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水的特征。
2、在操作中感知玩水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探究和創造能力。
活動準備:
所料水盆若干;大、中、小透明杯子(大杯盛清水、中杯盛牛奶、小杯盛醋);玩水材料:空礦泉水瓶、毛巾、塑料袋、小籃子等。
活動過程:
一、看錄像:噴泉,引出水,導入活動。
二、
1、除了噴泉這里有水,你還在哪里見到過水?(啟發幼兒描述自己見到水的情形。)
2、那水是什么樣子的呢?
3、今天,水媽媽帶著水寶寶來到了我們這里,可是看樣子水媽媽好像不太高興,我們一起問問她好嗎?“水媽媽,您為什么不高興呀?”錄音:“我的孩子水寶寶不見了,我很傷心!蔽覀円黄鸢阉畬殞氄页鰜砗貌缓茫棵總小朋友跟前都有三個杯子,水寶寶就藏在其中的一個杯子里,你可以用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等辦法把水寶寶找出來。
4、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5、提問:你怎么知道這里面藏的是水寶寶?你是怎么找出來的?誰是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的?
6、教師小結: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
7、請小朋友告訴水寶寶以后不要再調皮了,并把水寶寶送到水媽媽的身邊。
8、現在老師要送給水寶寶一個小禮物,請小朋友閉上眼睛,睜開眼看看是什么?(小花)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小結:水是透明的。
三、幫水寶寶搬家
1、老師:水寶寶都找到了,水媽媽怎么好象還有心事,我們再一起問問她:“水媽媽您怎么還是不高興?”錄音:我的一些孩子要搬家,我又沒辦法幫他們,怎么辦呢?老師:我們來幫水寶寶搬家好不好?錄音:那太好了,你們若幫水寶寶搬完家,我就告訴你們一些水寶寶的秘密。
2、教師介紹材料:出示各種材料,幼兒說出其名稱。要求孩子幫水寶寶搬家時,可以用這些材料,也可不用:如:用兩手捧水等,看誰想的辦法好,再幫水寶寶搬家時,還要注意觀察、發現水寶寶的秘密。
3、幼兒操作,(先往小籃子里搬)教師巡回指導。
4、老師:拿起小籃子看看,里面有沒有水寶寶?他們到哪里去了?(幼兒回答)教師:他不能住在這里,他會流出來的,那干脆我們就把水寶寶搬到這個小動物盆里吧,看那一組的小朋友最先搬完。
5、幼兒操作。
6、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幫水寶寶搬的家,你在幫水寶寶搬家的時候發現了什么?
7、個別提問,問題同上。
8、小結:誰會流動。
四、水媽媽告訴幼兒水寶寶的小秘密(小結):水寶寶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是透明的,還會流動哪,你知道了嗎?
活動反思:
我覺得本活動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本次活動,幼兒的參與性比較積極。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的自主動手操作,從中體會溶解的現象。<>不足之處是膽小、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幼兒回答問題不夠主動,使能力弱的幼兒得不到發展。在今后我們應該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相信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2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各種各樣花燈的造型、色彩和圖案。
2、知道元宵節要鬧花燈,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有觀賞花燈的經驗。
物質準備:
(1)幼兒自帶一盞花燈
(2)花燈PPT課件。
(3)逛花燈音樂一段。
環境準備:
華燈展。
活動過程:
1、以談話"元宵到"引入話題。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元宵節的一些民俗。
播放PPT,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種的花燈,感受鬧花燈的喜慶氣氛,幫助幼兒梳理經驗,介紹本地元宵節的一些民俗活動。
2欣賞'講述各種各樣的花燈。
組織幼兒參觀花燈展:自由地欣賞與交流,感受花燈的多種多樣,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花燈。
講述自己最喜歡的花燈。
教師示范講述,為幼兒提供欣賞和講述的思路。
請幾名幼兒給大家介紹有特色的花燈,提醒幼兒在介紹自己的花燈時,要注意說出自己的花燈的名稱和特點。
交流:你見過哪些美麗的花燈?在哪里見過?
