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
3月20日下午,按區繼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帶教學班,上了《沁園春·雪》這節課。為了上這節課,我雖然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為了保證這節課的“原生態”,我既沒有在本班提前預演,也沒有在平行班級進行試講。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課前的教學設計在推進,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設計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設計,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學生的調動不盡人意。
因為是下午最后一節課錄課,考慮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課之前,換上平時不愛穿的本裝,一走進教室,就聽到學生的一陣驚呼,加之平時與學生的關系比較融洽,我以為學生會因此而亢奮,在教學過程中會有積極的`表現。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不盡人意。我想除了因為學生沒有見過這種架式有些膽怯外,可能還另外的原因: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學生的活動設計。在設計問題時,我注意到盡可能只設計一些對學生體悟詩詞感情的問題,而且盡可能使問題指向明確,但在實踐中,有些學生的回答卻與我的問題相去甚遠,我想這也許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所致。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設計得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思考或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2
傳統的詩詞教學教師的講授有余,學生的活動不足;理解、分析內容和含義等邏輯思維有余,而體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維不足。教學這首《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
“三分詩七分讀”,詩詞教學必須將朗讀活動貫徹到課堂始終,這堂課我運用了聽范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糾正讀、模仿讀、分角色輪讀和評價自己及他人的朗讀、設計朗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在讀中欣賞、領悟詞的語言和意境,用讀表現詞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詞的`意境,很好得發揮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且能讓學生深入詩歌內部有切身的體會。請學生介紹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緊緊圍繞詞的內容義有所延伸,既調動了一部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學生獲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課外拓展知識面的興趣。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范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通過熏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節也是著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于形象性。感受貼切、傳神、情感充沛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感受詞人的情懷。
總之,在詩詞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使之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通過反復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同時從中受到積極思想的熏陶感染。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在這節課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學內容安排較滿,節奏較快,有點走馬觀花。以對話為主體的課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體課件,將聲畫帶進課堂,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還能增加課堂的藝術色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3
在教學設計中,我是計劃通過關鍵字的品讀,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感情,進而指導誦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未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品讀上闋“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的滔滔”中的“惟”和“頓”字時,品讀了作用情感,但沒有即時指出該如何讀。在品讀下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中的“略”、“稍”、“只”幾個字的作用和蘊含的感情時,也沒有及時指出應該如何處理朗讀時的`重音與語速等問題,使朗讀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改進:
1.進一步縮減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朗讀上,并將朗讀與關鍵詞的品味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問題設計上少提一些問題,也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上闋說到下闋,而是將上下闋的品讀任務分配給各小組,由他們先品再讀,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的指導,我想這樣的話,品和讀會結合得更好,既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可以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讀先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品和讀的實踐,談朗讀處理,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提高,學生由于有了說的實踐,課堂發言可能也會積極和精準一些。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4
《沁園春·長沙》一詞是毛澤東代表作之一,抒發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理想和抱負。就教材而言,這首詞是整本書中的第一篇課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就學生而言,同學們對毛澤東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澤東這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是怎樣的,因此對學習本詞有著濃厚的興趣。就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而言,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朗讀,鑒賞詩詞的能力,所以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在理解和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該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學設想是:首先是從毛澤東生平事跡導入,引出高一新生來到新的環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環境中的堅守。其次是關于詞這一文學樣式的介紹。重點教會學生讀詩。再次是把握詩歌的根本性問題: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詩歌鑒賞的兩個根本原則理論:披文入情與知人論世。最后是把握詩歌中景物描寫的方法:視角變化、動靜結合、色彩對比、渲染烘托。
兩節課下來,覺得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有一定的收獲,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課堂結構流程的完整,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后我經過反思認識到在詩歌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一定要突出強化:
一、學生自我體驗的培養發掘。
詩是一種文學表達形式,鑒賞詩歌是對詩人創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從而讓我們沉浸于“對描摹世界的再度體驗之中”。學生階段,應該學會欣賞感悟,否則,會少了很多美的情感體驗。具體過程就是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可在學生再讀和品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發表對身為革命者的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從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四幅圖中任選一幅感悟鑒賞體驗。
二、學生誦讀詩歌習慣的養成。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僅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所以我們才收獲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學詩歌要重視讀,更要學會帶著情感讀,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方能打動聽眾。因為詩人藝術概括生活的同時,總是展開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馳騁古今,籠天地于形內,措萬物于筆端。那么解讀詩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詩人的想象還原,這一點不太容易做到,但我們可以誦讀,讓學生展開自己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盡力地去接近詩人,從而做到切實體會作品內容。就本課而言,課上加強誦讀指導,有利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也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可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1)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初讀,入境,審美感知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
(4)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
(5)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5
這是我當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應該來說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至少是自己還算滿意的一節課。教師授課緊扣文本,啟發誘導,循循善誘;學生鑒賞詩詞,由品味意象到體悟情感,再到感懷心志,循序漸進。讓人真正體會到了青年毛澤東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氣概,胸懷著激濁揚清,改天換地的鴻鵠之志。
