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圖形中的學問》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加強與改善了傳統的數學學習內容,在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轉換等內容中,經常遇到一個復合圖形中有多個單一圖形的問題,而這就需要用到“數圖形”,在執教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圖形中的學問”一課時,一看到課題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決心從第一個教學環節——備課入手。為上好這一課,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上課一開始先向學生說明在從前我們在做與之類似的題目時,同學們極易出現錯誤,這節課要求同學們認真聽講,并引用毛主席關于“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的名言,闡述了認真的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一定要體會有序思考,按一定順序數的必要性,課堂上我滔滔不絕的按自己設計的教案進行講解,比平時上課多說了一些話,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因受老師情緒的影響表現良好,滿以為這堂課我講的還行,感覺學生聽得也很認真,相信收效肯定會不錯,在離下課還有不到十分鐘時,要求學生完成同步作業中的練習題,在批閱學生作業時,結果把我驚得目瞪口呆,全班41個同學竟有18個同學出現了錯誤。看完作業,內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急躁、痛苦,甚至氣憤,恨不得對做錯題的同學揍一頓。待情緒穩定以后我進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來:“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看來問題就出現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從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下課后,我來到主控室,打開網絡查看我曾經收藏的一些優秀論文。閱讀時,文中有一段文字使我茅塞頓開,我明白了學習不是由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就教學方式而言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學生則是“容器式”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缺少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特別是合作學習的機會導致了我這堂課走向失敗。
知錯就改,深思熟慮后,我打算給11班上這節課時嚴格按新課標、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課:首先創設“誰才是最公正的法官”這一情境,將學生帶入教學內容,并激發起學生的濃厚興趣;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展開比賽,看誰數得又快又準確;三是我借用多媒體設計了移動圓盤的數學游戲,教師只說明游戲規則,其他的都是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實踐、猜想、驗證等許多步驟,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這堂課我要求學生預習是改變了原來學生預習后老師向他們提問的做法,變成他們預習后必須書面向老師提出至少一個“為什么”請老師回答,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甚至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人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夠提出問題,只有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提出了最有價值的問題,才有可能對自然與社會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這一改果然比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好使得多,原因是這樣做創出了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知識的探索與研究中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出擊,學生預習后交上來的問題,我都仔細進行了歸類整理,并嚴肅認真地作了回答,學生對我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感到很滿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離下課還有5分鐘,我又把同步作業中的練習題讓學生做,大部分學生很快就交上了作業,下課時,學生全部把作業交齊了。課后回到辦公室,我馬上批改作業,全班41個同學只有2個同學出現了錯誤,其它全部答對,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是一個具有7年教齡的教師,上課時總是擔心學生學不會,以為自己不去講就完不成教學任務,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課堂變成簡單機械的“填鴨式”,這樣做只能是好心做壞事,只能違背學生的學習規律,妨礙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
從前后兩節課由于授課方式不同而得到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使我清醒地認識到從被動接受學習到自主發現式學習,從個體獨立式學習到小組合作式學習,從傳承性學習到創新性學習的改變是多么重要!
讓我們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達到課程改革目標而共同努力!
【《數圖形中的學問》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圖形中的學問》教學反思03-21
《數圖形中的學問》教學反思02-17
《數圖形中的學問》教學反思03-29
《數圖形中的學問》教學反思范文06-14
《數圖形中的學問》課程教學反思11-01
《數圖形的學問》教學反思12-23
《數圖形中的學問》聽課反思01-25
《數圖形學問》教學反思07-07
《數圖形的學問》教學設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