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香救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
《沉香救母》是一個生動而又感人的神話故事,由這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寶蓮燈》,孩子們對故事情節也已經了如指掌,這個故事贊揚了沉香不畏千難萬險,刻苦練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誠之心。如何使學生深切體會父愛子、子念母的人間真情呢?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不在乎”一詞,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讓學生自讀,然后小組交流,引領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引導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感悟文本,真正使學生體會到了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教學最后讓學生發揮想象,當沉香與其母親相見后會說些什么?同桌合作演一演說一說,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學生演完后我拉著一名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終于見到你了!”這個學生十分激動,望著我的眼睛動情地說道:“媽媽,我非常想您!今后,我們一家再也不分開了!”教學中把自己溶入角色,把學生溶入角色,師生一起演一演,想象母子團聚時的感人情景,體會母子團聚的欣喜和不易。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2
一節課結束,我想了很多,由于是公開課,我沒有了平時的隨意和隨興發揮,學生也由于我課前的思想教育而有所約束,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東西,我認真反思了一下這節課的教學。
課前我 針對 學習 目標,我首先確定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以及教學時主要的段落,教學的重點是:緊扣文中關鍵詞句、展開想象,體會沉香不畏千難萬險,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誠之心,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難點是:緊扣文中關鍵詞句、展開想象,深入品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愛”。創設情境,圍繞“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想像說話。
教學時通過以下方法進行突破重難點:
1、抓關鍵字詞體會沉香救母的急切心情。如第一自然段的“救母心切”,并且積累相關心情急切的詞語。
2、通過句子比較,凸顯關鍵詞語,深入體會。如:“一個個”、“一道道”與“一個”、“一道”的比較。并且出示了一組句子,進行填空。
3、創設情境,進行心靈對話,與人物產生共鳴。如:與沉香的心靈對話,畫出你最感動的句子是什么,深入體會“一點也不在乎”。
4、抓住留白,想像說話,如: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這時他們會說些什么??體會沉香對母親的一片“孝心”。
5、結合本單元“親情篇”的主題,拓展圍繞母愛的小文章和名言,讓文本得以延伸。
雖然我做了不少努力,但 仍有 許多 遺憾: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挖掘沒有完全呈現,留白想象的句子由于 設計時有點難度, 學生答不上來,我越主代庖說了 ,也許按照文中的句式進行延伸練習,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母子相見情景,沒有充分展現,我想還是我的引導有所欠缺。
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但我 會一直 努力向更高地境界去攀登!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3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繼續與延伸,主要寫了沉香不畏艱險、劈山救母的過程,要求學生能體會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誠之心,懂得從小就要孝敬父母、關心他人。這一單元都是體悟親情、感情類的文章,低年級學生年紀小,從文章中不易體會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動了一番腦筋
一開始,我從復習舊知導入,將《沉香救母一》中的五個成語導入進來,使學生回憶《沉香救母一》的內容,然后進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是使學生不僅復習了已學課文,鞏固了知識,而且給新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在課文行進過程中,我抓住了“孝心”為文眼展開全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們去畫一畫文中能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來交流。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開,通過學生練說、師生表演的形式使學生理解這個詞。第二段是重點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動詞、數量詞,讓學生體會沉香的不畏艱辛、救母心切,多種方式練讀體會沉香的孝心。在講到“高聳入云”時,讓學生齊誦《詠華山》,從學生已有知識上拓展,讓學生理解巍巍高山,體會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設計設計沉香與母親相見時會說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說一說,演一演。學生們開始演的時候容易笑場,后來改為師生共演這一段,效果比較好,基本達到預想的設計。
全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體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最后一段理解“高聳入云”時,可以讓學生上臺板畫。以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進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4
今天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學生就有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迷惑了,因為字典上的解釋他們并不理解。我突然發現,解釋詞語,以詞解詞,教學參考書(或是字典詞典)上怎么說,原封不動到交給學生,結果學生記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詞義解釋,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而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想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以具體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更是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
經過這一思考,我決定丟開教參和詞典,讓學生們通過形象的動作和表演來體會。兩個學生分別演沉香和爸爸,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著急的問:“爸爸,人家都有媽媽,為什么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的搖搖頭,終于講出了真相。經過了這兩個同學的表演,其他同學馬上對“再三”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也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5
