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1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明確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盡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鉆研,對語文這門課程性質;語文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導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不錯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盡量讓每堂課都有瑯瑯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能力。新教材安排課時內容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要立足于人培養,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升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融合。語文素養不但表現為有較強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綜合利用能力——在生活中利用語文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能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時間里,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者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理解往往是多元,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見解。這是提升語文能力需要,也是形成不錯個性、激活創造力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課程。要重視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形成,要靠系統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一步一步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豐富多彩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利用語文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實踐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資源和大量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升整體把握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2
我以前上《春》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的: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后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這一次再教《春》這篇課文,我用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重視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任何一堂課的導入都很重要,這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效率。在《春》這堂課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的思想松綁,放飛學生的心靈,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導入法。讓學生說說當春天來臨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體現了新課標的“主動、自覺”學習,并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七年級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閱讀力比較薄弱,缺乏深刻的體會。為此,在整體感知中我配合了視頻朗讀,讓優美的音樂、流動的文字、清晰的畫面(“春風楊柳、春花燦爛、春雨潤物、春草綠茵、春暖人勤”等)來提升對課文的感知,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每一位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語言美,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欲。
二.反復閱讀文本,讓學生與作品對話。
一篇優美的散文,總是很講究詞藻的,細細咀嚼才能真正領會其美。《春》這堂課上,我重視了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視頻朗讀,有學生齊讀,整體把握課文;有細讀,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讀,品嘗作品的語言之美味。只有在閱讀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靈,主動地參與并進入文章的情感領域和藝術世界,才會發現作家正向我們走來,和我們傾心交談。
閱讀的重點是鑒賞,是閱讀審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閱讀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線的,發現作者的心理奧秘,領略作品的藝術境界。在《春》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1)、我最喜歡的是哪一幅畫,描寫的對象是什么?
(2)、在這幅畫中從哪些方面表現了春天的氣息?
(3)、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這一春天氣息?
(4)、給這幅畫取一個名字,并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創意地去和作者對話,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鼓勵他們標新立異,打破墨守成規的框架式教學,讓學生思想之花在課堂上綻放。
三.向課外拓展,引領學生溫故。
一篇課文讀完常常不是閱讀的結果,而是新一輪閱讀的開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之后,又讓學生說出有關描寫春的古詩句,小結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將新知與舊知進行了緊密的相連。
總之,這節課按照預設,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當然,不論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師,也不論你對某篇課文講了多少次,每每過后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正所謂“學海無涯”“山外青山”!前進的道路漫長而悠遠,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反思與總結,才能使自己前進的步子邁的更穩健,走的更瀟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3
本課教學流程設計為第一次早讀讓學生劃出好句,10分鐘后全班交流說說好在哪里?第一課時從抓關鍵句角度來把握,先明確文章明確提出了什么觀點?然后教學生學習方法:抓關鍵句、搜索法、串聯上下文句、歸納概括法等。最后讓學生把本課的寫作思路寫下來。接著老師板書文章的有業敬業塊寫作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最后就文章演講辭的特色品演講語言,讓學生尋找適合演講的話,四人小組派代表說明。
第二次早讀讓學生自己尋找適合演講的話,自己講給自己聽,講一遍(演講),老師示范第四段建議大家用自己最適合或擅長的語言方式,(時代變遷適合語言形式也在變)演講給同桌聽。準備課上交流。早讀結束前老師先聽一兩個同學演講,同時強調注意事項:
1、大聲、自信;
2、嚴肅不可笑;
3、聽眾是來聽你的演講,不是來看你笑話的;
4、以氣勢以聲音壓倒全場;
5、有強調重音;
6、少用文白相間。
第二課時學生演講何琪遙很有學者風范、夏亞青用貴州話的演講相當出色。演講結束后老師強調演講者要達到演講的目的,最關鍵還是演講的.內容,所謂以理服人才是最大的秘訣。接下來在回顧上課的基礎上講“道德類文章”人應……”的文章仿寫“敬業”。接著就樂業開展分析,分析后同樣就其寫作思路讓學生仿說。
第三課時分析課后練習,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的無論是學習或道德上的天地間第一等人,最后讓學生討論“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解。從授課看,演講塊的教學極為精彩,但在說理塊的分析老師講得過多,如何能做到引導學生分析出來是老師今后教學上要思考的重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篇】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12-30
【精】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1-09
【精】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2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12-30
【精】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30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01-07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2-01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11-08
初中語文復習教學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