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父親和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父子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了解,體會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教學本課,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質疑學文,讀中理解
《父親和鳥》這篇課文我認真讀了好幾遍,讀時心中產生了一種感覺,這位父親真了不起,對鳥這么了解。同時對最后一句話“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個問題能很順暢地就把孩子們帶進了本單元的主題,“保護動物,珍惜生命”。本來,我將這個問題設計為學習目標,后來,我想培養孩子們的質疑的意識和能力,我就將這個問題留在質疑環節。
于是在孩子們初讀課文后,大體能把課文讀通以后,我出示了學習目標:1、你從文章中哪些地方知道父親對鳥很了解?2、你覺得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開始合作探究,不一會兒,小手便舉了起來。
“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
“恩,還有鳥味。”
“聽,鳥要唱歌了。”
“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黎明時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重。”
從這些語句中,可看出父親是個懂鳥、愛鳥的人,他是鳥的朋友,是鳥類專家。解決了兩個學習目標,基本上也理解了課文。我順勢讓學生質疑,學完課文,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馬上就有孩子舉手提出我預設的問題:“為什么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時我順勢引導:父親這么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么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說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獲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么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
二、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教學時,我采用了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的心愿,激發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分角色演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摸文本,用心靈揣摩文本。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從“我知道這也是父親最快活的時刻。”“父親喃喃地說”“他生怕驚動了鳥”等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也由衷地感到高興,因為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這樣,以讀代講,學生感受深刻,效果良好。
三、升華主題,拓展延伸
課文最后,學生想象,如果你真是一只林中的小鳥的話,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或許想對父親說,或許想對獵人說,或許想對全世界的人說。請你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你最想說的一句話。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大膽想像,創意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中愛鳥護鳥這一主題的深刻認識。
四、反思教學,促進提高
在這堂課的教學上,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學時總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在理解父親“知鳥—愛鳥—惜鳥”的情感變化時,引領學生感知課文,體味父親與鳥的深厚情感。這樣課堂的思路會更清晰,學生的對課文的理解會更自然、對課堂的參與可能會更積極。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2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了解,體會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閱讀本文,就好像走進了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世界,讓你領略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反復閱讀,用心體味,一定會讓人有一種深深的心靈感悟。
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教者應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多形式深入地閱讀課文,以讀促思,以讀悟情,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的心愿,激發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讀熟課文,學習生字。第二課時:讀好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優點:
1、談話導課,暢談感受,渲染了與課文相對應的氣氛,成了一個心理場,直接作用于兒童心理,讓兒童去感受,促使兒童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
2、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深入學習課文。
3、以”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親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的原因后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又引導學生繼續與文本對話,抓重點詞句朗讀,深入感受父親的知鳥愛鳥。
不足:
1、教學時過于緊張,準備的仍不夠充分,思維過于混亂。
2、語言不夠簡練,總是重復。問題過難,學生難以理解意思。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3
因督導課的原因,今天我把29課《父親和鳥》提到前面去講。我改變了平時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
我先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不限方式。讀完第一遍,問學生有什么想說的嗎?有幾個孩子比較活躍,把讀完一遍課文后所知道的,以及感受爭先恐后地說出來。接著我又讓學生讀第二遍,并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的方式讀課文,可以自己讀,可以同桌合作讀,找前后位伙伴讀。這種形式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激活他們朗讀的熱情,孩子們讀得都很投入。
