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森林聚會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個信息窗的內容,本節課學習第4849頁的內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分東西的快樂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有的分成4個和6個,因為大熊貓吃的多,小熊貓吃的少,有的分成3個和7個,因為大熊貓照顧小熊貓,讓小熊貓多吃點,還有的分給小熊貓10個竹筍,大熊貓沒有,因為大熊貓要減肥在這種爭先恐后的發言中,學生們感到很快樂,很好玩,最后通過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現了什么?
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一環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學很有意思,樂于產生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學具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說小動物們在你們的幫助下吃得很開心,玩的很愉快,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知識,你說對嗎?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課通過情境串的教學,小動物擬人化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故事,動手操作的樂趣,給學生們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來數學課也很快樂,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樂園。
【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4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2-08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7-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2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5-0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21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1-08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范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