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1
小學五年級歌曲《巴塘連北京》是一首藏族民歌,學生對藏族歌曲掌握得不太好,而且學習興趣也不高,在這首歌曲教學時,我首先介紹了歌曲《巴塘連北京》是什么意思。這首歌曲講的是藏族地區海拔很高,長年冰凍,要想修路十分困難,要是哪個地區的公路修好了,人們就會載歌載舞的慶祝一番,表現了藏族人民向往北京,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心情。
這首歌曲旋律不長,但是由于具有濃厚的藏族民歌的風格,所以在學習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學唱初期用慢速視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準確性。對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難點,所以必須單獨練習。唱好連線,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并要學生分清連音線和圓滑線的區別,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演唱技巧。
讓學生聆聽范唱歌曲,聽聽藏族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感受歌曲情緒,試著想一想,如果你也是當地人民,金色的大路像彩虹一樣修道了我們家門口,你會怎樣?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孩子們的話也都能扣住主題,并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使學生在演唱時能聲情并茂的進行表演,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歌曲學會后,我又教學生學跳簡單的藏族舞蹈動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們學得不亦樂乎,我叫男孩子脫掉一個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裝那樣,摔著袖子跳舞,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孩子們載歌載舞表現得特別認真,真的感覺身臨其境了,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五年級的歌唱教學《巴塘連北京》這節課上,學生不僅僅是學會演唱了本首歌曲,更重要的是通過歌曲,對青藏高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從而在演唱本首歌曲時情緒更加濃厚。
《巴塘連北京》這首歌曲的走調起伏較大,連音和切分音較多,因此在這節課的備課上我也注重學生對切分音的學習:首先我在范唱曲調時,采用4|2拍的指揮圖式劃拍,慢速試唱前六個小節,并將歌曲的7—11小節單獨板書在黑板上,引領學生一起學唱。起初,學生們對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了解,歌唱時不能很好地完成歌曲的節奏。這樣就對切分音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形式造成學習的難度。于是我將有切分音的連音單獨列出,以4|2拍的節奏形式教學生打節奏,感受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區別,以及在有連線的情況下演唱一共有幾拍?學生在打節奏的方式上能初步的完成教學目標,對切分音有了初步的.了解。能感知切分音對演唱歌曲時達到的效果。
有了對切分音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就完成了一大半。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要求,我以地理地貌知識導入,介紹我國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告訴學生在青藏高原,山高冰封的時間較長,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難的。每當一地的公路修起來,當地的人民心情就非常的激動。人們興奮,愉悅的心情難以掩飾,就載歌載舞起來。那么這首《巴塘連北京》就是這樣的背景反映。學生在有了這樣的介紹之后,情緒立即調動起來,將這首歌曲演唱的非常聲情并茂。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2
五年級的學生對流行歌曲和距離他們比較近的歌曲最感興趣,對于象《巴塘連北京》這樣的民族歌曲興趣不大。在上了五(5)、五(4)兩個班級之后,我覺得用《珠穆朗瑪》這首歌曲導入,學生并不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天路》導入,很快就吸引住了學生。通過談話、說藏族話以及看藏族風土人情的圖片,增進了學生對藏族的了解。初聽歌曲后我簡要介紹歌曲的內容及創作背景,學生又加深了對藏族的了解。通過提問,在聆聽中感受起伏的旋律象一條通往北京的.金色大道,讓學生在演唱時注意旋律的起伏以及一字多音,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藏族,表現歌曲的感情。多種形式的反復演唱幫助學生把握歌曲風格,達到有感情地演唱的目的。欣賞藏族舞蹈,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表現力。最后在歌唱、舞蹈和打擊樂器的渲染中課堂氣氛逐漸達到了高潮,雖然表演不是那么地道,但是同學們興趣盎然,到下課還意猶未盡。
這首歌最難的是最后一句“巴塘北京緊相連”的節奏不容易把握。因此前面的鋪墊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學藏族話“巴扎黑”時,順帶說出“唱啊跳啊巴扎黑”,很自然地過渡到“巴塘北京緊相連”這一句,較好地解決了難點。教學中,五(8)班我沒有按這樣的方式練習逐步推進,結果學生很難唱好,最后又回到前面再次學習,所以突破難點方法很重要。另外,在第一個班學習這首歌時,我的教學時間顯得不夠,原因是整節課教學節奏慢了一些,經過調整后,課堂緊湊了,也凸現了效果。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3