在讀后,我鼓勵學生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簡單的讓別的學生幫助回答,我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挑選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當堂打到屏幕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再去讀課文,如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親對鳥很了解?,這樣孩子們就能從課文中找到對應的答案,從而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雖然很累,但心里還是很高興的,因為這節課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夠走進書里去,真正在讀中悟出道理。
上完課,及時的`進行了反思,除了對課本身的反思,還有對學生表現的反思,有一部分同學,在課堂上很聽老師的話,讓讀就讀,讓寫就寫,但是就是不動腦筋,所以老師提出其問題,這部分同學就安靜的呆著,從不舉手參與。我在反思如何激起這部分同學的參與的欲望。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4
在講《父親和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回顧了一下七單元的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主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七單元中識字七是愛護動物的拍手歌,《“紅領巾”真好》中表達了“紅領巾”對小鳥的呵護,《淺水洼里的小魚》小孩子對小魚的在乎,所以在讀本節課課題,我就說:同學們猜猜父親和鳥的關系?或是父親對鳥兒會怎樣?輕松認識到本節課的主旨后,利用一個問題“從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愛鳥”貫穿始末。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句子畫出來,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發現大多數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輕手輕腳”這些動詞,體會出父親愛鳥。接著讓同學們反復讀引導孩子在讀中體會父親愛鳥,因為愛所以才會輕手輕腳,但是大部分同學沒發現父親了解鳥也是愛鳥的一種表現,我適當的加以指導,我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干什么?”他們有的說:玩游戲、有的說下棋,等等。我就說:“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先得怎么樣?是不是必須知道它怎么玩,怎么操作,了解這個東西才能說明自己喜歡。”
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懂鳥,對鳥的習性了如指掌:知道鳥什么時候最快活,什么時候最容易被打中,這些也是愛鳥的表現。“焐”這個字我采用演示法來解決,讓同學們做了做“焐”的動作,活躍了氛圍,提起了孩子們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我順勢拋出問題:父親這么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么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說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獲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么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這樣層層引導,由潛入深,不漏痕跡地解決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效果不錯。
總的來說這節課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們比較輕松的就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了。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5
因課題研究結題的需要,今天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第29課《父親和鳥》。課,上完了,這心里總有一咱沉甸甸的感覺。
臨時加上的“焐”字。
因一段時間來生字的學習都是由小組合作完成,而且完成的情況不錯,每次檢查,絕大部分學生順利過關。所以,在備這節課的時候,沒在生字的學習上想得太多。一個沒留神,這就出亂子了。_小精靈兒童網孩子們自讀后,我讓他們齊讀課文,讀了三個自然段后,我開始急了起來,怎么感覺他們讀得那樣慢呢?臨時改變注意,由齊讀變成指名讀,叫到見博的時候,他把“焐”字讀成了第三聲。讀完課文后,我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重點指導了讀音。接下來是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與往常一樣,孩子們的合作應該完成兩個任務,一是解決組內成員認讀有困難的生字,二是總結生字的記憶方法。合作學習后,我讓孩子們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交流后,我開始檢查小組合作學習生字的情況。當我把“焐”字舉起來的時候,第一個孩子讀出了讀音,但沒能組詞,叫起第二個,仍是這樣;又叫起第三個,結果還是這樣。此時,心里很是奇怪,為什么今天的合作會這樣不成功呢?雖說在檢查完小組合作后,我再一次重點指導了“焐”字字義的理解和組詞,但為這個字我卻耽誤了不少時間(本來因機器問題,上課就晚了近五分鐘,現在又……)
一直在為今天孩子們合作的反常感到奇怪,一直合作都沒有問題,怎么今天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剛才突然想到,這個“焐”字本不是要掌握的生字,昨天在制作字卡時,發現本課要掌握的生字是9個,為了湊成雙數,一張紙打兩個字,我臨時加上了“焐”。字,孩子們在合作時并沒有就這個字進行研究,現在突然檢查,問題當然就來了。這分析到最后,問題的根源在我這里。一個不經意,一個心血來潮竟惹出這么大的“亂子”。孩子們的合作還是非常有效的,這也說明:合作學習,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缺少有效的朗讀指導
一節課下了,學生們自讀一遍課文,齊讀、指名讀一遍課文,只讀兩遍課文,顯然不足以讓孩子們在讀中感悟。雖說我設計中第一課時只是能正確朗讀課文,但這兩遍,是不能讓孩子做到正確的。一直以來,就因為孩子朗讀時間不夠而苦惱,但一直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不讀課文,孩子們的理解,也就變成了老師的理解。孩子們自主的內容沒有了,有效又從何談起呢?自主有效課堂,可是眼下最最時髦的東西了,趕不上這時髦,自然也就是不什么好課了。在以后的教學中,還得在朗讀上再下功夫。
就這節課來看,孩子們的分組合作,應該是成功的;就我的整體評價上,也是到位的。一節課下來,就孩子們合作學習生字情況,課上發言情況,作業書寫情況進行了評價。評價是及時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業。有得有失的一節課,仍是讓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這樣設計: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你還有哪些疑問?合作探究,解決難點。由于準備不好,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父親和鳥》教學反思12-16
父親和鳥的教案課件05-17
鳥島的教學反思10-18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3-15
父親,樹林和鳥教學反思03-16
父親,樹林和鳥教學反思03-08
《父親樹林和鳥》簡短教學反思(通用7篇)12-18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2篇03-15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03-03
《蝸牛與黃鸝鳥》教學反思范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