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字的敬畏》優秀教學反思
今天,領導來聽我的語文課。當時,我就慌了陣腳,因為今天正好該講《字的敬畏》這一課,這篇課文對四年學生來說,是相當具有難度的,課文篇幅太長不說,更讓人頭疼的是課文中有多處理解上的難點,首先,課文中有許多生僻深奧的詞語,而且許多詞屬于“只可會意,不可言傳”之類的,使學生在剛剛接觸課文時就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再加上課文中引用了《聽張立本女吟》這首詩,學生一讀起來就覺得云山霧里,不知所云,首先在興趣上就被消磨了一大半。對于《聊齋志異》,學生也只是看過電視、電影,根本沒讀過著作,在這樣的基礎上,要讓他們感受到其震撼力,就無從談起了。
基于以上幾個難點,幾番思量后,我決定把朗讀作文這些難點的突破口,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逐步突破難點,同時豐富學生的個性化體會和感受。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課文是從那幾方面寫了我對漢字的敬畏的?并找出有關段落。接下來,我讓學生讀2~4自然段,并思考:我“我”對漢字是先產生了敬重還是先產生了畏懼呢?你是讀了哪句話體會到的?(結合第2自然段理解)。聽著老人們的告誡,望著化為青煙的字跡,“我”心中會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讀。)結合“神圣”一詞,體會作者對漢字的敬重。當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讀后感受后,我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部分,先是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之后指名學生讀,讀后同學之間互相評價,在學生互評期間,我重點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好在哪,哪還需要改善?這樣,在指導學生學會評價的同時,還間接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如在一名學生讀完第三自然段:“地上是臟的,天空是干凈的,一個個方塊字哪怕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這是一些多么神圣的小精靈啊!”后,學生在評價時,抓住了重點詞語“地上、臟的、天空、干凈的”等進行評價,把這幾個詞讀重了。于是,我適時引導進行對比,一個是地上,一個是天空,一個是臟的,一個是干凈的,通過這樣的對比,體現了漢字在人們心目中的是多么的神圣。對比后,自此讓學生朗讀,敬畏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來。
在這節課,不足之處要比成功之處多出許多,總的來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首先從文章的整體入手這一點體現不夠,使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先得散亂。其次是教師對文章的主旨把握不住,導致在學生交流鄉俗影響著一部分是,學生交流內容有些偏離文章住址,而教師卻沒有進行及時地引導、點撥,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真正滲入教材,鉆研教材,在自己的'頭腦里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樣在教學中才不會無頭無序。同時,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的自主,個性化的體驗,但并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不顧,當學生的認識偏離時,教師要及時地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體會有正確的方向。在此,對于這篇課文,由于難點太多,都放在一節課內進行肯定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應采用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課前預習,對相關教學資源、教學信息進行及時的補充,滲透,如在教學前幾天,就推薦學生閱讀《聊齋志異》并交流感受等,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理解上的難度,同時還可以營造出一種感受漢字的氛圍,這樣將難點一一擊破,就不愁學生理解不困難了。
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是在教學機智,以及教學方法和對教材多樣化的處理上,我還相距甚遠,還應不斷探索,在實踐中摸索一天真正屬于自己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