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葉》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植物的葉》教學反思(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1
今天上《水生植物》這課,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觀察水生植物中的水葫蘆和金魚藻等,貫徹它們的根、莖、葉,了解它們的特征。但是現在我們周圍,已經很難找到水葫蘆、浮萍之類的水生植物了,印象里好象我小時候周圍的池塘、小河邊經常可以看到,但是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如何讓學生觀察,這也算是擺在我眼前的難題。
沒有辦法了,我就想到了給學生看圖片和視頻,但是我們三年級四個班只有一個班多媒體還算正常(但也是沒有聲音),其他三個班根本就無法放,最后我就想到了實驗室。
在上課前,我自己先看了好幾遍視頻,哪些地方重點停頓讓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討論,盡量能調動能學生的多種感官。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學生的掌握還不錯,雖然不能親手觸摸,但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水葫蘆等的結構看得特別清楚,討論也很有效果。
課后我也一直在想:有的時候實際條件不夠,換種教學方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2
《植物的葉》是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內容主要是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現葉子具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
課前,我為每小組學生撿各種各樣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觀察和討論。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你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
2、一共有幾種樹葉?
3、觀察他們有什么異同。
很多同學都能從大小不同,形狀不同作為葉子分類的依據,見此我引導大家多角度去觀察葉,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地、軟硬和厚薄等等,從而加深了同學們對樹葉的印象。同時,通過對不同種樹葉的觀察,得出植物的葉在結構上面的共同特點:植物的葉由葉片和葉柄兩部分組成,葉片上面有葉脈。
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時,我讓同學們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時,著重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進而分辨出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動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同學們很容易地理解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意識到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最終枯黃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3
1.關于葉片、葉柄中學生很容易把葉脈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我覺得在課堂中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進行教學,當時有些學生比較迷惑,我就伸出一只手,告訴他們把我的小臂當作葉柄,學生就很自然地就說出我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馬上很多學生就說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于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2.作業本最后一題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時,對于那些缺乏生活經驗與實驗觀察的學生理解上比較困難,結合圖示同樣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將這條枝條比作人類的一生,從左到右分別是幼年、童年、青中年、老年、死亡。
(1)學生一般都知道枝頭上長的是芽,而且形狀最小,是葉子最嫩的那個階段;
(2)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就可以得出左二的就是嫩葉;
(3)當看到左三時有學生馬上就說出“人到中年”這句成語,大家就自然想到這部分就是長大的葉;
(4)到下一格時已經不用老師提醒,學生馬上聯想到人老時很多人會駝背,葉子就像圖上那樣卷曲起來;
(5)至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4
首先我在放了一個視頻:一個塑料袋罩在樹葉上,然后半小時后,觀察有什么現象?當學生看到塑料袋有許多的小水珠的時候,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水是哪里來的?這個時候,學生就會提出問題:水是從哪里來的?這樣學生就會猜想水是從哪里來的?在這個猜想中,有的學生猜想是從葉子中來,有的.從莖中來。
這樣學生就雖然猜想雖然對了,但是我又出:那水是從葉子中的什么樣的結構出來的了呢?這個時候學生就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想到可能葉子上有小孔。然后就出示小孔的圖片。學生認識氣孔。這個時候,有顯微鏡就可以然學生通過顯微鏡,學生能夠看到相應的標本上真是的氣孔,可能效果會更好的。下一步,我想可以要求裝備顯微鏡,學生就能夠學習好顯微鏡的應用,并且能夠更好的觀察和體會。
我們在學習完學生們知道了植物的葉有小氣孔,可以讓水蒸氣從里面出來。這個時候,讓學生觀察一株植物的示意圖,學生進行觀察和想象水是怎樣從葉子里蒸發出來的。這個觀察還是非常的重要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水的蒸騰作用。通過學生的畫,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和體驗蒸騰作用。這個過程,我想入能夠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圖片進行畫,效果會更好的。
在學習蒸騰作用的時候,學生會非常好的進行理解和總結。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5
《植物的葉》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四課。本課的重點是認識葉的功能,難點是理解植物是怎樣自己制造食物的。
為了學生能更多地發現葉的不同點與相同點,我要求學生課前收集各種樹葉,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比較。學生在觀察的同時進行交流,我適時指導總結。在教學“葉的作用”的環節時,我直接出示課前準備的實驗裝置,學生觀察實驗裝置中塑料袋,然后讓學生提問。
學生很快發現袋壁上有很多小水珠,問題便油然而生,當然學生也能理解葉的蒸騰作用了。接著課件介紹海爾蒙關于植物的養料哪里來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樹苗長大了,可是土壤的重量并沒有減輕多少,這能說明什么呢?學生在討論中逐步認識到原來植物的葉子能利用陽光、水、二氧化碳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養料,并放出氧氣。
通過對課的反復改進,我認識到:
①教學活動的材料選擇要盡量利用好學校的資源。
②整個活動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
③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設。預設是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教師只有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預設多種教學方案,才能順著學生的思維展開教學。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實際是是一個資料交流的間接學習的課型。我首先展示各種各樣的綠葉,問了一句為什么是綠色的呢,?學生就進行猜想。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已經看書,或者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相關的知識,于是他們較為輕松的說出,里面有葉綠素。雖然學生知道,我認為還是提問的好,因為有的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
然后我接著問:是否真的有葉綠素,能夠去掉葉綠素呢?我們來看一個實驗進行看看。這個時候我就進行操作去掉葉綠素的實驗。由于用的水不是很熱,因此這個實驗用了較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中,我和學生只是進行耐心的等待。現在想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安排其他的活動,或者燒杯里的水用比較熱的現象就會很快的出來。如果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安排什么活動?
