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1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結果的這一道理。文章淺顯易懂,學生通過讀書就能自己明白這一道理。越是這樣淺顯易懂的課文,學生越感覺沒有興趣,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笔潜菊n教學的重點。
低年段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所以我想,低年級的課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下功夫。對于文中小松鼠與鼴鼠的對話我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同桌兩個一個扮演“小松鼠”、一個扮演“鼴鼠”,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感受一下小松鼠的心情。先是好奇——“這是什么花呀?”找到答案之后心里很高興,這種心情的變化要通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對于小松鼠沒找到花生時的失落心情,則通過課文中“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花生生長的漫長過程中,小松鼠的心情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怎樣才能將這種變化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邊讀書邊體會,邊體會邊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沒關系,回到課文中多讀幾遍就明白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比較有成就感,所遇到的問題都是自己通過讀書解決的,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原來我這么厲害!
這種朗讀指導雖然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但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通過時間的積累學生慢慢會掌握這種方法,慢慢會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雖然要實現這一步會很艱難,但我會一直嘗試這樣引導學生的。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2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學童話,采用科學語言的形式,寓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富有情趣,符合兒童特點。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也就特別注意:怎樣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怎樣把課文上的更有趣。
一、猜謎導入,質疑課題
上課伊始,我以一首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導入課題,揭著又請學生自我質疑,學生針對課題提出了“花生果在哪里”、“小松鼠為什么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沒有,在哪找到的?”等問題。課伊始,疑已生,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情感被點燃,所以我順生疑、順生趣,進入學文階段。
二、結合課文插圖,理解重點詞語
本文配有幾幅插圖,圖文并茂。我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透過觀察了解文章內容。教案中,我讓學生觀察“花生開花”圖,想象花生開花的`情境,從而理解“格外”、“鮮艷”一詞,引出松鼠與鼴鼠的對話,體會松鼠高興的心情。觀察“小松鼠疑問”圖,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語”,并加以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兒去了?
三、多種形式朗讀,深入感知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比如比賽讀、分角色讀、師生對讀以及表演讀,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練讀上,讓學生從讀中感悟。
四、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后,我還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組織學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蘿卜……)這實際上是讓語文學習向生活延伸,對于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語文觀。
盡管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看似教學效果不錯,但是細細反思,我不得不承認這節課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生字教學比較薄弱。一年級重在識字,而我在教學本課時卻只花小量的時間指導學生認識本文生字,并且忽視了有些易讀錯認錯的字讓學生說說識記方法,在生字檢查時,把寫有生字的花生一下子就獎給了學生,認讀生字的面也過小。
二是對重點詞語“自言自語”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學生雖然通過觀察課本中的插圖明白了“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卻沒能幫助學生進入生活情境,體會到“自言自語”即為低聲的自己嘀咕。所以學生在表演造句時就表現出對這一詞語的理解不到位。如果這時我能借助課本中的圖畫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中小松鼠的表情動作加以理解,再來聯系生活實際,情境表演,效果會好一些。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3
