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采山》音樂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1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首先認真的熟悉了教材,詳細閱讀了教參,把握了歌曲的特點,了解了歌曲的難點,確定了以體驗勞動快樂為主線的教學目標。
然后,我才根據教學目標安排設計了這節課!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主要安排了三個環節。
一是節奏XXXXX0的練習;
二是用跟唱法學習歌曲;
三是通過欣賞《拾稻穗的小姑娘》引出愛勞動的話題,培養學生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其從勞動中體驗快樂的感覺。隨說新課標更注重孩子的體驗、感受,對歌唱方面的技能要求并不是很嚴格,但這也并不是說課堂教學中不必要對學生的歌唱提要求,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體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表現,有了好的表現,才會有更好的感受與理解。淡化技能并不是不要技能,而是要求老師要有在無形中滲透技能并使孩子容易掌握的教學方法,讓歌唱教學這塊內容更加豐富起來。讓孩子從自己的歌聲中體會感受美,達到我們美育的`目的。
一首歌曲旋律和歌詞是兩個重要的部分,而在這堂課上我主要想解決的是旋律的節奏問題。因為這首歌中的歌詞還是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不做過多解釋學生也能夠理解。而節奏則是旋律的主宰。這首歌曲的旋律中出現了較多的十六分音符,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要掌握它們是一個難點。于是我就用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并做律動的形式進教室引入節奏練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突破難點為歌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塊內容就是用跟唱法學習歌曲。在教學中我發現歌曲的旋律非常快,要想讓孩子準確的唱出歌詞,就必須讓他們先讀歌詞,了解歌詞。然后再用跟唱法學習歌曲。另外,要想讓學生用最美的聲音表現歌曲,就必須讓學生有最真實的感受。所以在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時,我抓住了孩子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在音樂中玩起了《采山》的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充分的感受采山姑娘的愉快心情!這樣孩子才能用最真實的感受來表現歌曲!老師只需要對孩子們的演唱稍加糾正就可以了。這樣以來老師也不必在感情的處理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就可以輕易的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第三塊內容就是德育教育。當學生欣賞完《拾稻穗的小姑娘》后,我從歌曲的情緒入手,讓學生知道是勞動給小姑娘帶來了快樂的感受。勞動也同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希望孩子們今后會更加的熱愛勞動。
一節課上下來,才感覺到在某些細節上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有更好的改善和完善。愿望總是美好的,但結果往往不是完美的。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從中得到了更多的啟示,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會有更加成熟的教學思維,更加精彩的教學活動,來豐富我和孩子們共同的音樂課堂。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2
《采山》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首必唱曲目,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熱愛生活,并且體驗山村孩子的樂趣。重、難點是解決十六分音符、休止符和頓音記號的,教材版面中設計了身勢動作節奏圖,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隨音樂節奏進行律動活動,感受音樂形象,體會歌曲的歡快、活潑性。明確了這些任務我對整堂課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課后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與總結,特別是當假期集中磨課,同行們給予我中肯的評價與建議之后,這磨課的過程與收獲更值得我認真反思總結。復雜的知識點講解過程要簡單化。
《采山》這一課的重、難點在于十六分音符、休止符和頓音記號的突破,但就是因為在分析教材時太過于把它定位為重、難點,所以想出了很多解決的辦法,如用手、腳的模擊模拍。在突破這些難點時,花了大量的練習,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是收效不大,甚至教學中感覺有些模式化,同事在評價過程也曾指出,在玩中學,既簡單還有趣,反復強調重、難點會引起學生們的畏懼心理,以為這是什么高深的知識,如果在玩玩樂樂中學習,如:念詞、生活中的`用語代替等等,將其“淡化”,并且在這些方式中得以“化解”,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山》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在演唱時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律動節奏圖,在設計的過程中一開始我就采用直接進入律動節奏圖。
對于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身體的協調性還只是達到了中等水平,但手、腳、演唱三部分協調還是有一些難度。所以后面手、腳、演唱三者同時進行的時候,學生就有一些應付不過來的感覺。這就要求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雖然身勢律動節奏圖是解決節奏的一種很有效的辦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循序漸進的將其落實下去。就《采山》而言,在處理上,如腳(3拍)就可以首先進行單一的練習,然后再進行輪換。接著加入手的節奏擊拍,合上音樂演唱。在身勢與演唱的協調上還可以將學生分成:打擊組和演唱組,同時進行練習,這樣使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更好掌握、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性和音樂形象。每首歌曲的旋律、歌詞、曲式、調性的設計意圖都是為了將歌曲最大程度的處理到美,那么這個時候老師就會注重教材的重、難點,而忽略了演唱者本身的聲音美。
