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路線》教學反思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1
《認識路線》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內容屬于新課標提出的《空間與圖形》范疇中《方向與位置》領域,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在學生一年級學會用左右、前后、上下等術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和二年級上冊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了本單元的內容,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認識包含八個方向的簡單的路線圖。教材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置了一個情境“選拔總導游”。先由人人做小導游帶領明天前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乘1路車去動物園的行車路線,并看誰表現得最好,最后確定誰為總導游。別看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給了同學們無限的力量,為當選為“總導游”他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部激起,沒有一個甘于落后。這為一節課的成功打響了前奏。
其次是小組的合作。我將學生每4人分一組,其中有3個小組中各有一個方向感很強的同學,同時也各有一個方向感特差的同學,由方向感特強的同學帶領著方向感特弱得同學共同學習、探究,其余各組也有個別方向感較好的同學為組長帶領著操作,而且著重強調“人人參與”。先由會說的學生一邊用手指著路線方向,一邊介紹行車路線,一個一個地說,待等到不會說的同學說時,就請小組幫忙,直到他獨立完整地描述路線。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給予幫助的還是接收幫助者都有很大的收獲。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2
《認識路線》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內容屬于新課標提出的《空間與圖形》范疇中《方向與位置》領域,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在學生一年級學會用左右、前后、上下等術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和二年級上冊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了本單元的內容,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認識包含八個方向的簡單的路線圖。教材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節課通過為小客人介紹行車的路線,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介紹汽車行駛的路線,為學生創設了活動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自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以誰為中心這一訓練,教師可應在補充一下,個別學生仍然找不準。注意強調用手勢來表示所學的八個方向,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東、南、西、北這些方位之后,結合這些方位在觀察情境圖,為別人引路等活動中,認識簡單的路線圖,并會用方位詞描述行走路線。本節課內容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制作線路圖是經過學生的一定思考,做過一些調查之后的活動,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并感覺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這一課時,教學容量較大。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的認識公交車的路線圖是實用性很強的練習題。新課中,我充分運用書中的情境圖,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為別人指路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介紹路線圖的活動情境,使學生自始自終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在鞏固拓展練習時,由于學生對地鐵了解較少,雖然利用知識的提升與應用,但錯誤較多,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加注意,做好前測。努力將“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4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2、教學時,教師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自己發現,嘗試說一說,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學習的主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學生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3、學生在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了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初步認識包含八個方向的簡單路線。這時對先前“方向”這一知識的補充與延伸。教材在內容的呈現上都是力求借助學生的生活情境和己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主動構建方位知識,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4、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方位知識,已能辨別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但學生的這些知識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因此,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拓展到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是必要的。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5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倡讓學生親身經歷與體驗,設計這節課時,教師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教學情境入手,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本節課呈現的是“校園定向運動路線圖”,讓學生學習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判斷行走的方向和路程。使學生了解,到達每一處后要確定到下一個位置的方向和距離。這就需要學生明確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觀測點也會隨之變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這節課教學時教師充分考慮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識別路線圖,另一方面又體會到繪制路線圖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并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并通過讓學生小組活動,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6
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認識路線,(課件出示一張簡單的路線圖)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路線圖嗎?在什么地方見過?
看這條路線圖,你能了解到什么?
生1:能了解經過的地方。
生2:知道路線。
生3:能看出方向。
師:注意看,知道起點和終點嗎?
生:起點是廣場、終點是動物園。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 ;起點是動物園、終點是廣場。
師:為什么可以這樣說?
生:因為還可以往回走。
師:現在我們要從廣場出發到動物園,應該怎樣走?請同學們按照書中的提示自己試著做一做。
生在書上獨立做。教師巡視、指導。
師:(學生都已做完)請同學們在小組中相互交流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傾聽。
師:誰愿意匯報一下你是怎樣做的?