平一波又起,我想語文學習就得這樣不斷地延伸,不斷的拓展。
但是,適得其反,一節課雖然比較順暢地進行下來了,但我心底明顯地感到不踏實,像壓著一塊石頭,有點沉。覺得自己有幾個環節沒有處理好,特別是引導孩子們用“自言自語”說話的時候,我的語言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全部進程就像輕飄飄的云,浮在半空,沒有落到實處。我知道此時的我:其一,沒有和學生真正融在一起。師生真正融在一起,決非易事。要想和孩子們“混”在一起,我想我們老師自己先要有1顆童心。如果課前我能再深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我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我的'教學語言、鼓勵手段、和教態是不是兒童化?我的教學是否是孩子的真正需要?那么上課時,孩子們或許就不會學得那末委曲。與其讓學生用“喃喃自語”說話體會小松鼠找花生的艱辛,還不如直接指點孩子朗誦文中句子來體會更好。其2,我沒有學會放棄,一心要讓孩子們配合我完成教學預設,而沒有去“迎合”學生。老師在課堂中扮演的是個矛盾的角色,既要占主導地位,又要放棄主導地位“。逢迎”孩子是一門主導與放棄主導的平衡藝術,是營建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的基石。如果我能“迎合”好孩子們,孩子們肯定會全身心腸投入學習活動中,課堂也會從“老師主導”過度到“學生主導”。
通過這次語文教學實踐,冒險小游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還很。m然只是一年級學生),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很好“騙”,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坐在這里只需要認識幾個字,會寫幾個字就好了。在我看來,那一個個精靈的小腦瓜里藏著許多的“愿望”。他們需要興趣,他們需要方法,他們需要鼓勵……他們更需要一種畢生享用的東西,那就是對語文的熱愛,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多彩的生活中學習多彩的語文,讓孩子們從小就悟出時時處處皆語文,從小就熱愛語文。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4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識字基礎與閱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夯實識字能力、在閱讀中理解文意。我采用了自由讀、分角色讀、男女競賽讀、同桌互讀的形式,孩子們對分學生朗讀很感興趣,都爭著搶著來,我給予了極大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來練讀和展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發現部分學生很有朗讀的天分,讀得很出色。今后在教學中多采用這種方法。
但是在此過程中也發現,一年級的學生雖然經過了半個多學期的學習,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是還要老師進行較多的指導才能讓自學成果充分體現。例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并沒有采用其他渠道去獲取答案的能力或想法。我在預習作業中以提出明確的問題“花生被誰摘走了呢?”,但是孩子們并沒有通過圖書、網絡、問家長等方式去尋找答案。這一點是需要老師在過程中多做引導和提醒的地方。
這篇課文配了幾幅生動的圖畫,我在教學過程中就注重讓孩子們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以此引導孩子們理解“格外”、“鮮艷”、“自言自語”等較難的詞語。同時激發孩子們的想象“花生到底去哪了呢”
本課的教學中,總體來說學生學習興致很高。但是教后反思,我發現,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將圈生字的工作讓學生在家里完成,檢查完成情況時并沒有個個到位,可能會讓部分學生產生僥幸心理。在這一方面,我今后會落實檢查常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覺性。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5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學童話,語言活潑,富有情趣。但我認為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不算淺顯,但生動,吸引人,尤其是小松鼠的形象稚氣、可愛。如何讓一年級的小朋友既能掌握本課的字詞,同時能語言能力方面也有進一步的提高呢,這是我在本課中所要解決的。
在今天的這堂課中,我力求實在,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真的有所學,學有所樂。因而,整堂課,也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自己成為課堂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做一個平等中的首席。問題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順引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讓其讀出句子的美,體會用詞,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如在教學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自由說,然后讀句再說,提高的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對語言的感覺力,提升了學生的認識。然后出示的花生花這一卡片讓學生說,既豐富學生的口頭詞匯,又為鮮艷的理解做了鋪墊。學生在讀讀說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句中的一朵朵、格外、金黃色等詞,學生在讀句時也就體會得更深了。在整堂課中,學生的朗讀也很出色,出現的亮點也很多。比如有個男孩兒,在男女生分角色讀對話時,他就喊了,說他要讀小鼴鼠的話,自信十足,他說鼴鼠是男的,讓我們忍俊不禁。這種童言稚語給課堂增添了亮色。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才敢如此暢所欲言。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對學生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及時發現語誤,糾正語病,為學生學習語言創設一個開放規范的氛圍。