《采山》其所以在演唱時要求給人歡快、活潑的感覺,并能通過演唱體會的山野童趣。這和曲子本身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歌曲的每一句最后都是由休止結束的,所以重點應該注意休止符的停頓,唱得斷而輕快,更好的體現山野兒童采山時的餓靈巧、愉快,老師在這方面就應該加以引導。在這種輕快演唱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好的感受音樂形象,還能在音樂技能上有明顯的收獲。他們學會了聲音的控制,學會了在體驗中,同學、老師之間互相去聽,然后進行評價,對比出哪一種演唱方法更好聽。學生學習的每一點進步都值得老師對其鼓勵與肯定,班級中那么多學生不可能每一個都積極的融入音樂配合老師,但是他們比以前有所進步就要值得肯定與表揚,課堂素質展示卡及歌曲儲存卡的評價設置能及時的讓孩子在每一次課后肯定自己的收獲,讓他們及時的從學習中得到滿足感。作為老師還有什么能比讓孩子們快樂學習更重要的。借助磨課借助同事們的幫助,記錄近段時間對這節課的反思與收獲以助自己能跟上大家成長進步的步伐。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3
陳老師講的《采山》一課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湖南文藝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3課教材。《采山》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少兒歌曲,歌曲形象描繪了山村孩子在蒙蒙細雨中采山的心情,表現了小朋友光著小腳丫采山的靈巧的身影和豐收的喜悅。歌曲為四二拍,徵調是三句是兩段體,它運用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
陳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故事為線索——大山爺爺邀請小朋友們去采山,如果同學們能完成大山爺爺的兩條節奏練習,大山爺爺就為他們打開大山之門;當孩子們完成了節奏訓練之后,大山爺爺讓小朋友們按照大山爺爺拍手跺腳的標記跟著音樂做律動,如果做得好大山爺爺將帶領孩子們去看山里更美的風景;當孩子們做完律動,投入到大山爺爺的懷抱,大山爺爺為孩子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十六分音符”,并且告訴孩子們如果誰能唱準十六分音符,就可以把大山爺爺的禮物裝進自己的小籃子;當孩子們唱準了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大山爺爺非常高興他派大山中的小精靈和孩子們一賽歌喉;最后是孩子們的表現得到了大山爺爺的肯定,他邀請孩子們一起去采山。陳老師的故事線索清晰明了,重點突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了三年級的孩子們好玩好動的天性,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展示自己,課堂氣氛很熱烈。
陳老師在解決本課的難點時,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她通過幾種途徑讓學生來感受、體驗、表現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
1、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跟著音樂律動,唱拍結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音符描繪出在這春光明媚之時,一群光著腳丫的孩子們去采山的情境。
2、引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發學生想象出采山的孩子們看到大山爺爺送給他們的那么多的寶貝時那種高興、愉快、欣喜的心情。表現了孩子們光著腳丫采山的.靈巧身影。
3、在本課的唱歌活動中,通過創作表演《采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啟發學生跟著音樂旋律,唱拍結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點節奏。通過拍一拍,唱一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的學唱歌曲,學生從歌曲中體會“采山”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能用肢體語言加以表現。在對歌曲《采山》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陳老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
總之,陳老師以學生為主體,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通過學生拍一拍、唱一唱、跳一跳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音樂情景中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完成教學。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4
《采山》是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一首深受學生喜愛的歌曲。但我們的音樂教學一堂課中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學唱歌曲上,也不能局限在學生會唱、聲音唱好的這種“為了學唱而學唱”的層面,教師要尋求深入、突破的途徑,教師要善于從挖掘歌曲本身的資源、素材、音樂要素的角度出發,在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會歌曲,唱好歌曲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逐步學會怎樣把一首簡單、短小、普通的歌曲,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塑造、創作與表現,用歌聲全方位、多角度地演繹成豐滿、立體、多彩的歌曲。這樣,我們的歌唱教學帶給學生的才不會是單單的一首歌而已,而是更多的歌唱的興趣、知識、技能、和聲音響、音樂能力、審美體驗等,同時也為學生的音樂可持續性發展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素養。
