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減8、7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幾減8、7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完本節課后,我感到在以下幾方面體會比較深刻。
1.改變了傳統的計算教學的流程:教材設定算法→教師講解算法→學生模仿算法→鞏固強化算法。教材設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編者(成人)認為比較簡單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種算法。教師主要負責講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算法。顯然,這樣的計算教學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沒有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算法的建構,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盡管我們不提倡教學程序化,但獨立思考→交流反饋→自主選擇算法→遷移運用算法是算法多樣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2.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當問題產生以后,解決問題便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目標。但由于教師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統一方法,學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賴的基礎,整個探究空間也有了比較大的自由度。學生既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創造”出一種新方法來解決。于是便出現了案例中的7、8種算法,雖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卻也是學生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而且對學生來說,數學方法可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合適,“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
3.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評價與反思的過程。學生在展示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時,他們同樣也關注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當別人的方法與自己不同時,學生自然會產生“為什么他的方法與我的不一樣”,“我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問題”等想法,從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當他們確信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時,則會去評價別人的方法,這實際上學生在優化算法。從這一角度看,優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統一的一種算法。應該把優化的過程作為一個學生主動尋找更好方法的過程來展開,不要追求全班幾十名學生算法的高度統一,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哪怕學生的選擇出現了兩種甚至多種算法。其實,問題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這種算法有沒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學生喜歡不喜歡這種算法。學生算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思考習慣等,經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得到的結果,它植根于學生個體知識經驗,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緊密聯系,整個過程是學生創造的過程,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學生認為合適,自己喜歡,教師就應當加以肯定。
【十幾減8、7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十幾減9教學反思04-23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04-08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04-08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02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15篇04-08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13篇03-04
《十幾減9》教學反思15篇04-07
十幾減9減8說課稿11-04
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23
十幾減9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