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麻雀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麻雀課教學反思1
結合平日對小班幼兒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在說話時,不太會控制音量,有時很大聲,常常會影響到別人,之所以選擇這節《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復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
同時,小班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小鳥、小烏龜、小兔子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語表達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單一、個別小朋友還出現不愿意說等現象。為了鼓勵孩子們愿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選擇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讓他們在喜歡的角色中更加激發孩子其說的愿望。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理解和體驗”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目標。首先從認知目標中讓孩子理解故事,通過圖片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其次在能力目標中培養孩子根據圖片內容參與故事講述,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最后在情感目標中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培養移情意識。在活動中我讓孩子重點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同時突破難點讓孩子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歷,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后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幼兒移情意識,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很流暢,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平時孩子還要活躍,在這節課中還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動性,讓全體孩子都能更加大膽的去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同時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戲,讓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戲中顯得更加活躍
麻雀課教學反思2
講完《小麻雀》這一課,我想這對麻雀母子對學生的心靈觸動是比較大的。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重點是通過文章里的重點詞句體會任務的心情以及小麻雀的成長過程,并從中吸取成長經驗,全面、正確的認識這對母子。
其實,自然界的動物是和人有著相似的經歷的。動物們有它們的育子方式,更何況我們人類呢,何嘗不是一樣的?學生通過體驗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長經歷,很容易聯系自身實際并從中吸取成長經驗,相信會感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
在學習課文中寫媽媽對普季克的五微關愛以及普季克的自作聰明時,通過分角色讀這對母子的對話讓學生用心感受這字字句句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學生聽得很認真,分析的也特別用心,想必此時學生們的感受也是最真的吧。雖然,有的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或者沒有發言的機會,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可以感覺到,這對母子的不同行為所產生的感悟已經觸及到孩子們的靈魂深處了。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對文章深層意思的理解已經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了。
學生讀普季克對那個莊稼漢自以為是的看法時,在讀到“他翅膀上的毛都讓貓給咬掉了,光剩下兩根骨頭了!”時,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笑聲。不言而喻,學生知道普季克的理解自然是錯誤的,而普季克與媽媽爭執時,又說要讓所有的`東西都能飛。這些內容又照應了前文,進一步表現了普季克固執、強硬的性格。他不愿意相信媽媽的話,這其實就暗示了這樣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在這一點,學生理解的也不錯。
當普季克遇到危險時,他媽媽為之奮不顧身的情形時,也讓人感動。學生通過理解體會“撲、推、豎、張、瞪”這些動詞時,個個踴躍發言,看法都比較深刻,都談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結合生活實際,自然就體會到了作為母親對孩子點滴呵護所折射出的偉大母愛。學生舉例子談體會,可以真實體會到自己的母親其實也亦如此。
所以,像這樣一篇如此觸動人心的文章作為課文,我覺得真是特別好。文章的無聲言語所賦予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字里行間通過讀去怎樣做人處事,去感悟那偉大的母。從而,這些東西就變成了自己的理解,無聲勝有聲,潛移默化,甚好。
麻雀課教學反思3
《麻雀》出自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穎的構思,精練、優美的語言文字,敘述了一只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文中通過對不同的角色的神態、動作的具體描寫,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僅刻畫出小麻雀的弱小,獵狗的兇暴,“我”的同情憐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機關頭,挺身而出,為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熱情地歌頌了“親子”“母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描寫來表現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小麻雀的那種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2.體會第4、5自然段中描寫老麻雀神態、動作的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引導學生“從讀悟寫、讀寫結合”。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第二單元關于“了解文章敘述的順序”這個專題主要是了解寫景文章是怎樣按順序描寫變化的景物的。在此基礎上學習敘述性文章常見的表達順序——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
在學習課文過程中,不僅要學生了解敘述的順序,還讓學生按照課后題第二題的要求:根據所給的段意實際劃分一下每部分的內容。這樣做,不是把“分段”作為目的,而是把它作為訓練手段,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述的,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方式。通過“從讀悟寫,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學生在回答“課文寫了幾個主要角色?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問題后,再來概括“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鼓勵學生“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從“畫出描寫小麻雀的句子,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入手,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悟。學生從“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體會到了小麻雀的稚嫩幼小,從“呆呆地”“無可奈何”拍打著小翅膀,體會到了小麻雀的可憐無助。
3.巧借學生的失誤,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堂上,當一個學生說:“我認為小麻雀很調皮,因為它不在巢里好好待著”時,我并不急于表態,而是讓其他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出理由。通過回答很自然地引出“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梧桐樹”這一環境描寫,從而為后面的它“從巢里掉下來的”推斷提供依據,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
4.領悟寫法進行仿寫練習,提高寫作能力。
在學生熟讀、有感情地郎讀描寫小麻雀的句子后,讓學生回答“作者是哪幾方面把小麻雀描寫具體的?”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從動作、神態、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寫具體的”,感悟寫法,進行仿寫練習,說說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時的動作、神態、外形,進一步體會應用,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整節課,教師適時的引導、恰當的點撥,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探究、感悟理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平等、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課堂的民主和諧,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
三、不足之處
仿寫一處,學生說得不夠理想。如果我提供一些圖片效果可能會好些。
麻雀課教學反思4
新學期的第一課是一篇童話—《小麻雀》,講這種體裁是我最拿手的。精心備課后,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臺,充滿激情地導入新課后,孩子們完全進入了童話的情景,在我聲情并茂的范讀后,教室里想起一片贊嘆之聲。忽然,一個女孩站起來說:“老師,你好像有一句話沒讀。”我還沒反應過來,教室里就響起了一片唏噓聲:“哪兒沒讀啊,都讀了!”“你沒認真聽,竟瞎說!”“讀了,我一個字一個字看的,一點沒錯!……我也意識到是她聽錯了,這則童話我都倒背如流了,是不會讀錯的。于是,我平靜地說:“我沒有讀錯,是你聽錯了。”請她坐下后,我又調動情緒,把一個個預設的精彩環節拋了出來。“老師,她哭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原來是剛才給我挑錯的女孩哭了,我的激情再次被打斷了,我下講臺跟她解釋,安慰她,可越解釋、越安慰,她的眼淚越多。一節信心十足的好課就這樣大打折扣。
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深感遺憾。教學的成功不僅僅取決與教師,也取決與學生。女生自尊心很強,對她的課堂質疑,我沒有巧妙地回答,簡單的一句否定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如果我能及時肯定她勇于質疑的精神,再糾正她的錯誤,她就會容易接受。所以,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外,還應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無意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麻雀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麻雀一課的教學反思11-20
麻雀一課教學反思11-20
麻雀一課的教學反思11-20
《麻雀》教學反思09-21
麻雀教學反思11-29
《麻雀>教學反思01-07
《麻雀》教學反思01-06
麻雀一課時教學反思11-19
《麻雀》一課教學反思(精選6篇)11-18
麻雀一課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