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
六年級第四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
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西雅圖提出了三個“善待”,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學生在品讀重點段落時理解不夠深入。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三個“善待”部分進一步品讀,可能效果會更好,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2
上完課后,我問一個學習很認真的小姑娘,上完課后有什么感受,她說沒感覺。我好像覺得老師在課堂上白忙活了。下面我就在此反思這堂課到底問題出在何處。
這篇課文雖說難以理解,但本質上孩子是能夠和印第安人在對大地的熱愛之情上產生共鳴的。如果能激發孩子們對大地純樸的珍感情感,相信孩子們定會學有所獲或者說上完課后心靈有所觸動。
在教研組老師的幫忙下,我備出了如下思路:
“眷戀”一詞貫穿全文,探討兩個問題: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文中為何會出現三次反復?
經過幾次試課,我又做出了如下設計:
透過研讀第二自然段品味“這片土地”的美,透過研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印第安人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密切關系,再透過研讀三次反復讀出印第安人即將離開“這片土地”的復雜情緒,最后所有的眷戀與不舍都化作對白人的諄諄告誡,讓學生懂得“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在循環播報、檢查預習等環節中鏈接了課外關于印第安人生活的簡要資料,并透過學生交流期望學生能理解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深深熱愛。然而,學生的確在老師的各種形式的`渲染下朗讀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他們的情感上沒有任何共鳴。
課后,我想,如果我能在其中讓學生靜靜地想,靜靜地欣賞圖片,也許學生在內心沉靜之后會有些許感觸,印第安人也好,美國白人也好,中國孩子也好,所有人對純凈的大自然的愛戀就應是沒有民族和時空界限的,因此我不必為孩子們不理解印第安人或者美國西進運動那段歷史而過于擔憂,最關鍵的是孩子們也能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圣潔,珍愛這一切的情感理應油然而生。所以,就像我講課那天一早聽著校園里鳥兒枝頭歌唱,聞到割草機經過后青草的新鮮味道,看到朝陽撒過綠葉紅花時的靜謐……我內心充滿對大自然的感恩,同時無比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如果我能讓孩子在課堂上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到我感受的那些,用自己的話描述身邊美麗的點滴,也許他們自然就理解了印第安人對大地的情感。我就應在教學設計時尊重孩子的生活體驗,而不是自認為地去搜集一些資料、分析一些語句、灌輸給孩子一些情感。
另外,上課前,我還應在思考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之前,做一個純粹的讀者,用心感受這篇文章,再試著透過設計讓學生也能和自己有同感。當然,這種感受不是給孩子講明白的,而是透過引導具體語句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所以我在課上犯了講得太多的毛病,這一點需要我今后有意識地去努力改正。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3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學時間】
第二課時。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被譽為有史以來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地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圍繞我們課題《培養語感和加強語言積累的研究》展開設計:
1、讓學生讀中感悟。充分地讀,不同層次地讀,在讀中讓學生不知不覺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
2、滲透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平時積累方法,學會靈活運用,樣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指導關鍵語句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神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有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與震撼力。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課,感知神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去了一趟西雅圖,這個被作者稱為神圣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樣子呢?請大家將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與小組的伙伴一起分享,一睹西雅圖的芳容吧!
2、同學交流,教師巡視。
3、談感受,說收獲,指名學生回答。
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啊,這里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每一片耕地,都是那么神圣,那讓我們這節課再一次走進這片神圣的土地(板書)。
二、讀中感悟,理解神圣
1、全班默讀4~8自然段,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怎樣才能保存這份神圣,留住這片圣潔呢?(出示課件)邊讀邊動筆畫一畫。
⑴ 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板書:善待河水。)出示課件。
指名朗讀這句話,問:這句話來自課文哪里?對這部分你讀懂了什么?
⑵ 你們要照管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后的甜美味道。(板書:照管空氣)出示課件。
讓生質疑:這句話有問題嗎?(它是誰,為什么用品嘗,為什么要照管好它呢?)
