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通用9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1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情感強烈,語言樸實,但讀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景:雷利和媽媽如約捧著鮮花迎接爸爸,當他看見爸爸從飛機的扶梯上走下來時,雷利會怎么做?怎么說?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的說:“爸爸,我好想你。”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和傾訴聲中,我一轉話題:“可是,雷利等到的不是凱旋而歸的爸爸,是爸爸的靈柩——順勢引導學生讀文中的句子,然后,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此時,雷利又會怎么做?怎么說?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其中一個學生還沒說完,眼淚就“啪啪”直掉,說不下去了,我發現當時在坐的大部分學生眼圈紅紅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哽咽著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此時的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久久回蕩在校園上空。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景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戰爭,了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我課前搜索了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勢的資料以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給予學生刺激,同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再讓學生談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與戰爭中的兒童形成強烈對比,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慘烈,和平的美好。通過這樣的交流,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深深的震撼在場的每個人。一種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就很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是一封信,是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憶了兩年前父親因執行維護和平行動而犧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過自己的經歷,提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課文寫得感人至深,雖然有一些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懂,但是課文內容通過讀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這篇課文前,我先把難懂的字詞解決了,然后讓學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齡人的想法通過讀課文去了解:
(1)在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2)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家人有什么影響?
(3)他喊出了怎樣的呼聲?為什么他要喊出這樣的呼聲?
通讀這篇課文時,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情緒自然而然地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傷和痛。學生還告訴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讀越有感情,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真摯,況且喪失親人是我們人世間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自然能產生共鳴,特別是課文中講到很多的細節:爸爸臨上飛機前與我們的承諾,我們如約等到的卻是爸爸的靈柩,以及染滿鮮血的征衣、手表浸滿的凝固的血,這些我們一想起都是觸目驚心的,學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親的孩子——那是與他們幾乎同齡的人。所以,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帶講,以讀帶學,一邊講、一邊學中我們還不自覺地流下了我們同情、悲憤的眼淚。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3
實習到今天,幾位同學已經都講了一輪課了,感覺他們比以往的實習生要強很多,無論是備課講課,鉆研教材,還是對待實習的態度上,都體現了認真負責,勤奮敬業的精神。小劉是實習組長,備課上課尤其用功。第一次講精讀課文,備課的過程她幾乎把課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爛熟于心,整節課就沒有見她看教案。
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小學中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讀好書、寫好字。第一課時,小劉特別重視了這一點。各種方式引領學生是把課文讀熟讀好,生字詞寫好,課文大意讀好,課前我對她強調要十分注重寫字。在課堂上要把生字詞寫一遍,初步學會,課下再進行鞏固。但最后留給學生的寫字詞時間比較少,學生還沒有寫完就打下課鈴了。主要原因是在講解本課的生字詞用的時間比較多,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需要講解識字方法,記憶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則不必過多講解。
多音字沒有抓住重點,例如“呼吁”的“吁”是一個重點多音字,或許因為“吁”沒有出現在課后的生字詞中吧,重點學習了出現在課后生字詞的多音字。在課文中,沒有標注拼音的要不就是沒學過,要不就是不重要。實習生沒有教學經驗,對知識點把握不準是正常的。課后的點評我向小劉傳遞了這個常識。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4
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通過對兩課時的教學過程的回憶,自我總結一下,進行教學反思。
進行第一課時時,首先通過讓學生看戰區孩子們的悲慘生活,使其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尤其是給孩子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很快進入狀況帶著悲壯的心情來學習。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各抒己見、小組合作學習等幾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體會感受深刻的句子時,讓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的度沒有把握太好,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沒有進一步給與提示使其自我思考得出答案。最后指導學生怎樣有感情朗讀課文,效果還算不錯。
進行第二課時時,由于教學時間設計不合理,以至于后面的內容無法按時完成。因為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是有感情朗讀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伊始,便點名讓四五個同學起來讀,用了大約10分鐘的時間,忽略了本屆課的教學重點是課文的7-10自然段、劃分文章層次及總結中心思想。由于時間浪費在朗讀上一課的內容上,本節課只講到劃分層次,占用了下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本節應該完成的任務,實屬不該。
今后一定總結經驗,接受教訓。
最后感謝老師的寶貴意見!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5
(一)、圖文結合,恰當把握感情基調。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語文知識的融合。由于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環境中的孩子們對戰爭而言,是個有些遙遠的話題。因此,在設計這課時,我從聽覺到視覺,熏染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先是播放戰爭中令人揪心的槍聲,接著播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慘、傷痛的畫面,讓學生在腦海烙下戰爭是無情的,是殘酷的印象,同時,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感受到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可憐。
特別是當大家看到畫面:作者捧著鮮花來到機場,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和聽到凄涼、哀怨的音樂,有了這些催化劑,更讓學生感悟、體驗小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用心去讀,引起心靈的共鳴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 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為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為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三)、主動去品,悟出文中之意。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作為老師,應把課堂主動權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觀看有關戰爭的新聞,然后我又播放了相關的圖片,談談自已的感想。他們在前面理解的基礎上,回答的語言讓我震驚,有的說:“我真的很憎恨那些發動戰爭的人,為什么不想想別人的利益?”有的說:“雷利的爸爸真的死了嗎?我覺得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我們要為和平而努力!”還有的說:“戰爭威脅著所有人的生命,全人類要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學生一個個激情高漲,義憤填膺,我深深地被他們感動著。
(四)、音樂渲情,情景交融,升華文意。
教學中,我插入幾段一音樂,一段是雷利的爸爸的靈柩回來之時,一段是觀看戰爭的照片,一段是結束時。學生在音樂聲中,更能體會到悲哀與憤怒,并激發他們對和平的急切期盼。升華了主題。
(五)、遺憾與不足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1、時間沒有把握好。
由于過于注重閱讀與感悟,所以在第一部分及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一個人?用的時間太長,以至后面的有點敢,升華情感部分草草結束。
2、教學語言不簡潔,問題太瑣碎
本來在設計教案時,決定在教學時,圍繞是為什么要呼吁?怎樣呼吁?這兩個問題,可是在教學中,可能由于經驗不足,所以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細碎的問題,我想這可能也是時間到而沒有上完的原因之一。
