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1
這篇課文上得比較仔細,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問題在于提的問題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課時。
在第一課時中,我把第1.2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要在開頭點明馬克思逝世的.具體時間?2、“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如何理解?)合在了一起: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告訴老師你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學生找到馬克思死了,我問“這一段中沒有提到一個‘死’字,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他死了”,學生答“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我追問“為什么不用‘死’字?”,學生就能回答出來了;有學生找到時間,我趁機問“為什么這個時間要這樣具體準確”,學生基本能回答出2點,一是因為馬克思是偉人,二是因為恩格斯和馬克思關系近,再稍加修飾,答案就出來了;有學生找到地點,“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我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他死得很安樂。我首先糾正學生一個觀念,“安樂椅”就是椅子的一種名稱,它并不能真的讓人安樂,所以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說明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2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余。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于“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節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
好的語文課之所以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緊緊抓住了文本語言這條主根。有了這條主根作為依托,再聯合其他提供養料和水分的側根、須根,才構成了枝繁葉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撐。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這一支撐,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課教學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文本,相對獨立又互相支持,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環節實施和課堂運作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躍,只滿足于口頭上熱鬧愉悅的“來言去語”,應該想方設法將文本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真正的痕跡”。力求把我們的語文課上成“扎實、平實、豐實、充實、真實”的課。本著“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則,將文本學習“物化”為一個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完善自我,進而完成語文素養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顧課堂運作及生成情況,感覺本課的教學存在以下缺憾與不足:
1、過于關注文本語言的品味揣摩,對于文本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
2、課堂上書面積累較少。
3、對于文本的閱讀探究與合作交流體現一般。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3
這是許多年前的教案了,這次為了講這篇文章再次翻出來看看,頗有些驚異。這種驚異源于當時設計的大膽,及其間透露出的對于閱讀教學的美好理想。
回想當年,之所以會有這種設計,一是受到“非指示性教學”的影響,二是對那兩個班的學生的理解與信任。覺得真正的課堂,特別是語文課堂就應該是這樣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給我的感覺比較好,覺得他們完全有這樣的學習能力與激情。可能由于學生的情況不同,這次發現用這種方法基本行不通,或者達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把一篇文章的知識、情感、思想與寫作方法的精髓傳遞給學生。具體做法需要有三種層次,一是老師首先得吸收消化了文章的精髓,把它們變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二是根據文章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的具體過程和方法;三是用符合學生語境特點的具體生動的語言或其它形式傳遞出來。一、三點屬于閱讀教學共性的內容,所有的課堂教學都要努力做到。但第二點做法卻千差萬別,由于學生的情況(智力、情感、接受習慣、學科態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卻完全不同。設計中引用了蘇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但要點燃火焰也非得是木柴等可燃物不可,如果是一堆石頭恐怕不僅不能點燃火焰,而自己會被石頭砸暈過去。
我絲毫沒有責怪學生笨、機械或不主動學習的意思。學生其實也是受害者,像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教育的受害者一樣。上次聽了一個講座,說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到底是把學生教得更聰明了,還是把學生教得更笨了?這確實難以說清楚。如果我們一路灌輸而不是點燃的話,那即使是木柴最終也將變成變成化石。然后,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化石。過了若干年,他們有些也將成為教育者,再培養一批化石……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4
在世界著名的演講中,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引人注目的精品。近年來,高中語文教材幾經變化,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幾乎一直是熱點篇目。其崇高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審美價值由此可見一斑。這篇悼詞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演講者誠摯的情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加以體會。
但是,由于恩格斯運用的語言是平常的,演講的口吻是平靜的,對馬克思豐功偉績的評述是平實的,因此,對這篇文章的解讀,人們往往側重于分析文章高超的結構藝術,以及由這一藝術結構表現出來的偉大思想,卻忽略了蘊含在字里行間深沉而熾烈的感情。
的確,恩格斯的這篇講話,論證縝密,技巧高超,思想深刻;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而忽略了情感的元素,或者只是由于受悼詞這種特定文體的驅動,不得不蜻蜓點水般的在情感教學上一掠而過,那么其解讀過程注定是沉悶的、毫無生氣的,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恩格斯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與馬克思會見之后,這兩位思想巨子、歷史偉人就結成了休戚與共的摯友,共同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奮斗了近四十年。因此,“對于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過于恩格斯;對于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過于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洞察最深刻的也莫過于恩格斯。”教參上這段頗有詩意的解說,應當是我們從情感上解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一把鑰匙。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面對摯友的墓穴致辭,恩格斯必然“情動而辭發”,解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
筆者以為,《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情”,可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去體會:
1、是悼念之深情。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開篇,恩格斯用諱飾手法交代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和情景。“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這些貌似平靜的語言,不僅內涵豐富,而且營造了一種哀痛而莊嚴的氣氛,牽引著讀者的思緒疏離日常生活的空間,進入了一個肅穆而凝重的情感世界。這種藝術效果,正是源于作者對戰友的一片誠摯的深情。
2、是贊頌之真情。
對馬克思的卓越貢獻,恩格斯的陳述是客觀的,語言是平實的,但在客觀而平實的敘述中搏動著一顆赤誠的心,充溢著一腔真誠的情。評價馬克思的“兩個發現”,作者滿懷幸福之情:“一生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評價馬克思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作者滿懷喜悅之情:“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都使馬克思“衷心喜悅”,非同尋常的“喜悅”。評價馬克思創立的國際工人協會,作者滿懷自豪之情:即使沒有別的什么建樹,馬克思“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幸福”“喜悅”“自豪”,這些字眼仿佛在情感的美酒中浸泡過,經過作者的藝術提純,散發著醉人的情感魅力。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馬克思的“幸福”“喜悅”“自豪”,也是恩格斯的`“幸福”“喜悅”“自豪”。我們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兩位革命摯友息息相通、休戚與共的真情。
3、是懷念之豪情。