生:我先找出起點和終點,在判斷方向,最后數幾站。
師:他說出了自己的思路,非常好。那么,在描述路線時哪些地方容易錯呢?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生:起點和終點容易在變,容易錯。
師:誰聽懂他的話了?給大家具體說說。
生:比如從廣場到電影院,起點是廣場;再從電影院到少年宮起點就不是廣場而是電影院了。
師:同學們都同意嗎?
生:同意。
師:他說的很對,還有什么易錯的?
生:我提醒大家正確判斷方向。
師:他說的`這點很重要,那么怎樣正確判斷方向呢?
生1:在圖上標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標,再判斷方向。
生2:用方向板來判斷方向。
生3:我不用表反方向標,我是這樣做的:比如從商場到少年宮,是往左就是西,又是往上就是北,合計來就是西北。
生4:我也是在心里想的,沒用方向標。
師:其實后兩位同學是把方向標放在了心里,判斷的時候在心里找的方向。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老師也要提醒大家注意正確判斷方向。
用課件演示判斷方向的方法。
師:除了起點、方向易錯,還有什么易錯的地方?
生:還有走了幾站容易數錯。
師:那么怎么數幾站呢?
生:兩個站點之間是一站。
師:他說得對嗎?為什嗎?
生:他說的不準確,應該說相鄰兩點間是一站。
師:用課件演示,從廣場到動物園不是一站,從廣場到科技館才是一站,數的是相鄰兩點間的一段路,而不是數點。強調相鄰兩點間才是一站。
師:現在按照同學們的提示,我們一起出發吧!
生匯報結果。小組檢查、改錯。
師:我們順利到達了動物園,那么,回來的路線你能說清嗎?
生:能。(匯報回來的路線)
師:和來的路線相比,你發現了什么?
生1:方向改變了,比如來時從廣場到科技館是向西,回來就變成向東了。
生2:起點和終點變了,比如來時廣場是起點,回去時廣場變終點了,動物園變起點了。
生3:行駛了幾站沒變。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現在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
生做兩個游戲:
1、小明從商場出發坐了4站,他在哪站下車?
2、小紅坐了3站在少年宮下車,她可能從哪站上車?
師:同學們做的很好,現在獎勵你們做自由游戲:你想從哪到哪?在組內交流行車路線。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會了認識路線,請同學們回家后繪制一張從你家到學校的路線圖,下節課我們交流。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些方位之后,結合這些方位在觀察行車路線圖、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簡單的路線圖,并會用方位詞描述行走路線。我認為,本節課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教學時我力求創設真實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自覺的建構知識,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提高。具體如下:
1、 注重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MPL),突破難點,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汽車行駛了幾站學生誤理解為一共有幾個站點。我利用MPL制作動畫,當動畫上的小矮人走了1個站時閃爍一下,學生齊數走了幾個站,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電腦屏幕上。通過了直觀而形象的教學手段,突破了這一難點,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建構。
2、創設情境,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本節課,一開始我利用MPL插入一張規劃建設大運中心的效果圖片。由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引入,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課堂。接著,我繼續利用MPL出示大運中心的平面設計圖,學生好奇極了,一個個瞪大了雙眼,在舒緩的音樂中認真的欣賞畫面,不時還發出驚嘆聲,學生高興極了......就這樣,學生在這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增強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3、 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知識建構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的過程,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利用學生熟悉的319路公共汽車,使用MPL制作319路車的路線圖,讓學生介紹從體育館到錦繡中華的行車路線;另外在課尾我還利用MPL設計了學校及附近公共場所、小區的平面圖,讓學生介紹從麗苑閣到西麗小學的行走路線。為此,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真正還教材以生活的本色。
4、提供線索,開放思維。
課改的理念告訴我們: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獨立思考,要鼓勵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時教學時教師提出小紅坐了3站在少年宮下車,她可能是從哪站下車的?麗苑閣的同學怎樣走可以到達西麗小學?你覺得走哪條路較近?等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在各種問題情境中,提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很多環節我只是提供給學生學習活動的線索,如用今天掌握的本領,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足夠的空間里,放飛思維,主動探索,主動建構方位知識。
總之,我認為本節課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整節課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師生關系非常融洽。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7
《認識路線》這節課實際上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因為辨認方向、認識生活中的路線圖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學生從生活實際環境中建立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對于學生們來說,路線圖并不陌生,在上個學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他們就已經接觸過,所以認識路線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難就難在怎么根據路線圖判定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新認識的方向,特別是當路線拐彎時方向會隨之改變,這時又要重新判別方向。所以在這節課中,我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課前復習回顧方法。