但一堂課中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我自己明顯感覺到的有兩處:
一是生字教學比較薄弱。比如在讀題時,只點了生、找兩個生字,而忽略了學生最易念錯的松字;在生字檢查時,把寫有生字的花生一下子就獎給了學生,認讀生字的面非常小。雖說這些花生卡片的用途還有另外兩個,一是要有卡片的學生要給別的學生讀,檢查識字情況,二是為下堂課讓學生貼貼,知道花生長在哪兒。但在本課中,明顯地忽略了中下學生的識字情況。
二是關于評價方面的不足。在讀句子時,采用了競賽讀,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讀得非常棒,一次比一次有了提高,但我在肯定她讀得好時,卻忽略了她的進步,輕易地放棄了這一資源,只作了簡單籠統地評價。此時,如果再肯定這個女孩子自身的進步,再讓全班的學生學一學,讀一讀,就更有深度和厚度了。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6
《小松鼠找花生》通過一篇小故事,還有文中兩幅美麗的插圖,告訴我們花生是在地下結果的事實,課文語言生動、富有童趣,是學生們喜歡的一節課。
首先,出示第一幅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讀第1自然段,結合圖文回答兩個問題:花生種在哪兒?花生開的花是什么樣子的?花生開的金黃色的小花很漂亮,課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格外鮮艷”除了文中花生的花很鮮艷,還有什么東西是鮮艷的,引導學生說:鮮艷的紅領巾、鮮艷的花朵、鮮艷的衣服、鮮艷的貝殼等,加上“格外”更加突出了小花的亮麗。那小松鼠看到這樣美麗的小花后不認識,它是怎樣問鼴鼠的呢?鼴鼠又是怎樣回答的呢?小組分角色讀第2自然段并表演,引導學生自己讀好文中的問句和感嘆句。
小松鼠聽了鼴鼠的話后,是怎樣做的.呢?生讀第3自然段,讀好并理解“每天”、“都”的含義!八刻於嫉降乩锶ィ纯唇Y花生了沒有”,結果怎么樣呢?自由讀第4自然段,比賽讀這一自然段,看誰能把小松鼠等很長很長的時間,渴望能看到花生可又連一個花生也沒有看到,內心焦急、急切的心情讀出來。讀到這里,不少學生紛紛說出答案,花生是長在地下的。老師只好又回到課文,可是文中的小松鼠不知道啊,它等了很久都沒有看到一個花生,感到很失落也很困惑,所以“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語的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
最后,向學生展示花生成長過程,強化認識,整節課都是引導學生把自己變成文中那只小松鼠,通過讀課文,感受故事中的小松鼠的心情變化過程。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7
《小松鼠找花生》采用科學童話的形式,寓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的特點。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這件事間接告訴學生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常識。
上完這篇課文,我感覺以下幾個方面還是值得反思:
一、識字教學,適時放手
識字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而對于我們班的個別孩子來說,識字是他們最頭痛的事情。因此在教學本課生字時,我逐步放手給孩子們,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記憶。如“找”,孩子們都知道“找東西”需要用到“手”,它有一個提手旁;“種”則通過加一加的方法“禾加中”,也有小朋友說:我們種的是“禾苗”的,小朋友一聽就成記住它是“禾字旁。學到“生”時,小朋友講到了“生日”,也有人說道了:牛加一橫等于生。而“言、語”我們平常能接觸到的,孩子一眼就記住了。講“許”字時,小朋友能較快說出“言字旁”,旁邊的“午”字也時常能在黑板上看到,講到詞語“許多”時,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意思,有孩子輕聲嘀咕“很多”,我就讓他大聲告訴大家,這對課文的理解還是很有幫助的'。
二、朗讀教學,循序漸進
除了識字,朗讀也是教學中的重頭戲。僅以第一段的教學為例:
教學片斷:學習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你從第一段中讀到了什么?
生讀了第一句,追問:你想告訴大家花生是在——
生:大樹旁邊的地里
師:那就用朗讀告訴大家吧。生讀第一句。
師:那里的花生有多少啊?引出“許多”!霸S多”表示什么呀?生答:很多。
用朗讀表現“多”。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答:黃色。
師:是黃色嗎?再仔細找找。
生糾正:金黃色。
師:是呀,這就是花生花的顏色,它不是淡黃色,不是鵝黃色,不是橙黃色,而是金黃色的。多美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
師:聽著你們的朗讀,感覺真美。就像是課文中說的——格外鮮艷。但是,老師還有個疑問:只是“金黃色”,就能用上“鮮艷”,而且是“格外鮮艷”嗎?
生思考,一生回答:因為是金黃色的,而且是在太陽底下,所以“格外鮮艷”。
師:你說得真棒。通過朗讀來表現它的“格外鮮艷”吧。(指名讀、齊讀)
師:如果是一朵金黃色的小花,在太陽下,你會覺得鮮艷嗎?
生齊讀:不會。
師:那為什么是“格外鮮艷”呢?
生:因為有很多花。
師:那里說明有很多花?