我想如果這個活動不精彩就會效果比較差,因為演示實驗在進行,部分學生就會被吸引。還是在設計和操作實驗的時候,用熱水,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很快得到滿足。在演示實驗結束之后,我問學生你們發現什么。學生都很好的進行觀察。然后我就是介紹這酒精里的綠色就是葉綠素。這樣講葉綠素和葉綠體。
然后就是進行一個過渡:葉綠素、葉綠體有什么作用呢?我們看完下面的實驗就知道了。當時我們說沒說這句話我現在忘了。現在想來應該說說。
然后介紹幾個有關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在介紹完赫爾孟德的柳樹實驗植物,我問:柳樹的體重增加了這樣快,營養是從哪里來的?學生進行思考猜想。經過思考,排除,得出是柳樹自己制造的。這個過程現象想來應該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然后進行匯報。
然后介紹普利斯特列的老鼠,植物和陽光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我直接進行介紹,現在想來我首先引入老鼠呼吸需要什么?學生回答之后,我引入這個實驗,學生就會較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這個實驗。
通過介紹以上的實驗,學生知道只能夠自己制造養料和氧氣,為下面的光合作用打下良好的接觸。
書上的漫畫,我沒有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現在想來如果學生在了解實驗之后,我讓學生進行閱讀漫畫,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得出什么是光合作用。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7
《植物的葉》是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的內容,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現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課前,我吩咐孩子們自己撿不同種類植物的一些樹葉,同時為每小組學生撿各種各樣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觀察和討論。
課中我給孩子們設置了以下幾個活動:
1、分一分,擺一擺。
2、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3、辨別樹葉。
4、一片完整的葉由哪幾部分組成?
同時,我讓同學們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并著重引導學生從葉子的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進而分辨出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動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同學們輕而易舉地理解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課后,我引導孩子們用撿來的樹葉進行貼畫,并展示貼花,讓孩子們增加環保意識,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撿來的樹葉不浪費,并讓平凡的葉子也能發出耀眼的光芒——葉子貼畫作品展。
本節課中我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回去收集各種葉的特點,在交流時學生講了各自收集的資料,學生主動參與了課堂教學,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打好鋪墊,進行了這樣的調整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主動性提高了,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的,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學生自己要學的。
總的來說孩子們上課積極,他們的熱忱出乎我的意料,達到了我的預想,效果不錯!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8
科學課是一門重視觀察,重視實驗,重視探究的實踐性學科,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門學科,既有新鮮感,又不知道如何學習,由于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以便使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獲得科學的觀察信息,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為今后學好科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絕對不能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去犧牲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時間和興趣。
《植物的葉》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認識樹葉的多樣性,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構成,葉有著自己的生命過程……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樹葉,觀察樹葉,探究樹葉的特征,接著用統計法進行樹葉數量,種類,形狀等的統計梳理,根據學生撿拾到的樹葉指導進行科學的分類,最后通過探究,讓學生對樹葉的構造進行認知,這樣做使學生在觀察中認識樹葉,在探究中感知樹葉的生命特征,在比較中體會樹葉的個體差異性,體現了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科學,熱愛生命的思想。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為:作為三年級的孩子盡管對植物的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葉子的種類,形狀,甚至有個別同學知道葉子的結構特點,但卻是非常的膚淺,這樣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依靠觀察、探究讓學生掌握方法,我們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實地觀察來認知樹葉的種類、顏色、結構等特征,從而對植物的葉有充分的認識。總之,在科學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觀察———探究————再觀察———再探究———形成結論這個科學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做到傳授知識于快樂的操作中。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精選8篇)】相關文章:
《我們知道的植物》教學反思01-19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06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選10篇)03-15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0-01
寫植物作文教學反思11-17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12-23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6篇12-03
小學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03-16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15篇)03-16
大班美術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藤蔓植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