本課是神話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二部分,記述了沉香不畏艱險,一心救母的孝心感動了仙人,在仙人的幫助下,打敗了兇惡的二郎神,力劈華山,救出母親。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重點詞“奔去”特出沉香救母心切。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通過抓住“翻過、跨過、劃下、磨出”等詞語及句子來表現沉香為了救母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精神,從而表現沉香救母心切和有孝心。在第二自然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一點也不在乎”引導學生討論。他不在乎什么?他為什么不在乎?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第二自然段中,沉香救母心切,付出很多辛苦,當時我試著讓學生用成語歸納沉香一路的艱辛,當時學生能說出“千辛萬苦”此詞語,對于“傷痕累累,跋山涉水,餐風飲露”這三個詞語對于學生較不能靈活運用。
教學第四自然的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并聯系課件,想象母子團圓的感人場面及人物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后重點指導朗讀。對于“劈”可以讓學生動作表演此字的意思,并充分展開說話練習,母子團圓時,沉香會對母親說_____,母親會對沉香說_____。由于指導不到位,學生說話聯系只是干癟癟的幾句話,課后想想,還是由于上課時對學生感情引導不深入,讓學生感情沒有得到渲染。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6
《沉香救母》是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沉香的身上有許多好的品質,諸如堅強、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等,但是考慮到本單元的主題“人間親情”,所以將沉香身上所有的品質定位于一點,就是他對母親的孝心,正是他對母親的一片摯愛之情,促使他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救出母親的。最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會寫“救”。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用心體會沉香的品質。
課結束了,趁熱打鐵進行反思,本課在教學設計方面重點想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體現“語文味”,并在以下方面做幾點嘗試:
1、加強詞語教學。
。1)詞語教學:采用歸類讀詞語的方式。我將課文的詞語分為兩字詞語、四字詞語和ABB式詞語,加強積累。
。2)近義詞教學: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讓學生用“感動”“激動”填空,理解兩個詞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并用“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仙人!边@一句引入課文重點段。
2、重點突出、以讀代講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直接切入課文的重點段第二段,引導學生自己默讀,邊讀邊畫出最能體現沉香孝心的詞語和句子,然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第四段教學中也是采用以讀代講的辦法,老師的作用是重點點撥學生想象沉香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又如何日思夜想媽媽的,通過配樂讀,老師引讀的方法加強了朗讀訓練。
3、體味語言的表述方式
語文的根在語言,應該讓學生體味到語言的妙處,感悟到不同語言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在第二段中我運用了詞語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多少座”與“幾座”將“多少道”與“幾道”將“一個個”與“一個”將“一道道”一“一道”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詞語的意義,并進一步感受到沉香經受的磨難。
對于“日思夜想”這一詞語的理解,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沉香白天里什么時候最想媽媽?晚上又是怎樣想念媽媽的?由于學生有想念媽媽的親身體驗,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然后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課堂中的不足:
1、由于學生預習的差異,在認讀詞語時,個別學生認讀有障礙,在糾錯的過程中,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在處理課文時顯得有些倉促,當學生找到最體現沉香孝心的句子時,沒有放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談一談讀后的感想。
2、拖堂。因為已經下課了,讓學生想象母子見面時會說些什么顯得倉促。
3、本堂課老師牽著學生走的痕跡比較重,課堂生成不夠豐實。
4、生字教學內容少。本課只寫一個生字,有點少,應該再寫一個。
5、生字指導有些碎。可以讓學生先從整體入手,觀察字的左右結構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了解“救”是一個左右寬度基本相等的字,然后就重點筆畫加以強調。
6、課始,讓學生用三至五句話簡要地說一說《沉香救母》(一)這個故事,這個要求過于拔高,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能夠復述課文就不錯了。課堂上從學生回答的效果來看,的確如此。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7
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故事情節來說,孩子并不陌生。所以課的開始學生特別容易興奮激動,在這種情況下我就以《寶蓮燈》中學生非常熟悉的《我的全部》這首歌為導入,讓學生傾聽這首感人的曲子,并抓住歌詞中的“我是娘的全部。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弊寣W生說一說對這句歌詞的理解,立刻學生被帶入到被沉香和母親之間深深的母子之情之中,并為下文的學習鋪下了一個情感的基墊,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引到語言文字上來。這是決定這篇課文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不然,教學結束,很有可能學生仍然沉緬于生動的故事情節,停留于動畫片中膚淺的對話形式。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請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俺料悴辉诤趼吠具b遠,跋山涉水!薄俺料悴辉诤跻宦飞先甜嚢ゐI,餐風飲露!薄俺料悴辉诤跄_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薄八膊辉诤趼飞嫌龅降母鞣N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睂W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把自己設計成“媽媽”,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望著我的眼睛動情地說道:“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濃,課堂上學生才會說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8
剛接觸二年級的課文,我真有點束手無策,教學這么多年,一直停留在中高段教學,面對新的文本,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學生,讓我進入新的角色。低段老師不斷指導我,低段教學重字詞,重朗讀,理解文本。教學的第一篇課文是《沉香救母(一)》,我反復研讀教材,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神話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課前預習我問孩子們有沒有看過動畫片《寶蓮燈》,班上絕大多數都回答看過,很喜歡,還記憶猶新呢。因此對故事情節很熟悉,所以我想在課上不必再多加講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我抓關鍵詞語來幫助學生從表及里地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沉香為了解救母親而不怕困難,刻苦習武的精神。
