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 篇1
《蟈蟈和蛐蛐》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戲歌,里面包含評書說唱、京劇戲曲的音樂成分。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從京劇欣賞作為導入部分,讓學生充分感受京劇給我們帶來的魅力,體驗國粹京劇的風格和韻味,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充分欣賞和了解有關京劇音樂文化。在學習歌曲環節中,我設計了范唱、按節奏讀歌詞、輕聲跟唱、歌曲處理和情緒處理環節,讓學生完整演唱歌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風格與特點,我又乘熱打鐵采用打擊樂伴奏和動作表演方式,加強學生對歌曲的鞏固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創造音樂。
另外我設計了教師結合歌曲講述故事,讓學生從歌曲內容里領悟“不要隨便說大話”的道理,來加深學習對歌曲內涵的理解,本環節采用了學生喜歡聽故事的方式來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結束部分,我通過總結和欣賞《唱臉譜》歌曲,加深了學生對京戲的進一步了解和體會。
本課設計將唱歌、樂器、律動、欣賞多種形式集于一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創設了輕松、愉悅、開放自主的音樂環境和學習空間。
《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相互比說大話,他倆“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這種特殊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學生很感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設計中主要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情趣,以此激發對京劇的熱愛。
教學中第一部分的.設計注重以下三點:
1、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培養。耳朵是第一位的老師,會聆聽才會唱好歌。
2、通過交流及演唱,進一步感受歌曲中帶京劇味兒的裝飾音、兒話音、念白、拖腔、數板方面的特點,并學會分段。
3、情感目標的落實到位,從故事中得到啟迪,懂得做人做事要踏踏實實,莫浮夸吹牛。
第二部分的設計注重以下幾點的實施:
1、過程目標的達成度;認知目標的實施和檢驗。
2、學生對歌曲音準節奏的把握,以豎笛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學唱,教學中落實到某一句、某一字,也可點擊教學光盤中的相應句子多次聆聽,促進高效的學習。
3、學生對京韻的理解和表現,重在感受、模仿。
4、學生的模仿、內化能力。處理歌曲,實現從會唱到演唱的的提升。
整體看來,時間的把握出現偏差,主要是上課時過于細致,應偏重于整體感受、體驗,著重抓個別部分難點細細落實。
《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 篇3
《蟈蟈與蛐蛐》、《夜》是兩首外國詩,位于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本單元相對集中學習新詩,會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教學詩歌,不宜多講,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應重在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詩意。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情味。因此要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往欣賞詩歌的經驗,加以聯想、想象,通過深切地感受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來體味適中的藝術形象和意境。
學習外國詩相對來說,總覺得困難一些。因為語言文字總是典型地沉淀著一個民族身后的心理習性、人倫習性、社會習性等,外國詩歌的語言表達思想流動,所帶來的那些民族特色對我們而言是閱讀欣賞的障礙。也因為經過譯者的中介,語言的轉換有時會削弱或改變原詩的藝術魅力,我們的體驗感悟或許不能與譯者同步,產生閱讀的障礙。但詩歌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詩歌都離不開想象與聯想。
在指導學生欣賞《蟈蟈與蛐蛐》、《夜》時,設計一個主要問題:讀了這兩首詩,想象詩中的畫面,你還能想象到哪些畫面?這個問題在力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來感悟詩中的意蘊。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就能發現詩歌的美,就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同時,大自然的美麗無窮無盡,是詩人創作的源泉。這兩首外國詩都在寫大自然,展現了大自然的多姿魅力,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大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寫,發現學生有物可寫,寫出的詩歌也很美,寫出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獨特審美,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美好。
【《蟈蟈和蛐蛐》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螞蟻和蟈蟈教學設計(15篇)12-09
螞蟻和蟈蟈教學設計15篇12-09
螞蟻和蟈蟈教學設計15篇12-09
《螞蟻和蟈蟈》聽課記錄07-20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范文12-23
綠色蟈蟈教學設計12-13
《小藍和小黃》教學反思范文12-23
認識厘米和米教學反思范文12-23
父親樹林和鳥教學反思范文12-20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范文【五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