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制作材料,名稱,形狀,顏色和圖案,進行欣賞與講述。
歸納、整理經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和圖案、有不同的名稱3游戲"玩花燈"幼兒自由結伴,互換花燈再次欣賞并講述。
提醒幼兒學會用禮貌用語與同伴互換花燈互換花燈,邊欣賞邊玩,體驗玩花燈的樂趣。
反思和建議: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湯圓,為什么要吃湯圓?元宵節還有哪些習俗呢?我們的孩子很少接觸,知之甚少。我們的傳統節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動開展了一個遲來的元宵節活動。根據小班孩子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我利用正月十五拍來的花燈照片和圖片給孩子直接的感官沖擊,并讓他們在看一看、說一說中了解元宵節的習俗,并知道是“團團圓圓”“期盼來年順利”的意義。
在猜燈謎的游戲中達到高潮,孩子們積極踴躍,因為猜對了可以得到一個兔子花燈,他們非常喜歡!通過本次活動相信孩子們對元宵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征;
2、啟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欲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并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并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里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后,小蝌蚪便從卵子里鉆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并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干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么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蟲、蚯蚓、蜘蛛、蝸!├蠋熖崾荆呵嗤懿煌5孛撈,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么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只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后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里?(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里。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并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于:從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范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4
本次科學課主要是要讓幼兒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知道雞、鴨、鳥都會生蛋。在課前我先發動家長為幼兒準備雞蛋、鴨蛋、鵪鶉蛋和鵝蛋并帶到學校里來,少數幼兒按要求帶來了,有的家長還把蛋給煮熟了。
在第一環節中,我先請幼兒自己來說一說今天帶來了什么蛋,基本上的幼兒都能說出自己帶來的雞蛋和鴨蛋,還有鵝蛋和鵪鶉蛋幼兒比較少見,所以說不太出,我請幼兒將這些蛋進行比較,說說他們有什么不一樣,小朋友觀察的比較仔細,說出了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再通過感受知道重量也不一樣。
接著我又提出問題,請幼兒猜一猜雞蛋里面會有什么?有的說有蛋黃,有的說有蛋白,原來幼兒說的都是已經煮熟的雞蛋,我讓幼兒再來猜一猜沒煮熟的雞蛋里面會有什么呢?這下小朋友們遇到難題了,說不出來了,于是我提議把雞蛋打開看看好不好?小朋友們積極響應,大家一點聲音也沒有屏住呼吸,哇!蛋打開來了,小朋友們清楚的看到里面的蛋黃和蛋清。小朋友們興奮極了。
活動結束后,我想如果把其他的幾種蛋也打看來讓幼兒觀察,那樣效果會更好一些,在打開蛋的時候如果再仔細一點,可以讓幼兒觀察到蛋的外面有一層薄薄的白白的膜。那樣幼兒的收獲會更多。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5
活動目標:
1、不斷嘗試和自由探索開玩具汽車的方法。
2、注意觀察開汽車時的現象,產生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3、樂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發現。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帶1輛玩具汽車。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小汽車。
(1)教師:請小朋友向大家介紹各自帶來的是什么玩具汽車?(引導幼兒大聲清楚地介紹玩具車的名稱,以豐富幼兒對汽車玩具的認識。)
。2)在幼兒介紹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簡單歸類,使同種類型的玩具車在一起同時介紹,這樣既節省活動時間,也保證每人都有機會參與活動。
2、自由探索開玩具汽車的辦法。
。1)教師:請小朋友玩一玩自己的玩具車,你是用什么方法使它開動起來的?(幼兒自由玩自己的汽車玩具,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開動玩具車的方法。)