為此,在本課中,我力求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強調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音樂審美體驗的整體把握。充分挖掘歌中的資源、素材、音樂要素,以“采山”為主題,創設“走進大山——在山上(向大山問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動)——告別大山”的音樂情境并以此為主線,運用游戲、聆聽、演唱、律動、拍擊節奏、編配聲響等多種音樂活動形式,將發聲練習、節奏體驗、歌曲中音樂知識(節奏型、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的了解、歌曲學唱與表現等各塊內容有機地融入審美體驗活動中。
通過多種途徑,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山中”用“多聲部的'回聲”向大山問好,聆聽、模仿山中的“雨聲、鳥叫聲”并進行“山林二重唱”,來有趣地練習發聲,使學生在獲得豐富的和聲音響,積累多聲部演唱經驗的同時,也為最后學生表現、歌曲演繹打好伏筆。同時,運用多種方法如:范唱對比、畫圖譜、體態律動、談話
啟發、即興創作表現(加人聲演唱的“多聲部山中回聲”的引子,歌曲演唱中“山中聲響”的伴唱加入)等引導學生把一首簡單、短小、普通的歌曲,創編成豐滿、立體、有音樂情境的多聲部的歌曲,并用歌聲來塑造、表現音樂形象。
當然,一節課上下來,感覺到在某些細節上還需要改善和完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常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從中得到了更多的啟示,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會有更加成熟的教學思維,更加精彩的教學活動,來豐富我和孩子們共同的音樂課堂。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5
這節課,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從中體驗到了快樂。
一、在導入時,我采取了情景創設,播放了一組優美的圖片,從學生的不斷“哇”的感嘆聲中,我得到了滿足,變了一個小魔術,在課前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興奮的不得了。我自己也覺得把課堂中的表演派上了用場。三年級的課堂,應該是有趣,生動的。
二、在評價環節,我給了學生很大的空間,單獨以一組孩子為評委,讓他們為別的幾組的小朋友評價。為了這個比賽,我還制定了評價標準,告訴了學生什么樣的聲音才是好的聲音,怎樣唱才能唱的更好聽,更整齊。
三、在這一課的難點處理上,我以游戲作為鋪墊,和孩子練習了16分音符的`節奏型,學生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點。
這課上完以后,我覺得雖然讓沒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收獲了快樂,但是同樣有不足。在處理難點節奏型上,雖然在游戲中學生已掌握,但在帶入歌曲后,還是處理的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改進,將教材挖掘的更深,上的更加精彩,學生在音樂課中也能收獲到更多的快樂和知識。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6
本次選教的是人音版第四冊第六課《愉快的勞動》第二課時《采山》這首歌,《采山》是一首活潑、輕快的少兒歌曲。全曲為2/4拍子,五聲徵調式,三句式一段體。“2 5、6 2”的四度跳進與級進的旋律進行,使歌曲具有濃郁的山歌風格。xx x x0 的典型節奏,形象地表現了鄉村孩子赤腳在山野中奔跑的腳步聲及天真、頑皮的形象。
在本課中,為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強烈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把想一想、聽一聽、跳一跳、唱一唱、編一編、演一演等教學環節貫穿起來,循序漸進,在樂中學,我看到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充滿樂趣的,認真傾聽和學習的。我聽到孩子們能用情感來演唱歌曲,也看到了孩子們能用我自己創編的'動作配上歌詞的意思來表演,我很欣慰,也感受到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時孩子們也感受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和表現的人物形象以及懂得了要熱愛勞動的道理。在最后的環節,舞蹈組、樂器組、演唱組共同表演的環節讓我感受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氛圍感染了我。可以看出孩子們是通過了歌曲的表演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更勇于表現美,敢于表現美。
我對孩子們的表現算是滿意,紀律都還是挺好,在學唱中,兩處教學難點都能在我引導下完成得不錯,整節課我能自然流暢地循序漸進、非常緊湊地完成了教學內容。
但拍下教學視頻后,我觀看后進行認真的思考,覺得本課還有以下幾點的不足之處:
1. 導入部分在播放視頻《采蘑菇的小姑娘》時,播放出來不是歌曲開始,因為之前我上課前試播了一下忘記點擊返回開始了,以為是平時的視頻,沒注意是格式的不同,下次要更細心一些。
2. 我的教學語言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還要再生動形象一些,更放得開一些,有時候我的某些話聲音太大。這點以后在教學中會更加注意加強練習
3. 表演部分中的最后一個全班表演環節,我本來已做好了每個學生一個彩色蘑菇貼在學生座位凳子抽屜的側面,準備給學生一個驚喜,最后讓他們貼到自己的身上,請兩三個同學來邊唱邊“采蘑菇”,可是我自己給忘記了。所以最后下課了就作為獎品獎給學生了。
4. 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關于勞動的表現,有幾個學生回答的都是做好事的表現,我當時再肯定一點地強調這些事情不應該屬于勞動的表現,應該是屬于助人為樂、做好事的表現,然后再啟發學生重新說出來,效果就更好了。我當時擔心用的時間太多,所以就用這句話--“是助人為樂”就帶過了,然后進行自己的總結,以后的課里我會更加注意的。
以上是我對本課時《采山》的教學反思。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7
《采山》是一首活潑、輕快的歌曲 。歌詞中的“踩”、“采”、“跑”、“帶”、“飄”等動詞,形象的描繪了鄉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形象。 在備課時,我首先認真的熟悉了歌曲,仔細閱讀教參,把握歌曲特點,了解歌曲的難點,確定了以體驗快樂為主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這節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大膽用歌聲,舞蹈表現歌曲豐富的情趣。 通過學唱歌曲,讓學生在聽、 唱 、體驗的過程中,歡快地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曲 。
