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赤壁賦》教學反思1
這一周我們在學習文言文,高一的學生們一提到要學文言文就頭疼,特別是知道《赤壁賦》還要求全文背誦后,就更痛苦了,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熱情,在備課時我反復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本課有非常大的興趣呢?怎樣讓學生愛上這篇文章愛到不背會誓不罷休呢?想了很久我決定從本課的作者蘇軾入手。
要說蘇軾吧,學生們并不陌生,初中就學過不少蘇軾的詩詞,如果我只是簡單的介紹蘇軾,估計不少學生對他還是停留在初中時的認知。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有一種手法是知人論世。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對某一首詩歌的作者了解比較多,在理解欣賞詩歌時相對就容易些。同理亦然如果學生對蘇軾了解比較多,在理解本課時相對也會容易些。但是,只是了解蘇軾,不是欣賞崇拜,怎能愛屋及烏,從愛蘇軾到愛他所寫的文章呢?我決定讓學生崇拜蘇軾甚至讓本就崇拜蘇軾的愛上他!
有了這個想法,我決定從導語入手。一個精彩的導語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李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時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有一個人,一度下獄,三度被貶。但是他既沒有像賈誼一樣抑郁而終也沒有像陶潛一樣歸隱田園。他是——蘇軾!還沒等我說完啊,全班學生都齊聲回答,他們得意洋洋的望著我,好像再說:“這也太簡單了,今天要學這一課,當然知道是蘇軾啊!”好既然大家對蘇軾這么熟悉,我就考考你們,看看你們對蘇軾了解多少。
我在課件上我展示了詩人蘇軾,詞人蘇軾,文章蘇軾,書法蘇軾,官員蘇軾,美食家蘇軾,兄長蘇軾,丈夫蘇軾……這些其實是考察學生對蘇軾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前幾個問題學生們非常順利的答出來了,什么在詩歌方面與陸游并稱蘇陸,豪放詞開拓詞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個好官修建了蘇堤。下面作為兄長和丈夫,蘇軾怎樣,就是我煽情的補充。
作為兄長他對弟弟怎樣?初中學過他的詞《水調歌頭》,在本詞的序中寫著“兼懷子由”,蘇軾很愛自己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在妻子墓旁親手種下三萬株松樹寄托哀思,在妻子去世十一年后夢到亡妻寫下了悼亡詞之首《江城子·憶夢》。說到這里已經有同學情不自禁的背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的至情至真感動了無數人,蘇軾的樂觀灑脫也為人敬佩。在面對三度被貶的人生困境時蘇軾以自己堅強的品格遺世獨立,本節課我們就共同學習千古名篇——《赤壁賦》,一起欣賞蘇軾筆下黃州赤壁的風光。
下課后我想了很多,語文課的導語要求短而精煉,而這節課的導語介紹蘇軾太多,太長,切題慢,但是我想讓學生們了解蘇軾多一些,起碼從我這里了解到不一樣的蘇軾,在有限的課堂很難分享更多關于蘇軾的事情,但我想給學生心中埋下一棵興趣的種子,給學生心中留下一點星星之火,原來蘇軾這么厲害,原來蘇軾這么深情,蘇軾究竟有多少吸引我們的故事和詩文呢,想知道嗎?一篇課是說不盡的,蘇軾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他如山間的明月,他如江上的清風。
《赤壁賦》教學反思2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它們借游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著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著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賦》教學反思3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于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獲,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復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為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系,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后,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獲: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赤壁賦》教學反思4
本文的教學應該說沒有什么新意。課上完之后,我總覺得這一課太平淡,就這么結束太草率。也許是新課改的思想在激勵著我吧,我想還是應該對這一課進行探究。于是我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對本文又進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有什么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后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后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后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赤壁賦》教學反思5
這次選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詞,然后再講解內容。我的依據是,學生對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詞之后,文言文就變成現代文了,理解起來就會順利許多。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依循了這種方式,后來發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
一是像前赤壁賦這種文章篇幅較長,一個個字翻譯過來,殺傷課時太厲害,至少要花去兩節課,一個學期四、五篇古文下來,必定造成課時緊張。
二是這樣的上法實在太無聊,課堂氣氛極為沉悶,自己上的又沒勁了,學生也倒下一大片。
三是市面上的翻譯書連篇累牘,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后來我試著在上課之前便讓學生翻譯課文,他們照樣可以借助參考書一字不落地翻譯出來。
四是我以為他們通過翻譯,可以把古文當成現代文來讀,但實際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學生對于課文照樣隔膜,甚至能夠背誦了,也未見得親切。這一點,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顯露無疑。
后來試著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說,發覺不僅推進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大概他們終于覺得老師在講一些翻譯書上沒有的東西了。此外,“會翻譯”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點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難度,就是覺得翻譯過關,古文搞定大半,其實并非如此。現在看來,在課堂上,把關鍵的字詞點出來,進而帶動內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結合趁熱打鐵,最少疏離感。至于翻譯的作業,大可提前至課前完成,在課上只要點出一些翻譯的難點即可。
還有一點反思就是上課的節奏把控,有時候上課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是聽到學生嘴里奔出一個自己想要的詞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學生再旁逸斜出。后來第二次試講,這樣的情況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則幾乎沒有了。事后反思,原因有二:
一是問題的設置本身有問題,母問題下面沒有子問題,也便沒有梯度,沒有漸進,沒有思維的過程了,畢竟能夠一步到位的學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為了求順利找一個學霸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那么課堂還有多大價值呢?
二是教師心里沒底,沒有足夠的自信來接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更別說進行適當的引導了。這樣牽著學生走的做法,實則回避了實質性的問題,很難讓學生沉浸到課堂中去。
最后,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預習作業會大大節省課堂的時間,也是了解學生知情結構的最好途徑。我甚至覺得,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設定,要看學生預習作業的境況而定。
【《赤壁賦》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學反思06-16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03-23
赤壁賦教學反思11-27
《赤壁賦》教學反思11-27
《赤壁賦》教學反思06-09
赤壁賦原文及對赤壁賦教學的反思10-28
《赤壁賦》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1-27
關于《赤壁賦》的教學反思01-21
關于《赤壁賦》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