(2)教師:你的玩具車是用什么方法開起來的?(鼓勵幼兒邊介紹自己的玩法邊操作,且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
3、自由探索開不同玩具汽車的方法。
。1)教師:找個朋友,交換你們的小汽車,玩一玩,想一想,用什么方法開?(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玩,探索開小車的不同方法。)
。2)教師:你覺得哪種車好開?哪種車不太容易開?(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在探索活動中的感受和發現,指導幼兒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開車方法。)
4、介紹不同玩具車開動的方法。
。1)教師:要想使玩具車開動起來,有不同的方法,有的用手推,有的要往后拉再松手,有的要用遙控器操縱……(教師可有意識地將使用相同方法開動的玩具車進行簡單歸類,并作計數統計。)
。2)教師: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開的玩具車,它都有什么?(引導幼兒關注不同的車輛都有輪子,并數一數玩具車有幾個輪子。)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開汽車》,活動通過幼兒介紹自己的汽車,自由探索開玩具汽車的方法,并向大家介紹等環節來達到不斷嘗試和自由探索開玩具汽車的方法,產生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等目的。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了“玩中學”的教學模式,讓幼兒在自主、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知識與情感的滿足。
但也就因為自主、開放的特點,在小班剛開學時實施有點困難。由于他們年齡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差,容易在玩的過程中,遺忘目的,使活動不能更好的開展下去或花較多的時間解決一個問題。在開展《開汽車》活動時,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第一次操作,請幼兒玩自己的玩具汽車,并介紹是用什么方法開起來的。由于汽車是自己帶來的,因此介紹開動汽車的方法難不倒他們?僧數诙尾僮,請幼兒相互交換玩汽車,探索開動同伴汽車的方法時,問題就逐一出現了。有的幼兒不愿交換,仍然玩著自己的汽車;有的開心的玩著別人的車,而并沒有探索更好的開動的方法。當提問“你覺得哪種車好開?哪種車不太容易開?”時,不知幼兒是不理解問題還是其他原因,課堂氛圍顯得有些冷場。于是,我只能找出幾輛不同方法開動的汽車,一一演示,并讓幼兒比較,最終得出結論。
但是,歸根結底來說,“玩中學”的教學模式是十分適合在科學教學活動中運用的。只是對于小班幼兒,由于他們年齡特點的特殊性,對實施“玩中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內容生活化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的身邊取材,尤其是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所選擇的內容一定要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這樣才會使他們感興趣。此活動選材是幼兒熟悉的玩具汽車,因此活動一開始便激起了幼兒的興趣。俗話說:成功的選材是活動成敗的關鍵。
2、開展游戲化
本次活動遵循幼兒活動以游戲為主的特點,以介紹自己的玩具汽車為切入點,從而讓幼兒分兩次操作自己與同伴的玩具汽車,最終在游戲的過程中,了解電動車、回力車、遙控車等的不同。這時科學活動的目標已從有形轉化為無形,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的學習游戲過程中,使孩子樂于探究,樂于學習。
3、滲透日;
其實大家不難發現,幼兒平日里的吃、喝、睡、玩中,隨時都隱藏著科學現象和教育的動因,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惑無時不刻不在發生。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玩中學”的教學,可滲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散步、體鍛、區域等。結合此活動,我們可以將幾種代表性的玩具汽車投放進科學區域中,讓課堂上掌握得不夠好的孩子,可以有機會在區域游戲時發現并掌握知識,縮短幼兒之間的差距。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6
《綱要》中的科學領域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焙汀澳苓\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今天的活動內容是認識我身上的1和2。如何讓孩子們感知1和2的數量呢?我采取了找一找的方法。一開始,我就用了吸引孩子們的口氣“我每天帶著1和2的東西上幼兒園,這些東西有的想給大家講故事,有的能看見你買的笑臉,有的能聽見你們的聲音,還有的能緊緊擁抱你們。這些東西就在我的小腦袋上,你們知道是什么嗎?”隨著我的有效而又針對性的提問,孩子們紛紛開始回答了。墨墨說1張小嘴巴和2只眼睛;阿寶說1個小臉蛋和2只小辮子;朵朵說1個小鼻子和2只耳朵;洲洲說1個下巴和2條眉毛。
隨著孩子們的小腦袋開始思考,我就把孩子們的思考點從局部到全身,“找找你的小身體上哪里有1和2呢?也可以在小朋友的身上找一找。”于是,小琪琪說1件衣服和2只手;大奇奇說1條褲子和2個褲袋等等。
接著,再拓寬思維吧!在教室里找找哪里有1和2呢?多多說1架鋼琴和2個老師;阿寶說1臺電腦和2個小音箱;小寶說1臺電視機和2個電風扇開關等等,孩子們的思維撞擊出火花,一直興致勃勃地在參與中。
孩子們看著我根據他們所說的畫下來的圖示再次進行一一感知,孩子們舉起食指,跟著圖示說“一張小嘴巴111,兩只眼睛222;一個小臉蛋111,兩只小辮子222……”
最后,還請孩子們去家里找一找哪里有1和2?馬上就有小朋友說1張床和2只枕頭,呵呵,我們的小朋友是不是很聰明呢!
