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麋鹿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麋鹿教學反思1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活動導學”的課題實驗的賽課,我選擇了《麋鹿》這篇課文,按照“信息技術方法”的教學模式上了一節這節課。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單:
1、復習檢查生字詞、多音字,課文段落等。
2、自讀2—4自然段,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3、認真閱讀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在教學課文第三部分“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范例填好這張表格。學生填好表格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熟悉的過程,而且,填表格這種方式也利于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發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個時期的生存情況,也有生存地點的不斷變化,所以說從這張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經歷的坎坷,漂泊不定,顛沛流離,這樣引導學生感受麋鹿經歷的傳奇也就較容易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很順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學生,覺得學生應該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表格的填寫,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己填,結果卻收到相反的效果,學生花了很多時間也沒能完成這張表格的填寫,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紹珍稀動物,寫好廣告用語匆匆完成。
另外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課堂氣氛沒有學其他課文時活躍,可能是說明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吧,也可能是學生看到有其他老師在聽課,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錯,不敢貿然舉手發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在課堂上踴躍舉手發言將會成為我今后在課堂上的努力方向。
這一節課,雖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當我看到全班同學(包括那幾位差生)都能靜下心來參與到小組活動,我就覺得教學方向是對的,我將把這一教學實驗進行到底。
麋鹿教學反思2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于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本文語言簡潔,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層次清楚,在樸實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要求,我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練習講解中明白文章要點即麋鹿的外形特點,掌握文中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從而加深感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何利用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在40分鐘內既能對課文形成整體的感悟,又能使教學過程更為扎實、有效呢?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感悟課文所說明的內容,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采用了“激趣導入設境——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拓展延伸練講”五個步驟進行教學,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在激趣導入設境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猜謎語,看課件,創設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整體感知內容時讓孩子們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認清字形,邊讀邊想,讀懂主要詞語并讓他們對麋鹿的奇特外形和傳奇經歷有個初步的了解。
三、“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自主的品詞、品句、品讀、合作、交流,明白麋鹿奇特的外形即“四不像”—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在精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通過抓住“麋鹿的體重可達250千克左右,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站著的時候,個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也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它的尾巴之所以長,是因為要在沼澤環境中驅趕蚊蠅。它的蹄子寬大,行動迅速敏捷。它們還經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找畫,歸納出這段文字主要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方法從“體重、角型、尾巴、蹄子、毛色”來說明麋鹿的奇特外形。我自始至終讓學生個別讀,自主找畫,小組討論、自由發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給予肯定,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四、在拓展延伸環節中,我讓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并評選最佳優秀講解員。學生積極性很高,在說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麋鹿是珍貴動物,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總的來說,這節課算是基本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自己,更要多努力學習。
麋鹿教學反思3
《麋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課文。這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課文的語言簡潔,內容豐富,層次清楚,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麋鹿》這樣一篇說明文,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講清楚課文內容是容易做到的,但這顯然又是不夠的。我在備課中搜集了許多有關麋鹿的資料,也捕捉到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將這些內容與文本進行有機整合,嘗試著挖掘說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與麋鹿近距離的接觸,努力去進行一次情感與智慧的旅行。力求將說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
1、目標的設置。根據本課的重難點,我確定了兩個目標:一是知識性目標,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一是情感態度目標,從麋鹿多災的命運中領悟到野生動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保護,體會到國家隊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本節課的學習也是圍繞這兩個目標開展,無論是課文的學習還是達標檢測都緊扣目標。
2、為讓學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點,在學完這部分內容后,我利用課件從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與其它動物對比,進行判斷,從視覺上認識麋鹿這一奇特的外形。
3、第二板塊主要學習麋鹿的傳奇經歷。如果僅僅從文字表面去梳理傳奇經歷,抓住幾個時間段,了解那個時間段發生了什么,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我把這部分當作教學的一個重點,并通過相關課外知識的搜集整合來補充所學,深入感知課文蘊含的情感。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以課文內容為媒介,了解麋鹿發展的過程,掌握其發展的“時間”;以課文的語句為依托,加強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說清麋鹿“在那個時間段里麋鹿有著怎樣的經歷”,側重對麋鹿“經歷”的整體梳理。