在教學課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時,我抓住“再三、含著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并通過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緊了拳頭”來感悟沉香救母決心的堅定。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朗讀,學生讀出了沉香的心聲。
在學習沉香拜師學藝這段時,我抓住“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腰酸背疼”等詞語,再出示填空展開說話訓練:寒冬臘月,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吹著,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當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剛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潔的月光下,沉香 ( )。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回答著,而且內容豐富精彩。特別是石欽同學,一邊回答一邊做著肢體動作,完全陶醉在沉香這一角色中,最后,我再采訪沉香(石欽):天寒地凍,沉香,難道你不怕冷嗎?烈日炎炎,沉香,難道你不怕熱嗎?這么晚了,你還在習武練功,沉香,你難道不累嗎?石欽一一作著回答,慷慨激昂。通過這些說話和采訪,讓全班學生都在想象沉香練武的情景,從而將語言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過朗讀體會沉香為了解救母親,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可貴品格。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做到了抓住關鍵詞句,立足語言訓練,巧妙的創設情景,引導想象、角色扮演,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都參與其中。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9
本文是續上篇的第二個故事,內容生動而又感人。主要講沉香不畏艱險,一心救母的誠意感動了仙人,在仙人的幫助下,打敗了二郎神,劈開大山,救出母親。
教學時,還是延續上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們一起緊扣文章的字眼,從關鍵詞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請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緊扣“不在乎”這個詞,問孩子們,沉香不在乎什么?為什么一點都不在乎?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并聯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個個、一道道”分別與“幾座、幾道、一個、一道”進行比較,這樣做,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了沉香的不畏艱險,救出母親的頑強意志。之后,再讓孩子們反復誦讀,反復品味,通過交流進一步提升對文本的感悟。
在教學最后一段時,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設計,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睂W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創設情境,把自己當成沉香的“媽媽”,讓孩子作為沉香,此時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會說些什么?我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一邊撲進我的懷抱,一邊望著我說:“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會說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
我想,這節課正因為有這樣的教學,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以學生為學,一切以學生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0
《沉香救母》是一個民間神話傳說,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記述的是沉香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他立志救出母親,于是上山拜師學藝,刻苦練功,終于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徐老師在上本課時,我覺得我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我學習。
一、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沉香救母》的故事學生并不陌生,但課文的描寫比較簡單,如果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描述上,學生的體會就不會很深刻。所以,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好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問父親“我怎么沒有媽媽呢?”從而體會出父親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難過又氣憤懂得心情,然后再來指導學生重點讀好這部分。
二、尊重個性、以演助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演中悟。如第四段中,徐老師讓學生自己來說說,沉香的父親是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說這段話的。有的學生說是害怕,有的說難過……老師并沒有多加評論,而是讓學生自己用朗讀和表演來體現出他的感受。徐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內化語言文字。
三、詞句訓練,重視積累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是比較多的,對字詞的鞏固、積累是相當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進行字詞訓練,這就能減少課外機械地識記,抄寫,提高識字的效率。所以,在課的一開始徐老師就出示了課文中的'一些難讀的字詞,先指導學生讀正確,再讀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形式多樣的詞句訓練,能幫助學生合理遷移,提高說話、習作能力。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1
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學生就有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迷惑了,因為字典上的解釋他們并不理解。我突然發現,解釋詞語,以詞解詞,教學參考書(或是字典詞典)上怎么說,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結果學生記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詞義解釋,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而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更是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