這個活動,我始終將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結合在一起,讓幼兒能夠從自己的小腦袋上觀察到身體上,再到教室里的由小及大,從局部到整體的有序觀察,孩子們都能感知到了1和2的數量關系,也就達成了這個活動目標。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7
科學活動《按物體名稱分類》這一內容比較開放,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在分玩具、分水果時,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物品。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不同發展水平。根據物體的特征名稱進行分類,這對幼兒來說,可能是個難點,如何能又快又對地找出它們的異同處并進行分類,是個思維方法的問題。老師引導幼兒觀察、整理各種玩具,找出它們異同處,并讓孩子們分享交流“你們是怎么分的?”、引導幼兒用xx和xx放在一起。這也是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F將這次反思如下:
一、活動開始我用為“小白兔”搬家作為引入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這樣不但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還能更有興趣學習。雖然有興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夠周到,我只考慮孩子的興趣,卻完全沒有去考慮孩子們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類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樣再慢慢增加,我想就會更完美了。
二、我在讓幼兒第一次探索時候,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也有積極參與在活動中,這讓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別,能力強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進行分類,而能力弱的孩子卻在那邊玩玩具,所以在針對這點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多去幫助能力弱的孩子進行活動,而不是只顧著能力強的孩子。還有在幼兒探索完成的時候,我的小結不夠明了,我只是一句帶過,讓很多幼兒都懵懵懂懂,他們分玩具是要干嘛。這點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來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選擇的是生活中幼兒常見的水果:蘋果、香蕉、梨子這三樣水果。在環節開始時,孩子們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興奮,多開心。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讓孩子先認識這3樣水果,然后再進行名稱分類,并讓幼兒學會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時候,幾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夠參與在活動當中,無論是能力強還是能力弱的,這讓我感到很開心。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很棒,可是在讓他們說是怎樣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強的孩子就會說,但是也沒有說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會說了,可見我們班的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是要更加加強的。
四、整堂課下來,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如果將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換一下會更好些,因為分水果只有3樣,而且比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狀也多,讓孩子一開始就探索比較難的會比較不合理。
總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開課,沒有充分的準備,充實的思考,是不能夠詮釋好一堂好的公開課的。在這次的公開課,我將反省我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一名教師。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8
菊花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花,在小班認識秋天、了解秋天的特征和秋天的花卉時,一般都會選擇菊花來讓幼兒認識。因此在“多彩的秋天”這一主題中我們便開設了《美麗的菊花》這樣一個科學活動。
原教案中是通過讓幼兒觀賞園內的各種花卉來導入主題,引發幼兒興趣的。鑒于我園現在這個季節沒有所需的菊花,所以我們便用談話導入進行了替換。通過教師的提問和講述直接點出有一種花喜歡在秋天開放,不僅開門見山,而且順其自然。
環節二中由于沒有找到原先設定好的實物菊花來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菊花的外形特征,所以我不得不選擇了讓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菊花圖片來感知菊花。而在缺少了摸一摸和聞一聞這兩個感知環節后,孩子們對于菊花的認識肯定就沒那么全面了。再加上由于我在選擇圖片時更偏重了讓幼兒了解菊花具有多種顏色和多種形態而忽略了菊花的重要組成部分根、莖、葉,特別是外面看得見的莖和葉,所以使得幼兒在活動過后僅僅只是了解到了菊花有各種各樣的外形和顏色,而不知道菊花的莖和葉長什么樣。這是我前期準備的一個失誤和考慮不周之處。
在欣賞完各種各樣美麗的菊花并認識了菊花的基本特征后,為了激發幼兒對菊花的喜愛之情以及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菊花的認識,我還根據兒歌內容制作了一個ppt課件,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內容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并快速記住兒歌。最后通過一個開放性的提問引發幼兒思考該如何愛護菊花,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幼兒的愛菊之情。
回看整個教學活動,目標的達成度似乎并不高。因為活動的重點了解的菊花的重要特征中我漏掉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征。而至于目標一的“愿意參與觀察活動,觀察時專心、認真”這一條也因為老師沒有提供實物菊花供幼兒仔細觀察而顯得有些紙上談兵。但是我也不否認孩子們在觀看菊花圖片時還是非常認真、仔細且具有想象力的。在被老師問道“菊花像什么”時,他們能說出“像饅頭”、“像媽媽的卷頭發”、“像刺猬”、“像棉花糖”等各種答案,從而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