當然最為上崗的第一節課,可能缺憾會更多,我無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緊張情緒,可能語速會太快,未能在詩詞鑒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織一張“網”,使之通過一首詩的學習鑒賞,初步掌握詩詞鑒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應該提醒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閱讀鑒賞方法,甚至要比單純從一首詩詞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6
今天教完了《沁園春·長沙》,感覺不如意。首先是覺得不能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與過去教學沒有什么區別: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活動不充分,不知道學生在學過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收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意象,我是這樣處理的,導入后讓學生說詞中哪能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說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引發詩人毛澤東的這一追問,有學生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就進一步地引導思考學生“萬類”是哪些,“競自由”的表現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預習題“詞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么?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什么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最后總結出了:詞的上片寫了一幅色彩鮮艷、生氣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正是這壯麗的秋景讓毛澤東心潮澎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哲理追問。這里回憶起來思路很清晰,線條很流暢,但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主要是老師講解過多,比如對意象特點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師講解的老習慣。講完上片就快下課了,對下片只提出了問題:上片所問“誰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嗎?學生回答:“同學少年。”便下課了。下片的教學法用了三十分鐘的樣子,其余時間讓學生做練習。
本來用一課時教完的,結果卻用了兩課時,還有一個原因是導入用得時間過長,我從章士釗評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有帝王氣象”說起,說到了朱元璋的'《詠雞鳴》、黃巢的《題菊花》然后說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實也有帝王氣象,問“哪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的帝王氣象”,由于所引用的詩學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書,用時較多,所以花多了時間。我一上課叫學生朗讀,有一個學生就說那女生的朗讀聲音太小不能表現毛澤東的偉大政治抱負,其實我本該揪住這“偉大政治抱負”提問的,但當時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備課內容,造成時間浪費。這就關系到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預設,但也不能被預設捆住手腳,當然有時也有“顯擺”的心理在,這也就是教學觀念的問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要顯示自己的才學。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7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一、問學生自己是如何學習詩歌的?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后面的時間里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復,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松,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三、理解情意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里,在三班已經是最后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兇,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為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對詩歌進行了解釋。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四、有感情的朗讀
自讀——齊讀——請學生讀。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通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為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范的語言!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8
上課后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鑒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采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著范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后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里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鑒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鑒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5、對于學生,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9
上課時,我介紹完背景后,飽含激情地朗讀了一遍,沒想到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的的同學說:“老師再讀一遍!”于是我又讀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學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著讀了起來!本來我打算讀完后接著講解、賞析,然后再讀,看到同學們讀的激情已被我激發起來,我放棄了原來的'思路,先教學生讀,通過停頓、重音、語速、節奏的處理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清帶讀”,使學生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領悟。這節課大多數學生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學生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我不僅講解流暢,而且優美的詞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這節課!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教讀詩歌老師必須先喜歡,老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詩歌教學應吧重點放在朗讀上,再獲激昂奔放、或舒緩有致的朗讀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
當然,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在一些問題的設置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學!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0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鑒于我本著上詩詞時教師應當充當學生朗讀的教練,而不僅只是傳授知識的先生,所以學生尤其以課堂誦讀最為值得贊揚。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為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征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群體活動就是朗讀。由于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并沒有強調合作(討論),于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為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沖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借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再從課本上來說的話,有幾點反思: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
2、鑒于作品作為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擊(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于人品”的論點定為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鑒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鑒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學習作者的革命精神。
2、繼續訓練詩詞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3、圍繞考綱知識要點,進一步加強全方位的訓練。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1
這是一首大氣磅礴的詞,從中我們可以讀出毛澤東博大的胸襟與革命的豪情,這節課的重點也就是要激起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
因而在設計《沁園春·長沙》的教學目標時,即盡力體現這一點:
1、了解時代背景,了解并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的胸襟。
2、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通過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3、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4、了解詞的某些知識,學習本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的語言。這樣能讓學生在感受詩文美的同時,體會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襟,讓同樣熱血沸騰的學生們在這一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角,備課最關鍵的是要備學生,應以學生為出發點,讓他們在自我探究中領悟文章的真諦,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我的這堂課中雖然有學生的參與討論,但由于自己沒能很好地對他們進行引導,課堂的提問幾乎成了自問自答,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沉悶,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加上自己有些緊張,使得課程進度太快,在課文進行到三十四分鐘的時候基本內容已經講完。剩下的時間,自己提前做了預備,雖沒出現課堂停頓的現象,但這十一分鐘成了課堂的“垃圾時間”,沒能高質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對教材的研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何把握教材,從中讀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而找到教學的切入點,這是一個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但在這方面我還有很多的`欠缺,還沒能真正轉變自己的角色,依然停留在自己讀懂的層面上,沒能深入課堂,找到師生的共通點,這將是我今后教學首先要完成的任務。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把課文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時,只做了淺層次的分析,如果能再做深入的探討,就更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胸襟與氣概。
