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的萌發科學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 篇1
在課堂學習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普遍存在著差異,有的活動如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完成。有些問題也討論的不是很透徹。由于學生是課下在家里獨立完成實驗的,在實驗操作上遇到的困難難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這些需要加以調整和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學生突發事件,有時卻是一種很好教學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
課堂教學錄像中的一些表格設計的還不是很合理,影響學生的理解,應該作一定的修改。在申報的材料中已經加以修改。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 篇2
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與舊教材相同,有些知識點還有所刪減,如對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現在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個學生活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學生“學科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置問題串,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學生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教學點評
1.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解剖、觀察兩種類型的種子結構后,讓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種子結構的知識,再觀察、識別自己帶來的種子的結構,有效地指導了學生運用知識、推理、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討論、比較,最后填寫比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課時的導入是利用學生課下實驗的現象,引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種子的成分,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邏輯性也強。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得出結論,條理性強。最后再探究其他種子的成分,使教學設計意圖得以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3.第三課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圖6??5的實驗方案,分解為單一因素讓學生設計方案,并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評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經過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后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合適的溫度和空氣。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實驗結果不是這樣。我把種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說沒有空氣,但我的種子卻發芽了,說明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一部分同學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學竭力反對、還有一部分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你目瞪口呆。
生:水里有氧氣,所以在水里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里,說明水里沒有氧氣,所以收集氧氣時用的是排水集氣法。
生:水里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么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里有氧氣的話,為什么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燒。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為什么種子沒有悶死……
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說明學生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等學生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說話了:“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學生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里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學生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學生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說學生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說明學生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說不要低估了我們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異,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叉,整體來講學生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策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艱巨的。
有時候真的怪我們的實驗條件太差(已經夠好了,只是相對于科學家的實驗條件來說的。哈哈!)不能讓學生用奇怪的方法來證明奇怪的想法。當然也有好處,可以激發學生從現實條件出發設計更為合理的實驗方法。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 篇3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略有啟示,現簡述如下:
1.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實科學也是一種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開的。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抒發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讓學生揮筆作畫,畫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種被子植物的一生,進入了教學主題“種子的萌發”。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課件,理解生命之艱辛;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道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通過介紹種植大豆的經歷,增強愛護植物的情感:說明植物和人類一樣,一生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與生物圈和諧相處的`哲理,盡在其中。
2.體現課改精神,注重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
“科學探究”被放在十個主題的首位,目的是強調教師要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標準盡可能滲透到其他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讓他們親自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的品質。
本節課所涉及的“對照實驗”的設計、“抽樣檢測”的方法都是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個變量:水分、空氣、溫度,設計方案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學生討論設計方案時教師給予了提示,討論后又進行了實驗方案分析。體現了教師引導、啟發、點撥的主導作用。在教師進行實驗方案分析后,學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
3.注重課堂與課外的結合,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分析詩句、畫圖、討論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觀察記錄表、學生自我小結等,教師多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充分活動。在活動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生命活動的探究,常常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學校課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間隔的課時組成的。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實驗設計、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課下完成實驗。這樣課內外交織,活動內容多而不亂,時間利用上也比較節約。
在課堂學習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普遍存在著差異,有的活動如畫圖、設計實驗觀察記錄表,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完成。有些問題也討論的不是很透徹。由于學生是課下在家里獨立完成實驗的,在實驗操作上遇到的困難難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以上問題要在今后教學中加以注意,使課堂教學更完美。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 篇4
反思一:《種子的萌發》這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學生自己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并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松,學生參與度高。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學生增加了一個項目,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并且這個項目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反思二: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教材突出表現在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認識了像蠶豆這樣的種子的結構,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了解了種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發育成一株植物。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我們的科學課應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探究科學”。教學中盡量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提醒學生在實驗中觀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學生通過探究實驗來學習科學知識,探究大自然的奧秘,認識生命的可貴。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 篇5
4月22日,科學組開展了“讓科學課堂充滿科學味”的教研活動,我上了一節《種子的萌發》,在科學組其他老師的幫助下,這節課也順利的上完了,上課結束后,科學組的其他老師給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有必要對我的課進行一定的反思。
在今天的課堂中,我覺得存在以下問題:
1、在第一部分,探究種子浸泡過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讓學生上講臺用量筒來測量兩杯水的體積。我的預設是想通過兩位學生測量兩杯水的`體積,來反映種子浸泡過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測量水是三年級的實驗,很多四年級的同學對于量筒的使用出現了問題,當時我及時糾正了他們的錯誤,但是卻是在同學們錯誤數據的前提下,得出了種子浸泡需要水分這一個科學道理。在這里,我覺得我忽略了一個問題,經過了兩天,燒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發的,而學生測量結果有可能是水分蒸發導致的。
2、第二部分:解剖蠶豆種子,這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是讓學生兩人一組實驗,用鑷子解剖蠶豆種子,并將實驗結構記錄在記錄單上。這一部分我計劃10分鐘完成,實驗完成后,讓小組成員來講臺上匯報;但是學生匯報的時候,其他學生并沒有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位同學解剖的蠶豆以及他們記錄的結果,因此這一部分我覺得沒有安排好,應該把實物投影儀很好的用起來,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楚的看到每個同學的解剖結果。
3、解剖花生和綠豆種子。這部分實驗實在解剖蠶豆種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種子結構的再次鞏固,但是同時解剖兩種種子有點拖沓,可以讓學生們兩種種子選擇一種進行實驗。
4、種子的發芽,這一部分我是單獨進行教學的,觀察種子在發芽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情況。但是由于這是本節課的第四部分,所以整個時間上把握不夠,這部分內容被壓縮了,時間不夠。因此,我認為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蠶豆種子解剖之后沒讓學生們邊解剖邊觀察蠶豆種子各部分結構。
在節課上完了,但是總體上還是有點準備不足,對學生的掌握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夠,這是以后教學中急需改進的。
【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種子的萌發科學教學反思(通用7篇)11-16
《種子的萌發》教案02-22
《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26
種子萌發的實驗報告07-18
種子的萌發說課稿(精選11篇)03-30
《種子的萌發》說課稿(精選10篇)04-17
《種子》教學反思09-08
種子萌發的實驗報告(精選10篇)04-12
《太空種子》教學反思09-17
《蒲公英的種子》教學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