱里,讓學生直接說出,圓錐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或者用試驗的方法,把圓錐的水,倒入圓柱,讓學生直接得到體積比大小的結論。接下來,先讓學生說說方法如何驗證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根據以前學的圓柱體積,學生得出了三個方法,排水法,實驗法,測量體積法。根據一些情況,排水法無法實現。學具是空心的,會漂浮在水面,其次,學具有縫隙,水會滲進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為學生了解的方法,但并不實踐。在試驗環節,我沒有說清楚具體的操作要求,導致個別學生在操作中,用圓柱的水,倒進圓錐里,這樣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大多數學生,聽清了我的要求,幾杯圓錐的水,可以倒入圓柱。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我讓學生在黑板上小組演示倒水的過程,同時,也讓其他學生一起數杯數,也是加深試驗結果。我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用了關聯詞,因為...所以...我也引導學生,多次強調,這樣的關系一定有一個前提,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為了驗證這樣的體積關系,我抽學生上講臺,利用測量法,來驗證。當然,我在最后也強調,試驗只是一種手段,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精確的,但是數學家驗證了這一點,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這條結論。
美中不足就是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學生都有最佳遺忘曲線,如果沒有練習題,學生的知識沒有在最佳的時間去鞏固去檢測,對于真正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是不利的。我設計的習題,都是書上的,還是缺乏一點趣味性、層次性。
總之,這節課,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遺憾。以后的幾何課中,我還是會多讓學生歷經操作的過程,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歸納、驗證、總結。操作前,一定要講清楚操作要求,還要預設更多可能會出現的
情況,時間的把控要再精確一點,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更規范一些,多用一些激勵語,以后的教學設計,盡量多考慮如何體現趣味性這個問題。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通用2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提問復習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特征,這部分內容對新課有鋪墊作用,接著提問設疑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在開展實驗探究活動。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把動手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地獲取知識。實驗探究分為兩組讓學生用沙和水探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子或水,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從倒的次數中觀察到怎樣的現象呢?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操作,探究出圓錐和圓柱在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倍數關系,再通過學生的討論,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最后應用探索出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課成功之處:
1.讓學生親身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來龍去
脈。在教學中,分兩組進行實驗探究:第一組是利用沙子做實驗探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第二組利用水進行實驗探究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倒水或倒沙,發現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用圓錐容器裝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中,剛好倒三次,即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同時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理解了算理。
2.在教學中,設置分組實驗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親自動手,親身體會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這樣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之間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不足之處:
1.課堂時間沒有很好的把握,影響了課堂練時間。
2.實驗探究過程中只設計了兩組,而且這兩組實驗采用的都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進行實驗,讓學生直接感知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但是沒有讓學生理解如果不等底或不等高是的情況會不會得到這個結論呢?總之,這個實驗操作設計還是不夠完善。
3.教學過程中不能使全體學生的能力都得到鍛煉。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做到課前充分準備,盡量避免教學疏漏。總之,這節課,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數學知識,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學習的喜悅。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通用3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認識了圓柱與圓錐,并掌握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我主要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二是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我在教學時,主要運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借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后,再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設計,事實證明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學中,我準備實驗的用具,讓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
從本課的練習環節,發現學生對圓錐體積的計算掌握扎實,這說明操作實驗在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中顯得非常重要。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觀。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探究數學的樂趣。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2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3-20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3-22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6-12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2-10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2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優秀10-18
課文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