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我還發現在活動中幼兒似乎被教師牢牢地控制著,未能體現出學習的主體性。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總是教師在提問?為何不鼓勵幼兒發現菊花其他的秘密?如果我們能給幼兒提供幾盆真實的菊花供幼兒盡情的觀察,是否就可以鼓勵他們在看一看中自己提出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整理出有價值、能促進發展的興趣點,從而教師再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發現、交流、討論,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在開放和充滿質疑的情境中學習,在不斷體驗探索中感受成功和樂趣。
最后想說的是,這種類似的科學活動我們還需要充分的利用家長資源,請家長在活動前能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們去公園、社區等有菊花的地方看菊、賞菊,幫助幼兒了解更多有關菊花的事情。家里有菊花的我們也可以像他們借用幾天供幼兒觀察、欣賞。而本次活動在家園合作方面我顯然也沒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9
【活動材料】
手電筒、記錄板、神秘箱、動物或植物等卡片
【活動玩法】
1、嘗試打開各種手電筒,玩一玩,知道手電筒會發亮。
2、通過箱子上的洞以及手電筒的照明,觀察箱子里的物品。
3、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結果,選擇相應數量和形狀的卡片在對應位置進行記錄。
【觀察要點】
1、幼兒使用手電筒進行照明的方法。
2、幼兒是否能嘗試變化手電筒照射的位置和方向,尋找到更多的物品。
3、幼兒能否講清楚自己發現的物品。
【活動提示】
1、建議將此活動放在《白天和黑夜》主題中進行。
2、神秘箱的一端要能打開,方便教師不斷調整、更換其中的物品和物品的位置,。增強神秘感,提高幼兒尋物的興趣。
活動反思:
激發幼兒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教學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充分運用他們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知。讓幼兒接觸大自然,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的發展誘發了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0
一、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學會區分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物體,進一步掌握分類的方法。
2、讓幼兒了解有生命的物體是不斷生長變化的,而無生命的物體則不能。
3、初步萌發幼兒的環保意識:愛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活動準備
1、多媒體:有生命與無生命物體的錄像。
2、若干小貼紙標志:哭臉和笑臉
3、活動前布置戶外活動場地,放置相關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如:各種昆蟲、花草等。
三、活動過程
1、播放多媒體讓幼兒觀察,引發幼兒進行分類的興趣。
。1)播放兩組圖片,一組是有生命的物體,一組是無生命的物體,讓幼兒觀察比較兩組圖片的異同。在這一環節中,幼兒初步感知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的特征,并加以區分。
。2)滲透"有生命"與"無生命"兩詞,引發幼兒進行探索與分類的欲望。
2、教師講解用圖標分類方法,幼兒操作。
。1)教師出示標志,笑臉代表有生命,哭臉代表無生命,將有生命的物體粘貼上笑臉,無生命的物體粘貼上哭臉。
。2)組織幼兒在戶外尋找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并進行分類、粘貼標志。孩子們在戶外盡情的尋找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并為其粘貼標志戶外的小草、大樹、毛毛蟲被粘貼上了小笑臉,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貼上了小哭臉。
3、共同討論有生命與無生命的區別及其概念。
。1)共同探討有生命與無生命的區別:根據幼兒的分類結果,引導幼兒分別說出尋找到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特征。
(2)教師進行小結:有生命的物體在不斷的生長變化,而無生命的物體則不能。
。3)帶幼兒一起檢查分類結果,并找出錯誤進行改正。
4、教育幼兒保護生命,熱愛環境。
(1)幼兒一起探討:我們應如何愛護有生命的動植物?
。2)帶領幼兒將大自然的動物放生。
5、延伸活動:看幻燈片。感知鞏固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的特征。
課后反思:
本節活動有二十五名幼兒參與,大部分幼兒表現很好,課堂氣氛活躍,目標完成很好。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1
自接教了科學課以來,我就暗下決心要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科學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引導同學真刀實槍地做科學,逐步培養同學的興趣,激發同學的探究欲望,鍛煉同學的實驗與操作的能力,增強同學的情感體驗,使同學享受合作學習與勝利的樂趣,從而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而這些我以前做得確實不夠,現在我要腳踏實地的做足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所以,課前我安排同學準備好實驗用品(從同學準備的實驗用品來看,同學對科學實驗的興致很高),自身也從實驗室借來了天平、量筒等實驗器材,盡管實驗室的器材不夠,同學沒有條件做分組實驗,但足夠可以讓我作演示試驗了。
當我帶著這些實驗器材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同學不謀而合的發出了一聲驚呼,個個都瞪大了眼睛。我明顯的感覺到了同學對實驗儀器的強烈好奇和對探求科學知識的迫切欲望,同時也為自身以前沒有認真為同學上科學課而感到深深的自責。
