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3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1
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解釋評價課文標題,讓學生學會擬題。然后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
這節課并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2
十月份我參加了管局組織的語文教師說講評大賽,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阿長與《山海經》,我與《山海經》,阿長與《山海經》與我,整節課按照預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雖然上完了,卻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關鍵詞一:理念
在秦老師的精道深邃的點評下,我茅塞頓開,只能說自己之前對語文課程的理解,對一節好課的理解真是膚淺之極,本節課給了我最好的啟示,那就是真正的語文高效課堂,是要看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了什么,怎么學會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師如何賣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學生的表面繁華,而是學生在本節課里得到了哪些東西,教師就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得到,所以,我上的這節課,在這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三個主問題引領下,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魯迅對阿長的情真意切的懷念,以及為什么懷念,但是反觀本節課,學生學到了什么?我又交給他們了什么?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還是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方法,還是本文在選材上的獨特之處?很遺憾,本節課如果有亮點的話,那就是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所以,我覺得,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定是有先進的理念指導,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給學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師的話說,沒用的課上多少節都沒用,不如留時間上幾節好課就行了。
關鍵詞二:文本細讀
今天的我們該怎樣教語文,講多了,學生聽著乏味,我們自己都覺得膩煩,好端端的文章被我們分析得支離破碎。越是優美的文章越是感到無從下手,其實只要我們留心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課堂,不難發現,那些課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對文本已經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一堂好課必定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深切的感受基礎之上,否則再好的教學方法也難有揮灑自如的感覺。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之前,我對魯迅的相關作品,以及對文章的解讀,進行了閱讀搜集和整理,確定了課文的主問題,《阿長與山海經》篇幅較長,文中對阿長的描寫比較復雜,得到《山海經》是魯迅最為感動,終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變化的轉折點就是這本書,可以說,《山海經》的得到就是頌揚長媽媽善良,真誠、關愛孩子的偉大,所以,阿長買書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長身上的缺點,不必引導學生過分深究,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深處,正確理解人物形象,雖然如此,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文章還有很多點值得教師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認識和體會,我相信,不斷地反思會促進我更好的成長。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3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阿長相處的幾件事,再現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熱往幸福的農村婦女,特別描述了令作者終生難忘的是:大字不識的阿長竟然為他買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當時給了作者極大的震動,以至于多年后寫這篇文章來感激和懷念這位連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時,總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提一個問題,學生討論解答一個問題,卻不知下一步往哪兒走,完全唯老師“馬首是瞻”,因而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今年我嘗試用導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帶著導學案中的問題獨立預習,然后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最后交流展示,慢慢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導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問題設計。問題不宜太細致,注重整體把握;問題不要太多,要抓住重點;問題不易太難,以免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必須對課文要有清晰的認識,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快速把握課文內容。
對這篇文章,在認真閱讀教材和教參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預習題:
1、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么書?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什么故事?
2、文中回憶了作者與阿長相處的幾件事?重點寫了什么事?
3、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找出有關詞句)
4、你覺得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她嗎?作者是嫌惡阿長還是懷念、感激阿長?
5、本文用什么手法表現阿長?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這五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三、四這三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分別從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幾方面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情感。第五個問題是寫作上的探究,可使學生借鑒這種寫法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帶著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便于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后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赡苡行┑胤讲煌晟,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于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阿長山海經教學反思02-16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4-2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1-03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8-18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及反思02-0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15篇03-05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精選12篇)12-28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05-19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后反思03-3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