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情表》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情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情表》教學反思 1
學習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回頭總結,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我的感覺是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主要表現在問題設計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當六人學習小組圍繞“情”的內容展開討論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之間討論熱烈,你展示我點評,掌聲此起彼伏。而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其次這節課堂教學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目標任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陳情表》是晉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經典。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本節課在第一課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品讀、悟讀上,通過誦讀品味感受美文直擊人心的魅力,深入體會文章抒寫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并通過拓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現實,體會父母之愛,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親。因此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的切入點,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經過反復推敲,我把問題設置成:本文陳了哪幾種情?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回答問題自然有話可說。最后一個環節在抒寫孝情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因而學生對親情的抒寫便水到渠成,聽著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情告白,我深為感動,而一部分同學也抹起了眼淚。本節課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整個過程輕松愉快,整個課堂充滿笑聲,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再次本節課成功地運用了誦讀、點撥與探究的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因此誦讀貫穿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同時借助多媒體展示真情圖片,引導學生感悟親情、母愛,抒寫孝情,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與升華。
但感到遺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導學習中,分析不夠具體深刻,對于學生的講解我的點評較少。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認識到,作為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還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機會。
《陳情表》教學反思 2
我總是尋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學生?許多老師抱怨古文很難教,我也有同感。但我們不能因為難教而“簡教”,也不能因為無趣而“怠慢”。
作為農村高二的學生,對文言的積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記、不熟,所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作為老師,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積累詞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讀到文字背后的聲音,他們才能體會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學生才有興趣往下讀。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為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詞的話,就很難讀懂內容。因此我要從高考的高頻詞的角度讓學生積累字詞。
一、讀要有目的
讀總體來說可以增見識長學問,拓展思路,改變思維習慣,促進個人進步,消除寂寞,凈化心靈、修身養性、休閑娛樂。所以第一次讀都要達到目的。
第一次讀是培養語感,讀準字音,以朗讀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蘊釀朗讀的感情。所以學生在模仿讀時能聲情并茂。
第二次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這里所說的“讀”,并不僅僅是指把文章朗讀或默讀一遍,而是還要包括思考和識記等內容。換言之,讀,應該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學生邊讀邊查工具書,對字字詞進行對比篩選。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第三次讀是為了深入理解,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點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詞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任務,教師就要對課文做篩選,加強積累高考高頻詞,學生才有明確的方向,學生學才有信心。因為高考題考的是課外的內容,但知識點來自于課本。等到學生做習題時,遇到課本上積累的詞語,他們心里有多高興。就能夠讀懂陌生而淺易的古文了。
三、問要有深度
我認為一篇文章是否讀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問題為主要。所以學生的思維深度應體現在“巧問”上。如果學生沒有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這種“去問題教育”是可怕的。
在課堂上,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讓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吧!所以在這節課里,我改變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學生自主提問,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讓我驚喜,想不到學生對課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維那么活躍。
四、思要有時間
在一些公開課中,有些老師有合作交流的環節,但由于沒有給學生留足時間,學生無法交流,無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課堂交流時間一定要留足。給學生留足時間,學生才能讀得充分,思得深入,問得巧妙,答得順暢。
五、練要有針對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學中,我是先以習題的形式讓學生自學,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大多學生都拿參考資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節課中,我打破常規的做法,先讓學生動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詞的意義后才去練習,從練習中觀察就可以得知學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六、結要有余味
課堂小結是重要的。但平時我們的課堂小結大都由老師來完成。但本節課我讓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升華文章的感情,覺得余味有余。文中陳了對命運多舛的悲情,對朝庭的忠情,對皇上的感激之情,對祖母的孝順之情,對自己的無奈之情。對以上的感情總結,學生都能一一道來,順理成章,讓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課例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獨立講字詞的課型,大多都是以串講為主,講得像分析現代文一樣。而我此節課中,我把字詞獨立開來講解,是否割裂了文與言的關系?