在悼詞的結尾部分,恩格斯的豪邁之情躍然紙上。對敵人的忌恨與誣蔑,捏造與詛咒,馬克思“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世界各地的無產階級都對馬克思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馬克思“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透過這些擲地有聲、錚錚作響的語言,我們仿佛看到恩格斯的豪情像沖出高峽的春水,一瀉千里。這種豪情對戰斗著的無產階級是莫大的鼓舞。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曲情動于衷的挽歌。馬克思在“安靜”中辭世,恩格斯在“平靜”中致辭。寧靜的和諧中迸發出震撼心靈的情感雷霆。感人心者莫乎情,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情感因素發掘出來,將更能全面把握《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底蘊,師生將會進入充滿興奮的教學狀態,其情形猶如走在廣漠的原野上,聽到了溪水的喧嘩,看到了蒼山的倩影,整個旅途頓時鮮活起來。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5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為一篇經典的悼詞,其教學不僅是對語文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一次深刻引導。在本次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
文體特點與情感共鳴:本文作為悼詞,其獨特的文體特點在于對逝者的深切哀悼與高度評價。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恩格斯的情感表達,如“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等隱晦而深情的描述,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敬仰與哀思。這種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涵。
邏輯結構與思維訓練:文章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馬克思的逝世談到其偉大貢獻,再到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我通過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在理解文章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分析和梳理復雜信息。
語言品味與表達提升:恩格斯的語言精煉而富有感染力,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如“不可估量的損失”、“最偉大的思想家”等,體會其表達的準確性和藝術性。同時,鼓勵學生模仿這種表達方式,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6
本次教學讓我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以文解道”和“以道悟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以文解道,深入理解: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具體內容,如馬克思的歷史貢獻、科學發現等,幫助他們理解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同時,結合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讓學生認識到馬克思思想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這種“以文解道”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其思想內涵。
以道悟文,提升素養:在理解文章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恩格斯的語言藝術,如通過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這種“以道悟文”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
情感滲透,激發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情感的滲透和激發。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深厚情感,進而激發他們對偉大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對真理的追求之心。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7
本次教學也讓我認識到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學生參與度有待提高: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但仍有一部分學生顯得較為被動。未來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度。
深度挖掘與廣度拓展:文章涉及的內容廣泛而深刻,但在教學中,我有時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深度挖掘和廣度的拓展。未來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同時結合相關閱讀材料和社會現實進行拓展學習。
情感教育需加強:雖然我在教學中注重了情感的滲透和激發,但仍有部分學生未能充分感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未來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實施和效果評估,通過更加生動、具體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8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且充滿真摯情感的悼詞。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深刻體會到,由于學生可能缺乏與葬禮相關的特殊文體——悼詞的.經驗,加之文章作為一篇譯文,存在時空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學生在文本認知和情感體驗上存在難度。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嘗試通過播放與悼詞氛圍相似的視頻(如三國演義中“孔明祭奠周瑜”的場景)和傷感朗讀音樂,營造出悲傷的氛圍。同時,我親自誦讀課文,希望通過情感投入感染學生。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課堂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然而,我也意識到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預習環節被忽視,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導致課堂討論時理解深度不夠。其次,學生仍然習慣做“孤膽英雄”,小組合作探究的參與度有待提高。針對這些問題,我計劃在未來的教學中加強預習指導,明確預習目標,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升學習效果。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9
在教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并了解悼詞的寫作特點。通過課堂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馬克思的貢獻和恩格斯對其的深厚情感。
然而,我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揣摩不夠深入,部分學生未能充分體會到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其次,對于文本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難。針對這些問題,我計劃在未來的教學中加強對文本語言的解讀和分析,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10
在教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課文時,我深刻感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精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些情感和精神,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通過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講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和共同奮斗的'故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其次,我注重整體感知課文,介紹悼詞的特點和文章結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最后,我通過詳析文本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然而,我也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課外延伸閱讀的引導不夠充分,沒有充分利用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來加深學生對其思想和貢獻的理解。此外,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也可以更加多樣化和有針對性,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提升語文素養。針對這些問題,我計劃在未來的教學中加強課外閱讀的引導和課后作業的布置,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相關文章: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感解讀的教學反思12-14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03-29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通用6篇)07-13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精選7篇)09-24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教案(通用9篇)02-26
作文:蝴蝶墓前的思考05-12
在父親墓前的祈禱詩歌(精選12首)06-12
站在烈士墓前詩朗誦(精選10篇)04-21
魏延墓前跪著三個人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