《巴塘連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于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対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
此曲大部分為一字多音的歌詞,民族風格突出,歌曲旋律也跌宕起伏,學生學唱不容易上口。為了使學生能夠唱準歌曲,讓學生在多聽歌曲范唱的基礎上,我覺得有必要逐小節領著學生聽唱曲譜,這樣對學生唱準歌曲有一定的幫助。我在范唱的.這一環節中,著意將歌曲演唱的速度放緩,讓學生注意聽清哪些字是唱一字兩音的,哪些字是唱一字三音的,學生通過此環節可以在心中明確旋律的走向,這對唱準歌曲也很有幫助。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4
本周我進行了《巴塘連北京》這首歌的教學。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學們對藏族比較熟悉,我首先讓學生說說他們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風土人情,同時播放歌曲作為背景,這樣就不知不覺地對本課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認識。
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唱唱自己會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學習當中找找并體會藏族歌曲的音調風格。同時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還讓學生跟著音樂跳跳藏族舞蹈,從而加深印象。
在聆聽歌曲的范唱、歌曲學習、歌曲處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樂實踐活動時,我都時時貫穿著音樂。使學生在本節課中始終在音樂的氛圍中歌唱、舞蹈、欣賞以及表演,不讓每一個環節脫離音樂。
不足之處:五年級的學生在表演和表現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級的學生那樣敢于表現自己,因此在組織學生表演時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辦法激發學生的表現能力和欲望。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5
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喜歡觀察大自然。有一次,達爾文到野外觀察,一只小松鼠爬到他身上玩耍。達爾文一動不動地站著,小松鼠站在他的肩膀上左看看右瞧瞧。
《達爾文和小松鼠》篇幅不長,但故事生動,反映了達爾文喜歡小動物、與小動物和諧相處的情感,以及從小就喜歡探索自然奧秘的情感。什么是真正的愛小動物那就是不去傷害它,讓它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親人的身邊,生活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小松鼠順著他的腿往上爬,一直爬到肩膀上,左看看,右看看,還翹著小尾巴,跟樹上的'媽媽打招呼呢。松鼠媽媽可急壞了,吱吱地叫著,好像在說:“傻孩子,你看錯了,那不是樹,是人哪!他會傷害你的!”瞧動物也有靈性,有親情,有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正愛它就讓他生活在媽媽的身邊,讓他在樹上快樂地棲息、生活吧!這才是真正的愛!
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配合內容,課文還編排了一幅插圖,以幫助學生易于理解三至六段的內容。根據本單元教學策略和本文特點,教師要認真抓好詞句訓練、朗讀訓練,幫助學生認識自然段,抓好每段的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并充分利用插圖,圖文結合,邊看邊讀,理解詞、句、段的意思,引導學生學會“讀中理解”的學習方法。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 6
這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于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歌曲為2/4拍、二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
這首歌曲旋律短小而優美,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多次聆聽歌曲,從而感受歌曲的特點,通過劃分樂句,感受歌曲優美、連貫的特點,通過認識每一句的開始音與結尾音,啟發說出這首歌曲旋律中有每一句的句尾音是下一句的開始音的特點,從而很好的體現了歌名中“連”的含義,正因為歌曲旋律首尾相連的.特點,使得旋律起伏、動感又連貫,教學中,學生通過模唱旋律,很好的感受到了這一特點,這首歌曲還有一個特點是有較多的十六分音符和一字多音,由于十六分音符速度較快,加上一字多音,所以,教學中的還是采用最初的教唱法,掌握了旋律后,大多數孩子能自主填歌詞了,通過學唱歌曲,學生們可以很好的感受藏族民歌風格特點。
【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巴塘連北京教學反思11-22
連減教學反思02-20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04-02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9-09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8-13
連加連減的教學反思11-24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0-04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1-15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2-09
《連加、 連減》教學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