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變色花》教學反思
我上了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變色花》一課,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了常見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學生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檢測身邊物質的酸堿性。下面談一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
本課的教學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是以變魔術《變色花》導入。以變魔術《變色花》為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猜想 “花為什么變色了?”,激起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第二步是指導學生認識什么叫酸性物質、堿性物質和酸堿指示劑。在學生的興趣被激起后,組織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酸性物質、堿性物質和酸堿指示劑,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所看到的現象,解釋變色花的奧秘。
第三步驟是課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以及對一些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的感受,加深對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的理解。第四步是自制酸堿指示劑。你還知道哪些物質是酸性物質?哪些物質是堿性物質?讓學生認識到需要做一些相關的檢測活動,需要一些檢測的試劑,繼而產生自制紫甘藍汁的意愿。然后用大屏顯示“用紫甘藍壓汁做指示劑的方法”,并讓學生分組制作指示劑。通過自制指示劑的.活動,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自主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步是用自制的指示劑檢測各種物品。根據顏色的變化,判斷物質的酸堿性。通過檢測活動使學生對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紫甘藍汁做指示劑只能粗略檢驗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要想準確檢驗物質的酸堿性,還要用其他現成的酸堿指示劑。
第六步是知識拓展。通過杜鵑花和竹子對土壤酸堿性的要求,引導學生在家庭中用自制的紫甘藍汁或檢測紙檢測河水、土壤等的酸堿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本節課我能夠以學生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體現了科學新課標“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在這堂課里不足的就是受時間限制,不能為同學們帶來更多含酸堿性的物質做實驗,沒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酸堿性物質的變化,學生的實驗興趣還未能充分實現,這些都是以后在教學中要改正的。
總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準備好教學和學生實驗器材,以觀察入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六年級科學《變色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變色花的教學反思07-18
變色花教學反思05-30
五年級科學《變色花》教學設計12-06
《變色鳥》教學反思10-23
變色龍的教學反思06-19
變色龍教學反思05-25
《變色龍》教學反思04-15
《變色龍》教學反思05-09
《變色龍》教學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