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反思論文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開展數學課教學,教師須選擇合理的生活情景用以展現數學問題,在課前預習時安排生活實際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課上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借助生活經驗,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后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聯系生活;創設情境;突破難點
數學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學科是生活經驗積累與總結的產物,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都可用數學知識介入解決,可謂“互為因果,不可分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那么,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習興趣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延伸
在學習數學新知識前,提倡學生課前預習,但是這種預習,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走進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如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講授前,筆者就安排學生去公園和道路兩側實際調查所植樹木的情況,并讓大家設計記錄表格,以便更好地記錄自己調查的數據。通過實際調查,學生得出幾種不同的結果(封閉圖形的、一端栽樹的、兩端都栽樹的),然后課上再學習植樹問題的計算方法,學生理解“間隔長”和“間隔數”就容易多了。結合實際體驗,學生扎實地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獲得的知識有理有據,利于其整體知識的建構。課后延伸也要聯系實際情況,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五年級上冊“關于分段計費的問題”一課后,筆者安排學生在課下計算出租車費用、電費費用、水費費用等,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景,課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中常用或是常見的內容較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同時還能促進知識縱向與橫向的遷移。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須積極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如多媒體音像的加入、課桌椅的擺放方式、花卉或卡通小動物的使用等等,讓學生感到不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學習,而是體會一個豐富的生活或玩耍過程。同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在教材的深度與寬度上加以補充,或是創造重組,使之真正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如在進行五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時,筆者設置了“買*票”與“彩票中獎”的生活情境,立即引起學生的深思。有的說“能中獎”;有的說“可能中獎”;有的說“不能中獎”;有的說“一定能中獎”。在課堂上通過思考、交流和爭論,同學們逐漸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種情況的產生條件,以及各自的不確定性。如此設計教學,把枯燥的數學學習過程轉變為興趣盎然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充滿樂趣的一次買*票經歷,收獲到了數學知識及其形成的整個過程。
三、借助生活經驗,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生活的積累,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收獲了不少的可用經驗,這些正是新知與舊知的橋梁與紐帶。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把數學知識置于實際情景中去,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探索推理求解的步驟,總結同類問題解決的策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教授六年級下冊“利息”一課時,在筆者將例題出示后,沒有直接啟發學生數學思考,而是組織了一個討論交流會,交流大家隨同家長在銀行存取款的經驗。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知道了存款的過程及意義;明白了存款和利率的種類;大致了解本息的`計算方法。這些實踐經驗無疑成為了今天學習新知的有利鋪墊,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學習就變得輕松自在,樂趣無窮。教師課后再安排到銀行存壓歲錢的小任務,對學生來說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應用數學知識,課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不論對多么高難度的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其目的還是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小學數學課堂要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進生活,要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如教授“長方形面積”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己測量教室的面積,看有幾種方法。有的同學測量長與寬,通過計算得到答案;有的同學通過數地板磚的塊數計算答案;有的同學將教室分割成多個小格數一數。總之不管哪種方法,學生都是自己動手動腦,確實做到了學以致用。再比如講完“三角形面積”一課后,筆者給學生安排了各種課后活動,如測量出紅領巾的面積、三角板的面積、汽車后備箱里三角架的面積,以及自制一個面積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來布置教室等。再比如,六年級學習了統計的相關知識后,筆者又安排了這樣一個課后活動:學生自己設計統計調查表,記錄家中每日丟棄的塑料袋數量,統計本學習小組內一周的塑料袋丟棄情況,估算這些塑料袋展開后的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多少個教室的地面?思考這些塑料袋對我們環境的影響有多大?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在生活中鞏固了數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提高思維能力
按照課標的要求,數學課要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和比較,掌握新的數學知識”,而以上一系列的活動無疑都離不開動手實踐。例如,教學完“長方體”一課后,因教材內容比較淺顯,僅是一些概念和計算公式,單單借助這些,還不能應對生活中的情況。為了讓學生遇事考慮更加周全,也為表現出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與不同,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我給他準備了禮物,現在需要做一個禮物包裝盒,我擁有的材料是長2米、寬1米的彩色電光紙板1張,請問怎樣裁剪才能得到一個容積最大的長方體包裝盒呢(紙板厚度不計)?學生對此活動充滿興趣,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他們利用手里的紙片多次嘗試裁剪,終于找到了答案。筆者又接著說:“如果這個禮物包裝盒無需上蓋,該怎樣做呢?如果我需要先剪下10厘米寬1米長的一段做拉花裝飾一下,又該如何裁剪?”學生們陷入了沉思,同時明白了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是千變萬化的,思維不能拘泥固守,要能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通。大千世界,奧妙無窮。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善于動手實驗操作,許多看似復雜繁瑣的數學問題都會被我們利用巧妙的辦法解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學生創設研究探索的空間,使他們能夠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新知,讓來源于生活的數學回歸我們美好的生活。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反思論文11-24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析論文10-08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論文10-08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尋論文11-15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思考論文11-15
《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教學反思10-23
基于生活化教學的數學教學的論文09-26
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論文三篇09-23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論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