可以讓學生屏住呼吸,感受一下沒有空氣的.感覺,從而,讓學生悟出空氣對我們的重要,既然空氣對我們如此重要,誰來讀讀這句話,其他同學認真聽,聽過之后你品嘗到了一種怎樣的味道?讓這種味道彌漫在我們這間教室。(全班齊讀)
⑶ 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板書:照管動物)出示課件。這次老師要請教大家了。為什么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呢?
提醒學生思考問題有兩種方法:
① 聯系上下文。
② 聯系生活實際。
注:這三部分屬并列關系,隨著學生的思路隨機調整。
2、是啊,面對這么美麗圣潔的土地,我們應該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印第安人卻將被迫背井離鄉了,盡管心中懷著萬千的不舍與留戀,假設你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如果要你放棄這片圣潔的土地,你最想對前來開發的白人們說一句什么話?生可能會:
⑴ 用自己的話回答。
⑵ 可能會用請你們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
⑶ 也可能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當學生回答③時,就順勢引入:是啊,當年的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就是這樣諄諄告誡白人的,在文中找出,放聲讀。讀后:假如我就是那位白人首領,你們就是西雅圖,你準備怎樣對我說?(分角色讀:男生,女生齊讀。)
小西雅圖們,假如你面對著來開發的白人首領,你準備怎么說?(女生讀)
假如你面對的是全美國人民,你又將怎樣大聲疾呼呢?(男生讀)
西雅圖就這樣一遍遍地呼吁。(齊讀)。
3、過渡:
西雅圖的聲音深深打動了我們,但這還不夠,他還要告訴他的子孫后代,請同學們選擇自己的方式讀9~11自然段。
⑴ 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在文中標注。
⑵ 交流理解。
⑶ 齊誦全文。
三、總結
1、現在一百多年過去了,在白人開發下的西雅圖是怎樣的呢?大家想知道嗎?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出示課件)。多么美麗和諧的畫面啊!這是由于他們對自然界的熱愛與崇敬,所以,我們大家要行動起來,珍惜資源,愛護環境,讓我們的地球更加和諧。
2、欣賞歌曲《多情的土地》。
四、拓展延伸,深化神圣(出示課件)
1、必做題:把這篇文章讀給爸爸,媽媽聽,當個環保小宣傳員。
2、課后選做題。
【教學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讀中滲透感情的熏陶。整節課讀得非常流暢,有感情,讓學生真正從中受到震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并注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但指導學生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得還不夠,以后要多注意學生的語感培養。
【板書設計】
善待河水
神圣 照管空氣 熱愛土地
照顧動物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4
近段時間我在帶領學生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5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后,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圣”。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并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說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6
最近上了一堂亮相課,上完后,老師們為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發。構建綠色的語文課堂,促進語文課堂和諧、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是學校提出的目標。我們都追求綠色的語文課堂,但怎么樣才能做到呢?很容易就想到以前對怎樣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爭論。最后還是沒有定論,而我們爭論出的種種情況,別人已經見書的見書,見報的見報了。于是自覺索然無味,便不去想他了。
很長時間只是在欣賞課,沒有真正地去作課,便仿佛真的不知課怎樣才算是綠色的了。但當老師的'建議在我腦中不斷回放,與我的課堂不斷交融的時候,我好像又感覺到一些綠色的生機了。將自己的教學行為進一步優化,應該是在向綠色課堂逐步接近吧。看來綠色課堂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不斷錘煉,不斷進步的結果。那么如何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結合這堂課,我是這樣想的。
1、讓學生產生共鳴是第一需要:
評課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指出教師在上面激情澎湃,而學生卻麻木不仁,教師和學生不在一個空間里,豈不如對牛彈琴。這是一個惡果,我本人也深惡痛絕,這次卻獨自生吞,而且苦了這么多的求知的雙眸。為什么不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自己的課程?為什么不讓學生對課文背景做更深入更細致的了解?為什么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是一帶而過?而這些都是能讓人猛然驚醒的東西我們怎能忽略呀。
2、結合語言文字去訓練才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本真:
真是沒有想到,崔校長只聽了一節課就把課文鉆得這么深,第四自然段居然背下來了。當他問我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的時候,我卻木納支吾了半天。而他濕紅著眼對我說這堂課上得好能讓學生都感動得哭泣的時候,我更是茫茫然不知所措,窘得滿臉通紅。是呀,如果第四自然段抓住那些關鍵的詞句去體會,去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又怎么會不懂?再以這一點擊破,發散開去,課堂不就綠色了嗎?少一些呼號,雷主任給我說的將結尾改成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話,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系統的提升,不是一箭雙雕嗎?