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培養,還包括教學語言表達的培養,愛默生說:“完美的表達=55%的面部表情+38%的語調+7%的言辭”。只有這樣的表達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上課的愉悅,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一點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在以后的教學中身體力行,爭取做一個現代社會需要的教師。
總之,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收獲了很多。評委老師的點評指導,更讓我受益匪淺,它增加了我對未來的信心。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前進!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2
這是我當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應該來說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至少是自己還算滿意的一節課。教師授課緊扣文本,啟發誘導,循循善誘;學生鑒賞詩詞,由品味意象到體悟情感,再到感懷心志,循序漸進。讓人真正體會到了青年毛澤東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氣概,胸懷著激濁揚清,改天換地的鴻鵠之志。
當然最為上崗的第一節課,可能缺憾會更多,我無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緊張情緒,可能語速會太快,未能在詩詞鑒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織一張“網”,使之通過一首詩的`學習鑒賞,初步掌握詩詞鑒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應該提醒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閱讀鑒賞方法,甚至要比單純從一首詩詞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3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1、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2、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3)語言表達應該更加簡潔、有針對性。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4
上課后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鑒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采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著范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后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里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鑒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鑒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5、對于學生,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5
我的課已上到第三節課了,《沁園春﹒長沙》已翻過去好幾天了。但今天我才覺得這一課還遠遠沒有結束。首先,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興趣依然還沒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學向我提出要《沁園春》的詞譜,說自己想試試用這個詞譜填首詞。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我立刻對他說,我的個人主頁上就有《白香詞譜》,當然還需要細心揣摩,填詞很有講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寫一首漂亮的詞來。下午我就將《沁園春》詞譜打印出來送給這位同學。
他的高興勁兒讓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教學還有拓展的必要,特別是課后練習最后一題我只是草草收場,太不應該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沒有休息就上網收集毛主席的書法作品,打印出來。下午張貼到教室里去,讓學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偉人的浪漫情懷吧。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6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以其深邃的意境、激昂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手法,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審美體驗。然而,在教學這首詞時,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和收獲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認識到對于詩歌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面的解釋上,更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在課前準備時,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詞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詞的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詞的韻律美。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如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逐漸領悟詞的情感和意境。同時,我還結合詞中的意象,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畫面來感受詞的意境美。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在理解詞的情感和意境時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通過個別輔導、小組合作等方式,幫助每個學生都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
此外,我還需要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對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雖然我在教學中提到了一些修辭手法,但沒有深入剖析其在詞中的作用和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對詩歌藝術手法的講解和分析,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詩歌的藝術魅力。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深刻認識到詩歌教學需要注重情感、意境和藝術手法的綜合引導,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探索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17
教授《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后,我深感教學過程中的得失都值得深思。
首先,我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的誦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學生得以初步感受詞作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我鼓勵學生大聲朗讀,用心體會詞中的情感,并嘗試通過語調的變化來表達詞中的意境。這一環節的教學效果較為顯著,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提升,對詞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其次,我嘗試引導學生對詞中的意象進行分析,通過想象和聯想來感受詞中的畫面美。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意象,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并嘗試用語言描述出來。這一環節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他們對詞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我也意識到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我沒有充分展開對詞作藝術手法的講解。這導致部分學生雖然能夠感受到詞的美,但無法從藝術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其次,我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引導。這首詞作情感豐富,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對詞作的情感理解不夠深入。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既要保證知識的傳授,又要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二是加強對學生情感的引導,通過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詞作中的情感;三是加強對詞作藝術手法的講解,讓學生從藝術角度欣賞詞作的美。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認識到詩歌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詩歌教學方法。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0-21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1-0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2-0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2-2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8-27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1-0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5-27
(通用)《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5-28
【優秀】《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5-29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通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