在課前設計中,我還想通過學生搜集資料,再結合課文內容,通過朗讀,感受麋鹿的每一段經歷,要讓學生讀出情感,如:憤恨、驚喜等,情感的變化要隨麋鹿的經歷而變,這不僅是在了解麋鹿的經歷,也不僅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更多的是透過語言文字,激發內心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精華,可惜的是在時間的安排不合理,導致這一環節匆匆而過,心中頗有遺憾,第三板塊是課文第一小節的學習。感受麋鹿回歸故土的新生活。讓同學們在讀中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注重了學法指導,通過自讀,勾畫句子,思考,寫感受等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從教學設計來說,我覺得應該是吃透了文本,挖掘了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但是課堂上的不確定太多,實際操作與課前預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1、學生還需培訓。因為本學期剛接手本班,對學生的了解與培訓正在進行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還不夠默契,小組之間的學習過程等訓練都不到位,還需繼續訓練。
2、時間安排要恰當。每次公開教學都會犯時間上的問題,這次同樣是前松后緊。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還是自己太“貪婪”,覺得在教材的處理上這也需要講,那也需要說,魚和熊掌想皆得,但課堂就只有40分鐘,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還需要合理的選擇才行,重難點的處理不太準確,造成時間分配不均。
麋鹿教學反思4
我上完《麋鹿》第一課時,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自己的三種意識:
一、質疑意識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質樸,沒有多少難理解的語言,學生反而會對麋鹿各方面的知識產生較大的興趣。這樣,在課堂中加入質疑的環節就顯得猶為重要;叵胱约浩綍r的課堂教學,的確也很少給學生質疑,沒有這方面的引導學生也就沒有了提問的意識了。朱老師說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教學行為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笔前,教師在課堂中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有目的的,萬不可隨便。
二、讀書意識
邊上課時就一邊意識到我的課堂少了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有的時候備課時明明設計了讀書環節,上課時還會忘記,總覺得不知道什么時候讓孩子們讀書。過多的時間放在了分析理解內容上,卻忽略了理解應建立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
三、整合意識
第一課時的教學,本打算學完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我還精心找到了兩張圖片,一張為普通馴鹿,一張為麋鹿,想在課堂上讓學生認一認、辨一辨,并把這個環節作為本節課的亮點,可惜的是下課鈴響,才學完外形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未能完成。經過反思,其實,如果將教學環節做些整合就能節省部分時間完成教學目標了。
1、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麋鹿的?
2、給課文分段。
3、概括段落大意。這三個環節可整合,當學生回答課文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來介紹麋鹿時就能直接分出相關段落層次,段意也包含其中了。
麋鹿教學反思5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讓學生從小懂得保護珍稀動物。對于類似于此的文章,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樣的課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在教學麋鹿外形特點部分,我主要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來學習。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據說明圖中的鹿不是麋鹿。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并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
在教學經歷這一段,因為文章比較長,因此采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來實現長文短教。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分配不當
這堂課時間分配上面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首先在麋鹿外形與習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因為我學設計時考慮的不夠周全,以及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不當,使教學這一部分上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其次,在學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時間也安排了太長,導致最后無法保證隨文練筆的正常進行,草草收場。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吸取這次的經驗,在上課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時,以保證課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首次在這樣的課上嘗試小組合作。雖然在平時的課中也常常小組學習,但是沒有注重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出現了老師在講要求,學生已經是“躍躍欲試”“一團亂”的現象。合作的效果沒有預想的好,學生不能夠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進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課中,合作的習慣與小組中人物的分配還是要大大重視的。
三、教師的語言要“美”。
教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在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過渡與上沒有做到自然與優美,或者設計好了過渡語,到了上課的時候一緊張就完全亂了套。其次,語速顯得快,我會慢慢的克服,爭取在教師的語言表達上面能有明顯的進步。
雖然這次的課堂很不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麋鹿教學反思6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麋鹿》一課生字表中的生字11個,其中一類字6個,二類字5個。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像“哺、匿、爵、墅”等字的讀音和“涉、沛”等字的寫法均須留心。文中還有“悄無聲息”、“坐騎”等詞語中的“悄”易誤讀為“靜悄悄”的“悄”,“騎”誤讀為“ji”,均須留意。另外像“銷聲匿跡”、“慘遭厄運”、“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等詞語的意思都應該了然于胸。這些基礎性的語言學習的目標一般都是學生在預習階段獨立完成的,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騰出一定時間進行檢測,對掌握得不夠好的學生就要進行補課,對共性的問題就要著力糾正。
學習詞語的主要目的在于運用。本課作為科普說明文,遣詞造句恰如其分,許多詞語的運用值得細細揣摩。如課后習題2中的“放養與飼養”、“陸續與相繼”就不能混淆。在體會這些詞語的細微差別時可以聯系生活。如“放養與飼養”的區別,學生只要知道規模養雞與小家小戶養雞方式的不同,就不難理解“放養”是“讓動物在自然生態環境下的自由生長”,而“飼養”是“人工喂養”。體會到詞語的細微差別后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如“陸續”與“相繼”,學生能準確地運用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從而增強語感,提高語言的感悟與表達水平。
【麋鹿教學反思(通用6篇)】相關文章:
蘇教版六上《麋鹿》教學反思12-16
課文麋鹿課后反思12-18
《麋鹿》的教學課件06-25
《麋鹿》課件設計05-02
《麋鹿》課文原文12-13
《陀螺》教學反思(通用6篇)12-23
寒號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12篇)12-13
風箏教學反思(通用8篇)03-11
教學反思模板(通用26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