生:一朵朵。
師:真好。那請您來讀一讀吧,一起讓我們看到美麗的小花。
朗讀從字入手,隨后由詞再過渡到句子,循序漸進。學生也能一次比一次讀得好。不要求每個孩子每一篇課文都能讀得很好,但求每個孩子都能拿出一句讀得很棒的句子。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8
一、教學中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創設愉悅、輕松的課堂教學情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開展創設了鮮活的.空間,教師嘗試變換角色參與其中,整個情境立體化,趣味縱橫。
二、教學中學生按圖想象說話。以“綠油油”、“黃燦燦”為重點說話。讓學生充分進入情境,抓住重點,展開想象說話,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朗讀上,根據學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過學生不同角色轉變,聯系實際想象說話,師生互動,以讀代講,很有實效。通過從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結果了沒有”這個結論,充分感知“每天”所強調的意思,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理解規律。
三、教學中讓學生生用“自言自語”來描述,也可以用其說話。通過實際情景再現,讓學生簡單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說話來反饋自己的理解。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表演故事的語言實踐中,教師作為伙伴參與其中,適當點撥、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語言實踐,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與光彩。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相聯系,拓展延伸環節中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寫字教學中給予學生提示與要求后,讓學生小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參與到其中適當點撥、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生字,學生激情更加飽滿,更為主動,師生互動學習更為融洽,氣氛熱烈,收到實效。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9
1、《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梢姷湍昙夐喿x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然而文字畢竟比較抽象,對出學的兒童來說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本課的教學就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帶進一個童話世界,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2、對于剛剛入學的孩子,如何上好起步階段的閱讀呢?我想就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繁瑣的分析,空洞的說教,代之以引導學生多讀多感悟,引導學生入其境,感其情。本課的教學就以讀為主以讀代講,在讀中領悟,并采用了多種讀書方法,如:自由讀,分角色讀,同位合作讀,小組合作讀,表演讀等。學生們都興趣十足,躍躍欲試,爭著搶著讀,激發了興趣又活躍了課堂,同時又領悟了課文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今后還要在教學中多探索更好的讀書方法。讓學生樂學!
3、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以這一課課前預習和課后擴展練習為例,讓學生查閱資料自己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通過檢查我很驚訝,有的學生給拿來了簡報,有的學生從網上下載了資料,有的則拿來了十萬個為什么,從花生的'播種到花生的使用價值應有盡有,說明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還要進行有的放失的指導。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10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在爭論中往往比單獨地考慮更能發揮發明性。
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時,同學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小松鼠為什么要找花生果?
2、小松鼠在哪里找花生果?
3、小松鼠怎樣找花生果?
4、小松鼠有沒有找到花生果?
前幾個問題同學通過朗讀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獨最后一題同學意見不統一,有的說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還有的說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在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的情況,我不是簡單地給予評判,而是采用爭辯賽的形式,既滿足了同學的心理需求,又進一步激發同學的認識抵觸,引導同學朝著有序有利的方向發展,調動了同學的有效參與。
爭辯中,同學有的忙于看書、找句子、讀課文,在讀中揣測、探究,尋找答案,提煉出自身所需的論點;有的睜大眼睛盯著對方的發言,隨時準備反駁,一組同學說我讀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沒找到一個花生果”。來斷定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可另一組同學說,小松鼠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經告訴小松鼠花生果長在泥土里了,等到秋天,花生果幼稚了,挖出來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同學在爭辯中,不時向對方質疑,在相互質疑中,同學調動一切學習因素,啟用自身的一些學習潛能,使自身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爭辯中,同學敢于發表自身的見解,敢于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這就有助于培養同學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同學敏感的捕獲力,增強同學的自信心。最后大家達成了共識: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11
《小松鼠找花生》這一課因為今年參加省里的優質課比賽,所以在學校區里省里講了好幾次,每次都是一些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土質,養育了不同的孩子。但同是孩子是有著孩子的共性。講完課后我在想,小松鼠一直在等花生,找花生,那我年年站在語文課堂上,我和孩子們又在尋找什么?我們的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來上?