在當今“孝”這一傳統美德被逐漸淡忘的特定時代,對中學生談談有關“孝”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作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們又不能忽視文言知識教學,否則就成了政治課。
《陳情表》教學反思 3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連排課在高二(4)、(5)班進行了《陳情表》兩個課時的教學。本篇課文內容較簡單,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給四個組分配了任務,每組負責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點詞語,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解釋,以檢測當時的學習情況。課后我有收獲和教訓。
學生展示時我有意外的收獲,主要來自高二(5)班,有兩個組的小組發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們除了上齤臺根據白板打出的原文進行翻譯之外,還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在黑板上面邊寫邊展示,一個小組展示的.是古今異義詞,一個小組展示的是表示時間的詞語。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給學生,讓學生改進的。
關于這次課,由于課件我做好之后沒有瀏覽一遍,以至于呈現給學生時,順序有些顛倒了,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以后我會認真做好課件,保證使學生感覺到條理清晰、印象深刻。
《陳情表》教學反思 4
學習完了《陳情表》這篇課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復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我更多地學會了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自己當成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把教案更加詳細化、具體化。
一、作為一個新手,教學設計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為“學”服務的,因而,有效的教與學雙邊活動的設計成為重要課題。也就是說,如何讓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并取得最大化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備課最關鍵之處。另一方面,并不是每個學生都一定會跟著教師的教學設計走,稍不注意,甚至會出現與教師意愿相反的情況。這種情況一旦出現,作為新手,由于缺乏課堂的掌控和應變能力,將很難應對。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構教學流程,還必須盡可能從多方面為學生設想,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狀況,力爭保證教學過程的萬無一失。
初上該課文,我就出現了這方面的問題。當時,我在反復研習教材的基礎上,備了《陳情表》的詳案。教案設計了兩個問題,我自認為比較簡單。可我忽視了自己是在反復研習課文的基礎上,吃透了教材,可學生不一樣,他們是第一次接觸課文,完全是一個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個高度。因此,學生對于我的教學設計,對于我提出的問題不知所措。課后,我深深地思考:盡管我是備了詳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維去設計教學,但完全是以我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導性,學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維走,因此,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后再次上該課文,我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了《陳情表》的詳案,效果非常的好,整個教學過程完整而流暢。
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的切入點,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
初次試講,教案的設計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陳什么情?為什么陳情?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希望借此理清課文思路,但課堂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對我的問題學生茫然無措,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可這是為什么?我明明設計了詳細的教學設計,難道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當時絲毫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無法顧及到學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不上來,感覺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把“答案”“教”給學生,這種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狀態,決不是我要的課堂。
經過反復推敲,第二次試講,我把提問改成了:本文陳了哪幾種情?并展示了一組提示性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笑聲充滿了課堂,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三、教學中的大膽創新,就是要在精心準備設計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心得體會
當四人學習小組圍繞“情”的內容展開討論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由于問題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個學生閱讀思考有了明確的方向,能緊扣課本進行問題的討論,回答問題自然有話可說。課堂上,我突然覺得,既然學生都能借助提示語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容,那我何不把教師課堂小結換成學生課堂小結,板書多種“情”之間的關系,我再稍加補充,豈不很好?
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其實心里很緊張,畢竟是比武課,萬一學生總結不到位怎么辦?我應該怎樣往主題上引導?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課堂最后十分鐘,兩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書小結“情”的豐富內容之間的聯系,并像老師一樣在講臺上的闡釋,有板有眼,有模有樣,所有的同學都為他們鼓掌。這才是這節課最精彩最成功之處。因為學生們都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們盡管總結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學生總結是自主的,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整個過程輕松愉快,整個課堂充滿笑聲。想不到課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膽的設計,竟會有如此成功的結果。
四、結語
語文教學看似簡單,但上好一堂語文課真的不容易,要走專業化發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為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尤其是像我這樣的教學新手精心準備。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閱讀與訓練時,又不可過分拘泥這個設計,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情表》教學反思 5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匯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樣的思路,緣于學習借鑒李陽的瘋狂英語教學法(Crazy English)。瘋狂英語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學內容,用近乎瘋狂地誦讀來強化記憶,鞏固感知。李陽瘋狂英語特別強調動用各種感官,來強化感悟。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語言,也應該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來教育。課堂的活,就是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成為課堂的主人。
很久以來,很多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記憶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讀起來佶屈聱牙,背起來更是無處下嘴。學生們往往習慣于大段大段地熟讀,熟讀以后再像鉆機打眼一樣一點點地超前沖。往往是前句背上來了,后句是什么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即使是能背誦下來,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實,所有復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的事情組成的。一篇文章再長,我們只要加以分解,化煩瑣為簡單,就能很好的記住。記一段不容易,記一句就相當簡單。這樣的提示,有助于學生的誦讀。
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筆者感覺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課外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并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陳情表》教學反思 6
十七八歲的年紀關注的往往是友情,心里憧憬的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陳情表》作為一篇文言文,一篇至孝情文,要想引起學生共鳴,讓其“心有戚戚焉”,需要教師動一番腦筋。若采用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講文意的教學模式,使文言分離,學生被動,課堂枯燥,極易形成“一言堂”。更難引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文言文教學,很適合運用誦讀法來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在誦讀中自創情境,與文本言語碰撞、交流。而采用“以讀為經,以悟為緯,讀悟結合”的方法,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從而達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文言文教學應以“讀”貫之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匯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這是我設計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作者無論是訴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還是述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對晉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在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議后再讀,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個課堂的設計還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邊讀邊悟的機會。在文言文學習中,誦讀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誦讀指導,引導學生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讀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問題的設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
只有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才能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
最初的預設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陳什么情?為什么陳情?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希望借此理清課文思路,但課堂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對我的問題學生茫然無措,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可這是為什么?我明明設計了詳細的教學設計,難道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當時絲毫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無法顧及到學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不上來,感覺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把“答案”“教”給學生,這種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狀態,決不是我要的課堂。
經過反復推敲,再上第二堂課,我把問題改成了:本文作為臣子寫給晉武帝的表文,牽涉到了三個主要人物:祖母,晉武帝和自己。圍繞著三人的關系,李密要陳述哪幾種情?
