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伊索寓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1
由于教學進度上和同規班級差了兩課時,所以打算今天一節課把《伊索寓言》上完。
仔細閱讀這篇課文,感覺比前面的《成語故事》要簡單,簡單之處在于:三個成語故事的道理要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個故事不僅情節簡單,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語言把寓意揭示了出來,似乎不需要老師講過多的內容。
于是,課就這樣進行了。我打破了常規的做法,把三個寓言混在一起講,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節,再分別理解寓意。故事情節自然沒有問題,因為主人公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狐貍、蟬、狼),而且這些故事在學生還沒有入學的時候就已經被當做睡前故事聽過許多遍了。
而在揭示寓意的時候,學生雖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讀出來,甚至結合課文內容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們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經不能再局限在課文中,局限在幾個動物的身上,它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實際相結合。
所以,當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對三句話的理解,學生竟然目瞪口呆,無法回答。我突然認識到:學課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太過簡單地看待看似簡單的問題,否則,學生的學習是虛的,是無效的。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2
《伊索寓言》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近的語言把角色刻畫的繪聲繪影,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1、最投入的課時最美麗的課。
教師的熱情與活力,快樂與自信會影響、感染學生。這節課上,我情緒飽滿,全身心投入,與學生平等對話,入情入境,不像是在上課,而是和學生一起徜徉在文學作品的世界里,享受故事帶給我們的快樂。因此,整節課上,學生激情四射,思維活躍,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2、一課一得。
在語文課上,與其面面俱到、蜻蜓點水,不如講深講透一點。而這堂課我的設計就是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為讓學生學會讀書方法而做的準備。從搜集資料、匯報交流,再到閱讀故事,明確寓意,進而總結出伊索寓言的特點,學會閱讀伊索寓言的方法,最后拓展到整本書的閱讀。環環相扣,目的明確。
3、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上,我把“以學生為本”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課堂上,我充分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朗讀,暢談感想,交流讀書體會,把課堂交給學生,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整節課教得輕松,學得愉快。
當然,反思整節課,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前松后緊。學生匯報交流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時間過長,導致后面拓展閱讀寓言故事的時間不足,匆匆而過,沒有給足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
2、部分學生課前對沒有閱讀《伊索寓言》,閱讀量不足,課堂上只在觀看而沒有參與,而老師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對這類學生關注的不夠。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3
本節課力求抓住第一課時的特點,完成第一課時應該完成的任務:認識生字、朗讀課文、學習第一則寓言。
學習中,我采用我們學!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首先出示三個教學目標,接著告訴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們將進行三次比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后依次出三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根據自學指導進行學習,檢測時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盡量請學習較差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當學生出現錯誤時,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完成的相當好。在最后一個環節中,要求學生說一說身邊有沒有類似于狐貍這樣的人,一開始只有幾個同學舉手,于是我讓同學們小組交流討論,孩子們在交流中打開了話匣子,舉了不少“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后沒有再讀課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待加強自己評價語的“修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始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地去追求、去鉆研,才能使這種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4
《伊索寓言》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著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充分發揮想象。
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貍和葡萄》一課,狐貍會想盡辦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說: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說: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
有的學生說: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來的都是劣質的,不能吃、
還有學生說: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后我再讓學生體會狐貍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后,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2、恰當運用表演。
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體會之后,讓學生開始表演了。雖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讓學生評價后,同學們知道前幾次牧童喊"狼來了"時,村民應表現出焦急的樣子,在最后一次喊"狼來了"時,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話語,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
《蟬和狐貍》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貍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伊索寓言》課件設計05-18
伊索寓言有感作文09-13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伊索寓言牛和蛙的故事04-11
【推薦】讀伊索寓言有感04-22
讀伊索寓言有感【熱】04-22
讀伊索寓言有感【推薦】04-22
讀伊索寓言有感【精】04-22
《伊索寓言》讀書心得【推薦】03-05
【推薦】《伊索寓言》讀書心得03-05
《伊索寓言》讀書心得【精】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