一堂課下來,我感到課堂紀律比以前明顯地好轉了,同學舉手回答問題也比以前積極了,有秩序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亂叫亂嚷,一盤散沙了。盡管沒有完成預計的教學任務,但我覺得同學學習科學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尤其是一些后進生也鼓足勇氣參與探究,這讓我感到欣慰。同時我也感到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缺乏之處,比方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合作意識不強烈;有的同學不善于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有的同學匯報聲音太小,表達的意思不明確;實驗結束時有的同學還沉溺其中,沒有傾聽他人的匯報……其實這些都說明同學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而習慣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長期的不懈努力?磥碓诮窈蟮慕虒W中我要更加注重同學的習慣培養。我希望這節課成為新課改的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后要堅持不懈地搞下去,為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同學,為鍛煉自身能力和提高業務水平而努力奮斗。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2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動我是圍繞預設的目標:一是通過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蘋果和梨的名稱、外形特征及顏色;二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而開展的。
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借助兩種顏色的水果圖卡讓幼兒玩“摘果子”,然后把手中的圖卡貼到在班級的墻壁上相對應的蘋果樹和梨樹上的游戲,鞏固幼兒對黃色和紅色的認識與顏色的分類。這時,孩子的個體差異便被顯露出來,有的幼兒能夠把采摘到的水果送回貼到各自的果樹媽媽身上,有的幼兒摘到了圖卡卻不懂得貼在相應的果樹媽媽身上。我及時利用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使幼兒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認識水果”主題活動的預設中,我以為認識蘋果和梨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幼兒把形狀說成顏色,他們有的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還有的則跟著前面的孩子怎么說就怎么說。于是我根據小班幼兒具有直觀形象的年齡特點,采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首先組織游戲“摘果子”,幫助幼兒認識紅、黃兩種顏色。其次出示蘋果和梨兩個實物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水果的顏色、名稱和外形特征。最后讓幼兒品嘗蘋果和梨,感受兩種水果的味道。在活動過程中,我班幼兒都能夠說出蘋果形狀圓圓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蘋果是紅色的,梨是黃色的。
三、活動結束了,幼兒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孩子的愉悅情感得到了滿足,多數孩子能說出兩種水果的顏色、形狀以及味道,但給予我思考的卻還有:
1、小班孩子對普通話還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給予孩子普通話語言環境的熏染。因為普通話與家鄉方言之間的轉換總會浪費老師課堂上較多的時間。
2、在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語言和評價語言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推敲,這樣才能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機智自如地應對。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二:小班科學教學反思《各種各樣的蘿卜》(755字)
星期四我們開展了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蘿卜》,在本次科學探索活動中,主要以幼兒的探究、體驗、感受為主,所以孩子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主動接受經驗的過程顯得非常有趣。這也很感謝家長們的積極配合,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本次活動流程比較清晰完整,但是我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
“紅公雞,綠尾巴,一頭扎進泥地下!蔽乙圆轮i的形式導入,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大家紛紛進行猜想,反應很熱烈,孩子們的想象很大膽,可見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平時的觀察力很敏銳。之后我出示了一個挖有小洞的箱子,告訴幼兒里面裝著這種各樣的蘿卜,讓幼兒摸一摸,觀察摸到的蘿卜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在這一環節分發蘿卜的時間用得比較久,導致后面的時間有些延長了。在觀察蘿卜外形特征的時候,我讓幼兒體驗在先,自身感受在先,有了初步地了解后,通過在操作卡片上的記錄,加深了幼兒對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認識,也為之后的分類環節作了一個鋪墊。對于分類,要求小班的孩子能根據物體的一種特征進行在分類,我主要是讓幼兒根據顏色進行分類,通過比一比的游戲,孩子快速地分好了蘿卜。雖然沒有事先給幼兒分組,但是孩子們分好后能快速坐回位子上,表現都很棒。最后我讓幼兒品嘗了三種蘿卜生吃是什么味道的,在給幼兒吃蘿卜的時候,我邊問幼兒“這是用什么蘿卜切出來的?”,讓幼兒觀察蘿卜切出來是什么樣子的。我特別強調紅蘿卜,因為它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肉顏色是不一樣。幼兒吃完后得出了胡蘿卜生吃是甜甜的,其他兩個有些辣。最后,遷移到生活當中,從認知上升到情感,我們討論了關于蘿卜的菜肴,蘿卜燉排骨的味道可好了,營養也很好,通過討論使幼兒喜歡吃蘿卜。我認為在這個環節中如果能讓幼兒觀看一下關于蘿卜菜肴的圖片,或許更能給幼兒視覺沖擊,更喜歡吃蘿卜。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3
一、活動名稱:
神奇的魔術師(小班)
二、活動目標:
復習鞏固對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認識。
三、活動準備:
魔術師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種圖形卡片各一張,
頭飾各一個,不同表情的三種圖形卡通掛飾每人一個,三種圖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圖形媽媽”身上),三種圖形的標志牌各一個,戶外布置好“小商場”,三種不同形狀的實物若干。
四、活動過程:
。ㄒ唬┮宰兡g的游戲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老師打扮成魔術師的樣子對孩子們說:“我是神奇的魔術師,我能變出很多很多的東西,看我變變變”。(邊說邊轉一圈,從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問:
。1)我變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幾條邊?(伸出手點數)
。3)你見過什么東西是三角形形狀的?