3、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對于讀,我以前聽到只有一種聲音,剛來到南山,聽到石錦章老師發出了另一種聲音。老人家已經六十歲了,依然豪情萬丈,而且講的似乎也頗有道理。當時只感覺天要塌陷的感覺,很想站起來與老先生對質一番。幸好鄭主任立刻公開點化了。不過,我也經過仔細斟酌,覺得讀不但必要,還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但要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卻是很難做到的。我的這堂課,學生把文章讀通了,但沒有讀懂,自然也就讀不好了。如何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還是要多讀,抓住語言文字去讀,訓練學生的語感,應該會有進步的。
課已上完,別人的思早反了,而我對自己的思的革命才剛出爐,已經落伍了。幸好還能隨上大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踩出腳印來,也算是一種成功罷。(見笑!)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7
六年級上冊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講讀課文,它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采取總――分――總的結構,采取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詮釋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針對本課在授課中的情況談如下幾點:
1、本課在設計上把握一個問題統領全課,即: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一個問題入手,先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引領學生從詞語的認識中感知“神圣”,從前三個自然段語句中感悟“神圣”,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圣潔。適時補充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神圣。二是通過西雅圖對白人的三個告誡進一步認識神圣的含義。并且通過分角色朗讀,有情有理的勸說,使學生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從而感受土地的神圣。最后,總結全文,首尾互應,讓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說說“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2、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語言美、對土地的眷戀與熱愛之情。如:在認識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一部分時,讓學生帶著感受去讀,通過資料與圖片展示這片土地的壯美。在朗讀第二部分時,則讓學生換角色,將自己看作是西雅圖,而老師則看作是白人,讓學生通過讀來勸誡老師。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雖然考慮到了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去加強讀,但總感受時間倉促,讀得不夠到位,讀得不透,有點蜻蜓點水。
3、在讀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在讀第2自然段時,通過去掉重點詞的方法,采用對比,感受到在印第安人眼中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第3自然段,則采取補充填空的方式,使學生達到積累的目的。
4、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環保教育。在最后的處理上,將文本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不良現象,增強環保的意識。
遺憾的一點: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了課堂的容量,但操作上還是感到前松后緊,特別是在處理詞語一環節,用了8分鐘,當然,我也想努力通過詞語使學生從中感受“神圣”,在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神圣后,讓學生有情有理地誦讀,去勸說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這三部分。感覺在重難點的處理上還算合理,重點是認識土地的神圣,將重點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理解與感悟上,至于第二大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勸說白人部分,本來應該在課堂上進行,當然,這一部分,計劃是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角色朗讀,以達到合作學習的目標,而老師則不過多講解,主要抓住重點句進行分析即可。但由于時間關系,則只能放在了第二課時,讓學生比讀與積累。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8
上完課后,我問一個學習很認真的小姑娘,上完課后有什么感受,她說沒感覺。我好像覺得老師在課堂上白忙活了。下面我就在此反思這堂課到底問題出在何處。
這篇課文雖說難以理解,但本質上孩子是可以和印第安人在對大地的熱愛之情上產生共鳴的。如果能激發孩子們對大地純樸的珍愛情感,相信孩子們定會學有所獲或者說上完課后心靈有所觸動。
在教研組老師的幫助下,我備出了如下思路:
“眷戀”一詞貫穿全文,探討兩個問題: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文中為何會出現三次反復?
