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
要上《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了,備課時我想,講課時是用實驗室的小自行車模型呢,還是把現實中的自行車搬到教室?沒有經歷什么思想斗爭,我決定:把自己的那輛捷安特牌自行車搬到三樓的創新實驗室。(不過后來有三個班沒有做到這點,原因是下雨天我不騎自行車去學校。)
本課教材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自行車上的鏈條和齒輪”和“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根據教材研讀和個人愛好,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做了如下處理:
1.激趣導入
盡量有未滿12周歲不能騎自行車上路的限制,但大多數六年級學生都會騎自行車。也正因為這樣,在他們眼里,自行車算不上什么新鮮玩意,對它的構造和原理往往會熟視無睹。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從不同地區和國家對自行車的不同稱呼開始,再用各種奇異的自行車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然后很自然的引出自行車的基本構造和部件名稱,為后面的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做好鋪墊。
2.尋找簡單機械
認識自行車各部件名稱后,過渡到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這樣更自然合理。因此我把教材安排的兩個教學內容調換了個順序,讓學生先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不過,從單個機械的辨別,提升到實際應用中尋找,對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
這時,實物自行車閃亮登場了。我一邊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車上哪些部位運用了機械原理,一邊利用實物自行車進行觀察。學生那個激動啊,爭先恐后地說,搶著要上臺來演示。我突發奇想,如果給每個組準備一輛自行車,一開始就讓他們自己去探究發現,那會是怎樣的教學情景?有興趣的老師不妨嘗試一下,當然你要保證能做好課堂調控。
前面已交代,有三個班我沒有讓自行車進課堂。我用同樣的課件組織教學,還加上天花亂墜的講解和比畫,仍然有許多學生流露出茫然的表情,教學效果明顯遜色。我準備在單元復習時把自行車搬到課堂上補一補這部分知識。
3.分析工作原理
這里,我又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鏈條和齒輪的研究”改為“研究自行車的工作原理”,具體內容包括“導向系統”、“驅動系統”和“制動系統”。因為我覺得,本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單純研究一個鏈條和齒輪的關系不夠全面,讓學生了解自行車三大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時間的話還可以選擇一個進行深入研究,看看能有什么發現。這樣做,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和自由的探究空間,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才能落到實處。
在總結“自行車是簡單、方便、環保的交通工具”時,我插入了陳光標砸汽車改騎自行車、購買了上百輛自行車送員工并獎勵騎車上下班的新聞,把課堂帶入輕松的尾聲階段。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2
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定滑輪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墒,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復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么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學生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著,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于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桿。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松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采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后,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采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晌覟檫@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為什么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于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里嗎?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7-28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26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16
小學科學教學的反思06-20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2-0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08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1-0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25
【推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