2、用同樣方法,從左兜里變出正方形,提問相似問題。
3、用同樣方法,從右兜里變出圓形,提問相似問題。
。ǘ┻M行游戲:圖形娃娃找家
1、以魔術師的身份變出圖形娃娃,送給孩子們。
師:我的本領可大了,還能把你們變成圖形娃娃,看我變變變(從隱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圖形娃娃掛飾,讓幼兒辨認形狀),你喜歡哪一個,就自取一個掛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狀的娃娃?
2、變出“圖形媽媽”
(1)師:圖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媽媽,你們愿意和自己的媽媽一起做游戲嗎?媽媽在哪呢?看我變變變(從屏風后面拉出頭戴三角形頭飾,身上粘有三角形標志的“媽媽”)
圖形媽媽: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媽媽,我的孩子們,你們在哪呢?(三角形寶寶跑到媽媽這,大聲地說:我在這里)
。2)用同樣方法變出“正方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用同樣方法變出“圓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圖形媽媽”帶幼兒找自己的家,介紹游戲規則。
“圖形媽媽”:今天咱們一起玩一個“圖形娃娃找家”的游戲,先來看看咱們的家在哪呢?(帶幼兒找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標志牌)
介紹規則:孩子們聽音樂跳舞,自己隨意表現,音樂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個寶貝找得又快又準。
4、進行游戲,游戲時可隨意變換標志牌的位置,老師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興趣,隨時結束。
。ㄈ┙Y束:
師:孩子們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真高興,我還能給你們變出一個“小商場”,看我變變變,商場在哪呢?請娃娃們到外面看一看。(帶幼兒到戶外)
“圖形媽媽”:孩子們,媽媽帶你們到商場買東西,你們每人去商場買一件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東西帶回家,看哪個寶寶又聰明又能干。(幼兒自取和自己形狀相同的物品)
活動反思:
利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整個活動中,都以圍繞“變魔術”來開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4
一、觀察活動記錄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陀螺是他們并不陌生的一種玩具,怎樣在小小的陀螺中發現科學的秘密?怎樣有效的引導幼兒在玩陀螺的時候,能感受科學就在身邊的愉快,充分體現玩中學的教育原則,是我們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
活動前我請家長朋友們為孩子每人準備了一個陀螺,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長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和孩子之間產生一種無意識的討論,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家長朋友們的密切配合下,我的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
第二天早上,孩子們帶來的陀螺可謂是多彩多樣,讓大家打開眼界。有簡單的塑料陀螺、有抽拉式的陀螺,更有帶來古老的木質陀螺。我們先從了解陀螺的樣式開始了這次的活動。我首先讓孩子們自己介紹自己的陀螺,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顏色的?怎樣玩?引導幼兒邊演示邊說一說。上來演示的幼兒更是興趣盎然,因為他們感到自豪,這說明了自己帶來的陀螺本領高。壯壯第一個上來,他大聲說道:“我這個陀螺可貴了,是這樣拉著玩的。”他邊說邊玩,當陀螺飛速旋轉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興奮的響起了掌聲!斑@太好玩了,我也讓媽媽給我買一個。”飛飛自言自語說。接下來是棋棋的簡易塑料陀螺,紅顏色的用手一擰就能旋轉。最好玩的要數木質的陀螺,冉冉拿著自己的陀螺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帶的這個陀螺只有大人會玩!蔽倚α诵Γ耶斎恢勒莆者@個陀螺的玩法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先向孩子們介紹了這個陀螺的一些相關知識。我說:“這種陀螺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抽老牛。在以前沒有這些先進玩具的時候,人們都用木頭自己做一個這樣的陀螺,再用一個繩子不停的抽著玩,所以就叫做抽老牛!蔽医又o孩子們演示它的玩法,這次孩子們的興致更高了,都很好奇這個玩具怎樣玩,紛紛站了起了睜大了眼睛看。當我把陀螺成功的抽起來時,孩子們高興的歡呼起來。 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不但了解了有關陀螺的發展進程,同時掌握了對不同材質的陀螺有不同的玩法。其實快樂就這么簡單,當孩子們沉浸在有趣的活動中,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學知識孩子們已經潛移默化的吸收了,所以活動目標也已經到達了。
二、反思
陀螺是孩子們喜歡的事物,能在愉快地游戲中和孩子們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學秘密,收獲甚豐。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掌握科學知識是其次的,對活動感興趣、有探索的精神、敢于展現自己是我們開展活動的目標。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表述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是最終的目的。
三、后記