3、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答,愛搶答學生的問題
教學中,我喜歡接學生的后句,阻止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伙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
語文即生活,生活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6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后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后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于確定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于是請謝老師和組里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于“第一課時該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云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通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7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5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跟我是一樣的。
一、師入情,生入境,情感共鳴
語文課是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為此在引導學生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時,我的心也隨著學生的發言而隱隱作痛。雷利是多么懷念他的父親啊!當鮮花捧來,藍盔接來,而爸爸卻永遠不能再回來時,那時怎樣的痛楚啊!我在朗讀第3自然段時,聲音不禁顫抖,在情緒的渲染下,學生的情感也和我達成了共鳴,陷入了對父親深切的緬懷當中。而在他們朗讀的過程中,都能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再化為動情的聲音,每一句話的朗讀都飽含深情。尤其是夏林同學朗讀的2、3自然段,讓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強烈的共鳴,使課堂因為她的朗讀而精彩異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時也有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在教學“雷利的呼吁”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對于戰爭的痛恨,對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其實,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只有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鳴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體現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時,學生能針對同一句話談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發言的大部分同學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根據“藍盔”加上了引號,體會到它的意思并不單純是指一頂藍盔,而是象征著和平。爸爸是想讓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對于文本有自己的認識,平時的語文課上的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初見成效。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終于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讓人滿意的效果。雖然這只是一節課,但是帶給我的意義決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我的收獲會更好地運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8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對文本的內涵還不能深刻解讀,因此我采取多種策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讀。再者,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內容有較大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悟情、動情,激勵學生大膽去想、去說、去品、去讀。
一、創設情境,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教學之前,播放視頻《孩子眼中的戰爭》,創設情境,引發談話。根據學生的談話,我覺得學生對戰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也為后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境:雷利是多么愛他的爸爸啊!當爸爸去國外執行任務時,他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爸爸帶著藍盔凱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鮮花,還要和爸爸深情地擁抱! 可是當“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出示相關文段,交給學生有感情朗讀)。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接讀之后,讓學生說說雷利這時會怎么做?會說些什么?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廣泛利用教學資源,將語文與生活結合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戰爭,了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戰爭的資料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予以學生刺激。在教學中,我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于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系生活的實際,聯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并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家人團圓的畫面,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這時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樂,整個教室沉浸在戰爭的悲哀氣氛中,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其中一個學生還沒說完,眼淚就“啪啪”直掉,說不下去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發現當時在坐的大部分學生眼圈紅紅的,這可是我預先沒料到的結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將近一分鐘之后,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久久回蕩在校園上空。我覺得這一環節的成功要歸功于我課前精心準備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樂曲和幾幅悲慘的畫面,是它們把大家帶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時多媒體的運用真是恰到好處。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語文實踐,還須多樣
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文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哪里來?它來源于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課在寫祝福語這一環節我覺得形式還不夠多樣化。我只是讓學生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制作愛心卡,寫上祝福語,課后反思,我覺得針對本課的內容,應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如讓學生制作公益廣告;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說明;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再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通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應讓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得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蘊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學生更充分的發展。
回顧上完的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么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現:一節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五、情感體驗,存在差異。
在教學本課時,一開始,有的學生一提起戰爭,就興奮不已,認為戰爭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當槍使,怎么也體驗不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痛。直到課的最后,通過看一些畫面,才讓他們有點認識。思起原因,平時學生看的都是動畫,很少看戰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課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的思想提前進入所學的文本之中。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優秀教學反思(通用9篇)】相關文章: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說課稿11-04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聽課報告10-11
對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學后記07-05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12-23
四年級下冊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案12-20
自然的呼聲優秀作文10-25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12-23
《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09-29
《雪孩子》教學反思1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