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本課是兩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以探出墻外的紅杏來渲染滿園的春色,構思巧妙,耐人尋味。教學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參和備課手冊,也研讀了這首詩。發現詩中“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應”有著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大概”,另一說法是“應該”。那么聯系全詩,選擇哪種比較貼切呢,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就展開了討論,大家認為“大概”比較合理,這樣解釋整首詩也順暢,教學中,學生雖然也都把“應”解釋為“大概”。
但我想,我們課前的`討論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學準備,不至于發生后才來想這個問題。另一首詩《絕句》中,同樣也有一處不明之處,就是關于“杏花雨“,備課手冊上也有兩種解釋,一為杏花開時下的雨,一為杏花的花瓣飄落下來,似雨點。我認真看了書本,發現書上的插圖中是這么一副場景:此時正下著毛毛細雨,一個和尚正在過橋,橋東是一片杏花林。根據圖意,到底是哪種確切呢?我引導學生們也展開了討論,因為課上就出現了兩種情況,最后,大家發現,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定格詩人過橋的這么一個場景,如果詩人走進杏花林,那透過楊柳吹來的風就吹到詩人的背后了,而不是吹到臉上的。所以,還是把”杏花雨”解釋為杏花開時下的細雨比較合適。在教學或學習中,我們發現了問題,于是我們把問題拿出來,大家一同討論,不管是教師與教師的討論還是教師與學生的討論,還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在討論中大家都學會了細致觀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研究課本。
【小學語文五年級《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2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28
精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10
小學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9-17
《古詩兩首》語文的教學反思12-17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論文03-29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探究11-16
《古詩》教學反思07-14
古詩教學反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