第二天,琪琪為大家帶來了一個電動陀螺,她自豪的將電動陀螺的玩法向大家展示。孩子們更是歡聲雀躍,為什么電動陀螺能不停止的轉動?不需要人力?這成為孩子們爭論的話題。我沒有直接給予孩子們答案,我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詢問、實踐的方法自己發現問題,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接下來我組織家長朋友們收集有關陀螺演變的相關資料,舉辦陀螺圖片展、陀螺知識普及活動以及陀螺比賽,引導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的從由淺入深的感受著中國文化發展和特色,讓這項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到孩子們美好的童年世界里,涂抹上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5
【設計說明】
孩子們在陽臺上散步時發現了一塊皮狀的東西,他們確信是雞蛋皮。可陽臺上怎么會有雞蛋皮呢?這到底是不是雞蛋皮呢?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教師引發孩子們進行了探索。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從多角度思考、探索問題,并通過實施驗證解決問題。
2、培養幼兒探索周圍環境及事物的興趣。
3、引導幼兒愛護周圍環境,培養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適當的活動場地 音樂 雞蛋皮 脫落的墻皮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激情導入,在音樂聲中,老師組織幼兒站隊,一起出發到陽臺。
二、基本部分:
1.激發幼兒探索欲望。教師以小組形式帶領幼兒來到陽臺。
師:這是雞蛋皮嗎?你為什么認為它就是雞蛋皮呢?幼:它和雞蛋皮的顏色一樣。幼:雞蛋皮就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其他幼兒同意他們的說法,很堅定地說:“就是雞蛋皮!睅煟何覀冊趺床拍苤浪降资遣皇请u蛋皮呢?幼:美工區有雞蛋皮,拿來比一比就知道了。
2.真偽驗證。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實驗。師: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到底是不是雞蛋皮呢?有的幼兒把雞蛋皮翻來覆去看個不停:有的幼兒則拿著兩種皮進行比較、觀察。通過觀察,幼兒發現雞蛋皮里面有一層薄薄的白膜,而這塊皮沒有;雞蛋皮需要用力捏才會碎,而這塊皮輕輕一碰就會碎掉,用力一攆還會變成碎末。這時,幼兒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雞蛋皮,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2)尋找“雞蛋皮”的來源。教師提議幼兒在陽臺附近尋找類似的東西。洋洋在墻上發現了一塊空缺墻皮的顏色和這塊碎片的顏色相同.這一重要發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孩子們終于找到了這塊“雞蛋皮”的來――原來是掉下來的墻皮。
(3)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分析。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活動,而是提同:“為什么墻皮會掉下來?而且不是直接掉在與墻對應的地上,而是稍靠前些?”銘銘很自信地說:“我知道,是風刮的,昨天晚上風特別大!逼渌變罕闾咸喜唤^地說起了昨天夜里的大風。問題解決了。
3.師生小結。
(1)幼兒充分闡述自己的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
(2)教師鼓勵幼兒的探索精神,幫助幼兒總結探索成功的經驗:遇到問題要去觀察、思考、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答案。
(3)教育幼兒愛護環境。教師啟發幼兒:“陽臺上的雞蛋皮怎么處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孩子們一起處理掉了這塊特殊的“雞蛋皮”。
三、結束部分:
原來陽臺上的“雞蛋皮”竟然是“墻皮”,小朋友們,墻皮很脆弱,需要我們來愛護,所以,從現在起,小朋友一定要從現在起,好好保護它們。
【活動延伸】
手工區投放大量的材料及雞蛋皮,讓幼兒嘗試搭配材料做漂亮的粘貼畫。
【活動反思】
當幼兒發現陽臺上的“雞蛋皮”后。教師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發起一連串的層層遞進的問題引發幼兒的探索:“這是雞蛋皮嗎?你為什么認為它就是雞蛋皮呢?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不是雞蛋皮呢?”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利于調動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而讓幼兒掌握探求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比獲得知識本身更重要,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倡導的,培養幼兒學會觀察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教師應多提出引發幼兒探索的問題,讓幼兒在談話、討論中,充分感知、觀察、操作和思考.為幼兒創造相互交往、表達想法的機會。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01-21
小班科學教育教學反思06-05
小班科學活動教學反思05-19
幼兒小班科學教學反思02-24
小班科學活動教學反思大全11-30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3篇08-30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學反思12-23
科學教學反思05-06
科學教學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