經過幾次試課,我又做出了如下設計:
通過研讀第二自然段品味“這片土地”的美,通過研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印第安人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密切關系,再通過研讀三次反復讀出印第安人即將離開“這片土地”的復雜情緒,最后所有的眷戀與不舍都化作對白人的諄諄告誡,讓學生懂得“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在循環播報、檢查預習等環節中鏈接了課外關于印第安人生活的簡要資料,并通過學生交流希望學生能理解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深深熱愛。然而,學生的確在老師的各種形式的渲染下朗讀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他們的情感上沒有任何共鳴。
課后,我想,如果我能在其中讓學生靜靜地想,靜靜地欣賞圖片,也許學生在內心沉靜之后會有些許感觸,印第安人也好,美國白人也好,中國孩子也好,所有人對純凈的大自然的愛戀應該是沒有民族和時空界限的,因此我不必為孩子們不理解印第安人或者美國西進運動那段歷史而過于擔憂,最關鍵的是孩子們也能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圣潔,珍愛這一切的情感理應油然而生。所以,就像我講課那天一早聽著校園里鳥兒枝頭歌唱,聞到割草機經過后青草的.新鮮味道,看到朝陽撒過綠葉紅花時的靜謐……我內心充滿對大自然的感恩,同時無比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如果我能讓孩子在課堂上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到我感受的那些,用自己的話描述身邊美麗的點滴,也許他們自然就理解了印第安人對大地的情感。我應該在教學設計時尊重孩子的生活體驗,而不是自認為地去搜集一些資料、分析一些語句、灌輸給孩子一些情感。
另外,上課前,我還應在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之前,做一個純粹的讀者,用心感受這篇文章,再試著通過設計讓學生也能和自己有同感。當然,這種感受不是給孩子講明白的,而是通過引導具體語句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所以我在課上犯了講得太多的毛病,這一點需要我今后有意識地去努力改正。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9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這片土地是( )的。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通過填空,突出“神圣”這一題眼。借著陰道學生了解“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并補充介紹文章背景。學生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課文。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因為前兩個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面的學習很順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感知“神圣”。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我向他們介紹了這篇演說的寫作背景。然后,引領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第一部分(1—3自然段)。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自由閱讀,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感悟哪些內容讓你感到神圣。在這三個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們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幫助大家再顯那一幅幅和諧的畫面:耕地縱橫交錯,植物綠如海洋;天空蔚藍,山脈起伏,河水清澈見底;遠處群山連綿,近處炊煙裊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大家通過優美的.語言想象美麗的畫卷,然后通過誦讀,把自己感受到的溫馨、美麗、富饒、和諧的情懷表達出來。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不惜花大氣力,以想象、誦讀為主要教學方式,來激發孩子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珍惜之情,為后面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插入了一個小練筆,想象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及想象印第安人又把什么堪稱自己的兄弟、想象祖先會對后人呼喚些什么,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并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課文中去組合朗讀,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課文重組,利用重疊、倒置等方法朗讀,效果很好,真正體會到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
這節課,不足的是:理解詞語這個環節中耗時太長,影響了后面環節的進度。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0
這篇教學設計在我講課之前是幾易其稿,反復修改,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我既想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想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首先我來談談我對這篇文章的認識,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接著談談我對這篇文章的設計與思路,在本次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預習作業的版塊,第一個預習作業重在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著讓學生交流在預習中所知道的作者及背景。第二個預習作業側重讓孩子在反復讀誦中進一步體會神圣以及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濃濃的深情,當然在第二個版塊還適時補充了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這片土地的神圣。同時我也通過多媒體逐層深入的展示這篇課文的背景及歷史,讓學生對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留戀的認識深入骨血,同時也使學生對印第安人的處境生起惻隱之心。第三個預習作業通過學生自學探討交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并且在活動中使學生形成能力。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從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從字里行間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要善待這片土地上的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圣潔。接著通過重點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的交流探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和了解印第安民族的品質,進而直指主題:在讀中體驗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懂得保護環境,熱愛家園。
最后通過根據課文內容改編的小詩,讓學生在詩意的語言中,進一步提高認識。
優點:
通過預習作業貫穿整篇課文,學生都在積極思考中度過了一節課,并且思考內容由淺入深,真正感受到語文的厚重,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不足之處:
可能在教學中太面面俱到了,導致課堂容量稍大,課堂時間有點緊張。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1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是人教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課文首先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圣的;接著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部分又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文章最后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于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感情,從而引出“熱愛”。由此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他們對土地熱愛的句子“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并感情朗讀。接著引出“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重點朗讀“每一處沙灘……”,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句子對比讀、深入思考、練習表達)培養學生閱讀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了進去。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我在這一環節,重點抓住文中反復三次出現的作者的叮囑“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地朗讀來體會了作者對土地的強烈的情感。