一上課就讓學生說出八個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然后老師說一個方向,讓學生搶答說出與之相反的方向,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興趣中掌握去和回時方向的相反性,如去時是從商場向西北方向行駛4站到少年宮,而回時就是從少年宮向東南方向行駛4站到商場。搶答結束后隨著出示一幅簡單地圖,圖中畫著淘氣家、笑笑家、商店、學校,讓學生說出這些建筑的位置,任由學生選擇說,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當學生敘述完后我馬上給笑笑家到商店和學校的路程增加數據40米和60米,讓學生說說笑笑要去學校的話該怎樣走,因為這里面含有上學期的知識,所以學生非常容易地回答了問題,至此恰到好處地引出了確定行走路線要確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這一鋪墊就教給了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方法,于是學生在說從廣場到動物園的行車路線時都按照方向和路程去敘述。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化解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方向的抽象性,當面對一幅路線圖,說出它七拐八拐的走向時,莫說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大人也要在腦袋里想想方向,才能準確地說出來,對于一個初學方向的孩子來說就更難了,如果用筆簡單的在路線上畫方向板,那么畫多了就會畫亂。于是我在課前就先讓學生制作一張方向卡,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熟練地找到中心點,然后將方向卡的中心點與路線中的中心點重合,這時路線的走向一目了然,而且這個方向卡是活動的,隨著中心點的位置變換而變換,也就是說中心點在哪兒,方向卡就可以放在哪兒,這樣他們就很容易的就可以判斷出是哪個方向了,到以后熟練之后他們就可以做到心中有個方向板,那么判定方向就不在話下了。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8
本節課在原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認識并記住“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新方向并不難,但找準中心點、正確地用表示方向的詞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是本課的難點,也是學生課后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所以在課中我采用了分散難點、循序漸進、強化表達的方法,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1、關于認識方向的知識是上個學期學習的內容,時間久了,學生會有所遺忘,所以開課時先復習鞏固四個方向,描述四個主方向上的物體的位置,然后再認識四個新方向,這樣分散了學習的難點,學生能夠順利的領悟新知。
2、用方向詞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是學生學習“方向路線”的難點,許多學生表達時會因為中心點確定不準而剛好說反,找準中心點至關重要,所以在本課中,我重視引導學生發現方向板中的規律,正確確定中心點,而且強調讓學生表達準確,描述同一個物體的位置我都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比如“學校在圖書館的東南方,學校的西北方有圖書館”等,這樣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表達方式所指的中心點不同,這樣反復練習,不僅讓學生靈活地掌握并運用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認識路線》本節課時,是通過讓學生在認識東、南、西、北、西北、西南、東北、東南這八個方向的基礎上,來學習路線圖的。
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充分運用書中的公共汽車路線圖,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
春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為本班學生介紹公共的行車路線,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介紹汽車行駛路線圖。同時,為學生創設了活動的情境,使學生自始自終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改的理念告訴我們: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獨立思考,要鼓勵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教材很多地方提出“你最喜歡這個公園的哪幾個景點?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游覽路線”,“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等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在各種問題情境中,提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很多環節我只是提供給學生學習活動的線索,讓學生在足夠的空間里,放飛思維,主動探索,主動建構方位知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果我在上課前能把學生因素考慮在內,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物入手,從認識動物家之間的路線,再從學生實際出發,認識上學路線,這樣再引入例題,由淺入深,效果會更好。
【《認識路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05-30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5-01
認識日歷教學反思04-29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04-07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04-02
《認識鍵盤》教學反思05-10
認識毫升教學反思04-23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08
認識日歷教學反思04-03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