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一組系列詞語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作為語文教師,我越來越覺得上好一節課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僅要廣泛涉獵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特別要了解學情,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研讀時,又不可過分拘泥這個設計,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情表》教學反思 7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講“孝”的一篇課文,感人至深,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為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它寫于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鐘會、鄧艾等滅蜀。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晉武帝)立即廢除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初年,為了安撫蜀漢的士族,同時也為了吸引吳國的士族傾心于晉朝,減少將來滅吳的阻力,于是對蜀漢舊臣采取籠絡收買的懷柔政策:或任命他們留在中原的子孫為官,或征召他們自身赴京城洛陽任職。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為亡蜀降臣,如果不應召,會被認為是“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但此時作者臥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歲,作者實難赴任。為了說服晉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當時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寫下《陳情表》,推托祖母年歲已高,無人奉養,要求暫緩赴任。晉武帝只好答應他的請求,并在生活上給以優厚的照顧。蘇軾曾言:“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這種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對學生是一個不錯的教育素材,也能達到既教書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設計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本文陳了哪幾種情?并展示了一組提示性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笑聲充滿了課堂,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由此可見,在講解古代散文的時侯,并不是因為時代久遠而使學生產生隔閡感,主要是因為教師還未找到一個學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們思考的切入點。因此,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我們還是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著手。貼近學生的需求。
《陳情表》教學反思 8
在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活動中,我選擇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陳情表》一課,授課后,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正如評課老師給我的建議一樣,這堂課的前半節有些“悶”,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為學生會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學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樣“多情”,相反他們有些“慢熱”,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時,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這一點讓我很遺憾。
課堂設計相對成功的設計我認為是在德育目標的突破上,為了激發學生對“孝心”的感悟,我給學生展示了一張照片:我的`姥姥和媽媽,題目為《我最親愛的》,并在課上動情地講述了自己與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學生,引發他們對親情的感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如何把孝心化為行動?我的拋磚引玉真正地打動了孩子們,使他們對如何盡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他們的真情流露,讓聽課的領導和老師露出了贊許的目光。事實證明我的設計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需要精心地設計,作為語文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便是這節公開課給我的最大啟示。
《陳情表》教學反思 9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連排課在高二(4)、(5)班進行了《陳情表》兩個課時的教學。本篇課文內容較簡單,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給四個組分配了任務,每組負責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點詞語,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解釋,以檢測當時的學習情況。課后我有收獲和教訓。
學生展示時我有意外的.收獲,主要來自高二(5)班,有兩個組的小組發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們除了上齤臺根據白板打出的原文進行翻譯之外,還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在黑板上面邊寫邊展示,一個小組展示的是古今異義詞,一個小組展示的是表示時間的詞語。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給學生,讓學生改進的。
關于這次課,由于課件我做好之后沒有瀏覽一遍,以至于呈現給學生時,順序有些顛倒了,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以后我會認真做好課件,保證使學生感覺到條理清晰、印象深刻。
《陳情表》教學反思 10
雖然經過比較認真的備課,但教學中就任務的達成情況看,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經過認真分析,存在問題主要有:
1、備學生不夠細。雖然課前了解到學生初認識小數,但是對于秒表的讀法、計數方法放在課前講解,但對于距離的的測量卻忽略了學生在測量距離不是整米中沒有辦法記錄,導致學生沒有辦法進行計算速度。
2、教學環節安排過于緊湊。盡管知道一節課內安排課本中四個環節的內容緊,但仍想在一節課全部完成。這是一個保守的做法,這也使得每個環節粗略點到,學生其實沒有真正明白。
所以建議今后上這節課可以分兩節課進行:第一課時概念認識、排序、緩慢運動:第二課時安排測量走路的.速度、認識運動的方向,效果會更好的。
《陳情表》教學反思 11
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我所執教的是長春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版快《一個降落傘包》一課。
課文記敘了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時,把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的感人事跡,贊揚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品質和對革命后代的深切關懷。
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遇險時”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特別是在理解“掠這個詞時,我與學生們一起互動,通過做動作加深體驗,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當時情況的危急,讀出令人擔憂的心情,此時重點的`突出顯得水到渠成。
在最后的拓展環節,我出示了許多關于周的圖片,并結合圖片內容進行深情的解說,從而使這位偉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更加高大,偉岸起來。并且我自己也深深地被動容著,折服著,我想這就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傳遞著思想的火花,情感也在碰撞中得以升華。
《陳情表》教學反思 12
授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后,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作者以“孝”為核心,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讀之令人感動。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學生在誦讀和教師的點撥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來。從而領會到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忠”“孝”進行理解。在兩者發生沖突時,先盡孝后盡忠——解決矛盾。作者在詳盡委婉的陳情中,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達到了陳情的初衷。
不過,遺憾的是,因為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于“情”的內涵和多種“情”之間關系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總結: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為“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說話,有話可說。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陳情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陳情表教學反思10-11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09-15
《陳情表》教學課程反思10-10
陳情表教學反思(精選10篇)09-13
陳情表教學反思11篇07-28
《陳情表》教學設計07-21
《陳情表》教學設計09-08
陳情表教學設計最新10-02
《陳情表》教學設計12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