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1
周長的認識與初步計算是學生日后計算各種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知識,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從小動物繞樹葉邊線一周的賽跑比賽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周長的初步含義。接著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指一指和判一判等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感悟對周長的理解。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與描,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是封閉的一周。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過實踐練習,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先給學生提供兩個圖形各邊的長度已標出的材料,讓學生在理解周長真正含義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出這兩個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再通過量一量充分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緊接著讓學生體會周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直觀地積累周長的經驗。這里的應用中我還讓學生和之前所用概念面積進行辨析,讓學生區分兩者的含義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最后拓展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推理解答。
不足之處在于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認識周長這一環節拖得較長,要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自主探究周長計算方法的時候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還有在鞏固練習方面沒有及時反饋好學生的作業,教學速度較快。 通過這節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于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于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
通過這次講評課結合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同時作為教師也要不斷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本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著的奧秘,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2
《認識周長》是孩子們以后計算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首先寫了一個周字,讓孩子們說一說周有哪些含義,然后再出示周長,讓孩子們猜一猜周長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長的 周是周圍的意思。接著,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圖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然后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過指一指,畫一畫,看一看,摸一摸等數學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周長的含義。接下來我設計了一些有難度的練習,出示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
最后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其實也是對周長定義的鞏固。該課時的教學從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課堂參與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不過在時間的安排上還可以安排多一點的內容,把時間把握得更加緊湊一點。
但是在學生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由于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不能較準確的測出葉子的周長,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孩子們完成的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合理設計活動,創設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氛圍,精心搭建求知的舞臺, 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校新操場的一周的邊線等活動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有效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三年級的學生要建立周長的概念,就要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使其有所體驗。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讓學生自主體驗周長意義的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名片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硬幣周長等的測量活動。整個活動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周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這樣,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本節課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4
我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九義教材第五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后學校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最優化計算方法。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根據第低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知識特征,在教學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學到習中。
2、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墻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并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匯報后,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
3、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周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了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借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4、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于朋友關系、平等狀態。由于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5、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并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松、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于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有缺憾的過程,在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關系沒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也不足。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5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后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文章: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5篇01-26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周長》教案03-21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合集15篇)01-19
數學教學反思(通用35篇)03-01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22
圓的周長教學設計(通用15篇)03-04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1-04
通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