這節課的導入,我先解釋了“采山”的含義,首先讓學生 說說聽他們平時做什么 ?孩子們本身就身在農村,對于采花,踩雨這些活動都比較熟悉。一說到玩,孩子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同時 積極性被激發,音樂情緒也一下子調動起來了。
在教唱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兩遍, 并 用身體動作伴奏 , 感受旋律的歡快情緒 , 使學生對歌曲有一定的印象,為學唱歌曲奠定了基礎。 然后讓學生 跟師讀 歌詞, 在讀 歌詞中體現“樂”的情緒 。在簡單試唱歌曲后,又進行 師生對唱,男生女生對唱,表演唱 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 課堂效果明顯好轉。
為了熟練歌曲,在練習中我通過表演啟發學生隨音樂創編一些采蘑菇、采 野菜 等動作來表現歌曲情緒,熟悉歌曲的旋律;通過讓學生簡單律動演唱歌曲,幫助他們感受歌曲的節奏和句式。
聽 賞《牧童短笛》,我分為三個環節 (一)牧童騎牛(二)牧童嬉牛(三)牧童回家 ,這樣分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對于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層次感也比較清晰,加上
第三段對第一段的`反復,情緒的把握也容易讓學生來區分。
這節課的某些細節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會設計出更加精彩的教學活動,來豐富我和學生們共同的音樂課堂。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8
《采山》是一首活潑、輕快的歌曲,在備課時,我首先認真的熟悉了歌曲,仔細閱讀教參,把握歌曲特點,了解歌曲的難點,確定了以體驗快樂為主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這節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唱歌曲,讓學生在聽、做、體驗的過程中,感受仿佛自己在濛濛的細雨中光著小腳丫去采山的愉快心情,并指導學生歡快地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在學唱《采山》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并掌握多樣化的節奏。
這節課的導入,我用美妙的大自然風景圖片吸引孩子們的眼球。然后通過采蘑菇一系列設計好的問題來激發同學們的興趣,讓他們在充滿好奇中期待這一課。
在教唱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兩遍,使學生對歌曲有一定的印象,為學唱歌曲奠定了基礎。然后我把比較難的地方先教給學生,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快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在節奏訓練前我讓學生自己找到采蘑菇樂句以此加深印象,然后哼唱這個樂句的旋律。在節奏訓練時爭取讓大部分學生明白這個十六分節奏而且能打好這個節奏型。
為了熟練歌曲,在練習中我通過表演啟發學生隨音樂創編一些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動作來表現歌曲情緒,熟悉歌曲的旋律;通過讓學生用拍手、跺腳的一些簡單律動演唱歌曲,幫助他們感受歌曲的節奏和句式。
這節課的.某些細節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通過這堂課的教
學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會設計出更加精彩的教學活動,來豐富我和學生們共同的音樂課。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9
當孩子們對音樂產生強烈情緒時,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靈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時機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帶給我們豐富的體驗和新奇,更給予我們快樂與享受,我們應該積極參加勞動活動,愛護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讓生律動出教室!
這堂課充分運用了音樂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手段進行教學,給了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當然,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對我提出寶貴意義和批評,多加指導,我將非常感謝。謝謝大家!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 10
這塊內容是對整節課內容的綜合運用表現。即通過課件提示學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個回聲的引子,(點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練習的“鳥、雨聲的伴唱,然后進行唱、跳、表演的綜合演繹。最后,師生在即興編唱“大山??再見??”的歌聲中告別大山,結束本堂課。
我執教的這節課,在08年浙江省音樂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得到專家的好評,制作的錄像課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術與課例整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總而言之,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課中獲得的.不只是會唱這首歌?用怎樣的聲音唱好歌?的經驗,而是更多的音樂創造意識與審美體驗。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采山》音樂教學反思09-19
《采山》教學反思09-24
《采山》教學反思10-17
采山教學反思10-02
《采山》教學反思例文09-19
采山的教學反思范本09-30
音樂課《采山》教學設計06-02
音樂課《采山》教學設計04-11
采菱音樂教學反思07-13
小學音樂《采山》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