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國家》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體現了課程“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兒童是自己生活的主體,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生活需要。教學要實現回歸兒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學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應該關注和圍繞兒童的現實生活,適合兒童生活實際,滿足兒童的需要,這應該是教學回歸兒童生活的起點。
《世界上的國家》這節課讓學生初步知道一些國家的名稱、所在地,盡可能地通過一些生活途徑,拉近學生和“世界各國”的距離,以增加學生對世界上國家的認識,并產生關注世界的興趣和意識。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了解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并能借助地圖了解世界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況。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
1.通過國旗了解國家,并在地圖上找到這個國家的位置;
2.啟發學生說出不同國家標志性建筑物,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出示一些這樣的圖片,例如: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塔等,讓學生說出這座建筑的名字,在哪個國家,這個國家在那個大洲等活動來了解國家的位置。
3.結合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和城市進一步學習有關地理常識。通過以上的活動,調動學生對生活的關注,而不是讓學生憑空被動的記憶地名。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是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小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學中,應扣住這一主線,串連起來這些做人最起碼的基礎道德行為規范的“珠子”,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能有效的確保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并對學生終身發揮作用。
因此,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滲透有心。要增強滲透意識,增強各個“珠子”滲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因素,充分發揮學科本身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第二:滲透得法。就是要做到結合實際,自然得體,力求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體現出學科的滲透魅力。
教學中通過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最小的國家-梵蒂岡,讓學生樹立國家的面積有大有小,但是國家不分大小,都是平等的觀念。在通過國旗識記國家的環節中,首先出示中國的國旗,再出示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110米欄冠軍的照片,在圖片中找中國的標志,然后再問問學生為什么此刻如此激動?學生答到:因為劉翔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最后結合迎奧運的口號:(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讓同學們說一說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為奧運做些什么?學生回答: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乘公共汽車要先下后上、學好英語等來為奧運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上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滲透德育。充分發揮學科本身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
【《世界上的國家》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國家司法機關》的教學反思01-21
《世界上最響的聲音》的教學反思09-28
《世界上最響的聲音》優秀教學反思10-11
《國家體育場》教學反思05-14
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09-15
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是哪個國家09-10
世界上最小的5個國家是哪些11-12
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過春節03-02
世界上哪些國家有冰川分布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