在最后,我將學生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拓展、升華,呼吁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在深情的音樂聲中,我向同學們朗讀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并以此升華,讓他們拿出筆,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下自己對土地的熱愛。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練寫”的環節,也使學生也更加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總的來說,我自己認為,這堂課上,學生通過朗讀,通過感悟,情感一步一步地得到了升華。“導、學、議、練”的教學模式也得到了體現。但是,我感覺在某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有些蜻蜓點水,做得不夠細致。我想,這可能就是所說的“遺憾的美”吧!不過,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努力前行,爭取早日做到“完整美”!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六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地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資料,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關系;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土地的情感,懂得務必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好處。
在教學時,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完成“()的土地”練習。學生們有的答“遼闊的土地”、有的答“富饒的土地”、有的答“神圣的土地”……從而揭題。繼而理解“神圣”的意思。提出問題:“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為什么用“神圣”來形容?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如果我們放下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必須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句話在課文的反復出現難以理解,我適時地在那里補充介紹了文章的背景: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翻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這樣一介紹學生們就理解了這是表達了印第安人對自己這片土地的無比眷戀和熱愛之情。全文就圍繞這個宗旨展開。
第二步引導學生圍繞“神圣”,理清文章脈絡,思考:課文圍繞“神圣”講了哪些資料?閱讀并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第三步,針對“應對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們就應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透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同時滲透: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課文超多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要善待這片土地上的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
最后引發思考:我們為什么要這樣熱愛、照管這片神圣的土地。重點理解: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引發學生的討論,升華主題。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3
在西雅圖的土地上,回蕩著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感受文章的語言文字,體會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關系。
(1)圍繞課題質疑問難,通過預習我們已了解了這片土地指的是那片土地,那么,為什么用“神圣”來形容土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讀書、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確:本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講了什么?
(3)教學第一部分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探討“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讓學生潛心默讀、圈圈點點,然后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等途徑,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4)教學第三部分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后通過朗讀來提升學生的認識。
不足:朗讀時間少了,有的同學沒有從字里行間中體會一個老者的諄諄教誨。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4
寫作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設計時指導關鍵語句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神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引導學生體會了語言文字的美與震撼力。本文的背景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課外資料的收集與運用對文章本身是有利的充實,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更激發了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圣潔、駿馬、雄鷹、潺潺、回蕩、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4、運用 “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讀書,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
5、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6、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
1、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
2、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前準備:
1、課件(文字、圖片、音樂)
2、收集課外資料(美國印第安人和首領西雅圖的知識、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了解家鄉土地資源)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二 課 時
一、回憶課文,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預讀了課文,誰來說說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內容。
如今,在這片土地上仍然回落著西雅圖酋長的著名演說,它何以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我想,我們還要通過文章那飽含深情的語言去體會,去尋找答案。
二、研讀語句,理解“神圣”
1、同學自由讀課文第一部分。邊讀邊想: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現怎樣的畫面?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土地的神圣?
2、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重點理解“圣潔”
是呀,一切都是那樣新鮮,那樣純潔美麗,沒有污染,沒有遭到破壞,猶如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老人,守衛著我們的家園。
4、師配樂范讀。
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腦海中又浮現怎樣的畫面?
生交流。
面對這美麗的景色,你又想說些什么?
5、重點理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屬同一個家園。”
共同屬于哪一個家園?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6、齊讀。(課件配樂讀)
金色的沙灘,朦朧的薄霧,淙淙的流水,天上翱翔的雄鷹,地上飛馳的駿馬,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是大地母親養育了我們,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地朗讀這段文字,感受每一片土地的神圣。
三、探究段落,感悟“神圣”
這片土地是我們深愛的土地,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是滿載著我們希望的家園,如今這片土地要轉讓出去了,不再屬于我們印地安人了,同學們,你的心情怎樣呢?你準備用怎樣的語氣告誡白人呢?