經過這一思考,我決定丟開教參和詞典,讓學生們通過形象的動作和表演來體會。兩個學生分別演沉香和爸爸,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著急的問:“爸爸,人家都有媽媽,為什么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地搖搖頭,終于講出了真相。經過了這兩個同學的表演,其他同學馬上對“再三”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也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
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俺料悴辉诤蹰L途地爬山涉水!薄俺料悴辉诤跻宦飞先甜嚢ゐI,餐風飲露!薄俺料悴辉诤跄_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薄八膊辉诤趼飞嫌龅降母鞣N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2
前兩天上《沉香救母》,孩子們都挺感興趣的,因為大部分孩子都看過《寶蓮燈》,看見他們那興奮的勁頭,我就先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說說那些他們印象深刻的情節。孩子們嘩拉拉的講開了,紛紛迫不及待的告訴我沉香做了什么啦,里面有什么神仙啦……直到有一個孩子站起來問我:“老師,二郎神是沉香的舅舅,那也就是他媽媽的哥哥,那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妹妹壓在華山底下呢?”聽了他的問題,不少孩子也點頭喊著“對呀對呀,為什么呢?”我便煞有介事的說:“因為仙女是不可以私自下凡的,這樣做要觸犯天條,罪很大,要受到懲罰的,那二郎神要聽誰的命令。俊薄坝窕蚀蟮。”“對了,天命不可違,所以二郎神要來捉仙女。 薄芭!”看著孩子那似懂非懂的表情,真可愛!
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孩子們的表演,我在講到“再三”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回答是指一次又一次,看到還有些孩子沒吭聲,我就點了兩個男孩子到臺上來演一演父親和沉香。這兩個孩子演得太好了,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俺料恪庇謫,“爸爸,你快告訴我,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于是,我們的“沉香”居然走上前一步,雙手搖著爸爸的肩膀,大聲又著急的問:“爸爸,您到底告訴我呀!快說呀!”看到這,臺下的孩子們紛紛為他的逼真演出鼓掌,也更好的理解了“再三”的意思。這樣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希望孩子們喜愛每一篇課文。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3
《沉香救母》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了由這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寶蓮燈》。學生心中已經對人小志大,不畏艱險的沉香充滿了敬佩,已經熟悉了故事內容。如何讓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情呢?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薄俺料悴辉诤跻宦飞先甜嚢ゐI,餐風飲露!薄俺料悴辉诤跄_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睂W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把自己設計成“媽媽”,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望著我的眼睛動情地說道:“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濃,課堂上學生才會說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4
整節課學生都處于一種自由、寬松、和諧的氛圍之中。這樣的環境,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習成為一種樂趣。學生特別喜歡情境教學,因為錄像創設與文本息息相關的情境,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愿學、樂學。本堂課,我始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更好的機會讓給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表現在課堂評價方面,深感教師的評價多,學生互評自評少。評價形式單一,特別是在綜合性學習評價中,我不夠重視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在以后的評價中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對這兩個方面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這樣才使課堂評價更有價值。
此次嘗試課后,更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學要滲透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和創新精神,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過程。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15
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故事情節來說,孩子并不陌生。
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救母心切、奔”這兩個詞,體會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從而讓學生讀出感情。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救母心切”作為文眼,請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俺料悴辉诤趼吠具b遠,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饑挨餓,餐風飲露!薄俺料悴辉诤跄_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薄瓕W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學生有些困難,只能說出一兩句,經老師提醒“媽媽看見沉香一身高較強的本領,他們會說些什么”或是“媽媽看見沉香身上傷痕累累會說些什么?”
整個教學過程中,總體教學思路較清晰,能過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值得大家學習,但隨文識字不能只抓字的讀音,還要學生理解詞語,如,“深澗“這個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上去指一指,深澗就是山與山之間凹下去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句子的比較時,應讓學生比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應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自己體會,而不是教師問那句話好,好在哪里?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07-04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01-01
《沉香救母》的教學反思09-23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07-04
沉香救母的教學反思06-07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01-08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09-05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10-31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11-08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