讓我們一起把自己對土地的這份眷戀化作諄諄告誡,傾吐我們的心聲吧!(自由讀)
1、文章從哪幾方面告誡白人,他們怎樣做才能保存這份神圣,留住這片圣潔呢?
2、生回答,總結板書。(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
3、為什么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呢?
指名讀課文。其余同學把讓你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并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
4、交流:
善待河水
①生談初步感受。
②在印地安人眼里水是怎樣的?
重點引導理解以下句子:
“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交流感受。體會河水對我們的重要。
③為什么作者說要像善待兄弟一樣地善待河水?讀第4自然段,找到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④在日常生活中,水對你陌生嗎?水在你眼里是怎樣的?對我們人類有何貢獻?
⑤假如沒有了水,沒有了河,我們的生活將是怎樣的?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
⑥有感情地朗讀4、5段。
*是祖祖輩輩辛勤的呵護,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壞,是祖輩不懈的努力,水流才不會污染,是我們的祖先捍衛了這片土地的神圣,它是不可侵犯的!讓我們和印地安人一起來囑咐這些白人,告誡他們。
照管空氣
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空氣對生命很重要)
②說說那是一種怎樣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體味到這種獨特的味道?(讀第5自然段)
③為什么說要照管好它?重點理解“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聲嘆息。”(因為沒有了空氣,或者空氣受到污染,將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呼吸、生物的生長,影響到生命的存在)
④結合實際談談,空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沒有了空氣和空氣受到污染我們的生活將是怎樣的?
⑤有感情地朗讀第6、7自然段。
照顧動物
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
①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因為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
②動物與人類有什么關系?重點理解“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同屬于一個家園)
③有感情地朗讀第8自然段。
5、引讀總結,
課件: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所以你們要善待-----------------。
師:河水養育了我們的子子孫孫,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
生: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師:所以你們要-----
生:善待河水
師:空氣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一切生命都需要它——
沒有了動物,人類也會滅亡——
山脈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沒有植物,人類也會滅亡——
……
齊: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神圣的,我們要善待這土地上的一切!
四、凝聚情感,深化“神圣”
你們要像我們一樣熱愛它,照管它。為了子孫后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1、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們非常熱愛自己的土地)
2、說說我們是怎樣熱愛、照管這片神圣的土地的?
3、我們為什么要這樣熱愛、照管這片土地?
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重點理解“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因為誰也沒有擁有大地的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大地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圣的大地,來破壞、損傷大地的完整和莊嚴。大地擁有著各種有利于生命成長的物質,人類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長、延續)
4、感情朗讀9--11自然段。
我們不僅要告訴白人,還要告訴他們的子孫,告訴全世界人民: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大地上,淋浴陽光雨露,感受著風霜雪雨,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成長,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自生存,在演說稿的最后,西雅圖酋長再一次表達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之情,讓我們和他一起,來表達自己對土地的一片深情吧!
五、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得到了保護還是遭到了破壞?就這個問題,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板書設計:
15.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河水
善待 空氣 珍惜資源 保護環境
動物
……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5
這篇文章是本冊最后一個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采取總――分――總的結構,采取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詮釋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針對本課在授課中的狀況談如下幾點:
本課在設計上把握一個問題統領全課,即: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一個問題入手,先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引領學生從詞語的認識中感知“神圣”,從前三個自然段語句中感悟“神圣”,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圣潔。適時補充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神圣。二是透過西雅圖對白人的三個告誡進一步認識神圣的含義。并且透過分主角朗讀,有情有理的勸說,使學生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從而感受土地的神圣。最后,總結全文,首尾互應,讓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說說“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最后的處理上,將文本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不良現象,透過課件展示,使學生觸目驚心,增強環保的意識。
遺憾:在實際教學中,思考到了課堂的容量,但操作上還是感到前松后緊。我想使學生在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神圣后,讓學生有情有理地誦讀,去勸說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這三部分。感覺在重難點的處理上還算合理,重點是認識土地的神圣,將重點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理解與感悟上,至于第二大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勸說白人部分,本來想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分主角朗讀,以到達合作學習的目標,但由于時間關系,沒到達預期目標。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0-02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8-12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4-17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0-02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9-29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6-07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6-21
(精)《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7-08
關于《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06-02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范本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