一、漢字真有趣
語文是什么?在我感覺,它最本質的是一種對于文字,對于語言的一種敏感與刺激。在這個過程中,他獲得了關于語言方面的信息,進而在語言方面有所長進。而一年級的孩子,他所最先接觸的,則是漢字。只要用心,漢字的學習是很有趣味很有學問的一門知識。以前學字有時給孩子猜字謎,有時表演動作,有時聯系生活,這次設計認識“生”字時,我采用了變魔術的方式,先寫一個“!弊肿尯⒆诱J,然后再給“!奔右粋橫,問學生“猜一猜,小牛踩在獨木橋上,是什么字?”孩子們高興地猜出“生”字。這樣的認字過程,孩子記得形象,教師教得也很有趣味。師生學習的快樂彼此間油然而生。
認識“找”字時更有趣,第一次試講時,當板書“找”時,已經有幾個快嘴的孩子叫起來:“我”,立刻有幾個孩子反駁:“不對,那是找!闭n堂中的意外,讓我一愣。但我靈機一動,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辨析兩個字的不同,既區分了兩個字,又加深了對“找”字的認識,比原來的設計要好得多。
認識其他生字時,我是聯系生活來認識。比如“艷”字,讓孩子拆字,給“艷”說詞語,并出示一盆鮮艷的黃色鐵梗海棠花,讓孩子說句子,之后把這盆花放在多媒體的燈光下,讓孩子觀察,看看這盆花變得怎樣?孩子在看看想想中自然懂得了“格外鮮艷”這個詞組。這樣認識生字,孩子在頭腦中形成的關于這個字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二、學習層層推進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識字,它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字,推動了人的思維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孩子,他所呈現的思維過程,是炯然不同的'。以前講課,經常為了趕課時,趕進度,每次回答問題朗讀課文時,都讓能力好的孩子回答。這樣照顧到了好學生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閱讀能力,語感的形成過程,尤其是后進生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就都不存在了。于永正老師說:“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學生學嗎?什么是啟發?不就是想給猜謎語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兒猜’那樣,為學生提供一點線索,揭露一點端倪,鼓勵學生去發現嗎?”所以,語文學習就是面向全體,層層推進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盡力讓不同的孩子來回答問題,在他們的回答中,發現共性的問題,并給與指導。這樣的指導,才是因材施教的。
如指導小鼴鼠和小松鼠朗讀的這一段:
一個學生讀得不是太好時,教師問:你吃過花生嗎?
學生:吃過。
教師:花生好吃嗎?
學生:好吃。
教師:什么味道?
學生:香噴噴的。
教師:是啊,香噴噴的花生,多饞人哪?赡銊偛抛x得我沒聽出花生好吃,我還以為你不愛吃花生呢。來,你現在就是那只愛吃花生的小鼴鼠,再讀讀。我們來聽聽他喜不喜歡吃花生。
學生朗讀。
教師:這次老師聽出來了,你這只小鼴鼠可喜歡吃花生了。
這節課中認字時在學生已有這個字認識的基礎上不同的孩子說出自己新的記憶方法,小松鼠的心情朗讀指導等,都是尊重孩子已有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層層指導推進。
三、讓孩子更像個孩子
語文課,僅僅是關于語文方面的嗎?不是的,我所理解的語文,更是一種大語文。它是關于一個人全面發展中的語文。語文是部分,人的發展是整體。語文僅僅存在于這個人發展的過程當中。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和諧的人的發展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只是創造一定的氛圍讓孩子的能力得到發展跨越。
和孩子們一起上課的感覺很好,自然踏實。聽課時那么多老師在后面,我沒看見他們。我只看到了這些剛認識的孩子們。在孩子們中間,我揮動著雙手,與孩子同情共感。我要感謝這些孩子,他們那么真情的投入。
記起了在區里上課時的兩個細節:第一個是孩子們表演小松鼠時那么投入,頭歪著,小手指指點點,眼睛都會說話,這是一種自然而發的情感;第二個細節是這節課最后有一點小插曲,由于課件的胡蘿卜比較小,孩子們看得不清楚,一個孩子叫起來:“豬腸”。立刻有孩子覺得好玩,跟著叫起來。課堂出現了一些騷亂。當時我有一點急躁,后來想一想,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的課件有問題。孩子這樣,是孩子自然的反應。這兩個細節,都是孩子的本性。孩子所反映出的,正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以及教學材料間的互動。因此,孩子的反映,沒有好與壞的差別,在教師,只有發現問題,只有有效的引導。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引導,揚起正升的氣,消除不良的芽,擴散,擴散,擴出一個寬廣的空間。孩子可以在此空間里自由健康地游翔。
和孩子心貼近,讓孩子更像個孩子。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其實想來語文課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感受與發現,幫孩子找到自己,實現自己。這樣,語文才能去除那些沒用的東西,回到堅實的地面上來,回到提升一個人素質的本質問題上來。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是建立在大語文觀下的學習。
當寫完這篇反思的時候,省里的獎證發到手了,我也找到了我真正想要找到的東西。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 12
一、復習揭題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大尾巴的小松鼠(出示松鼠圖),今天它要請我們一(5)班的小朋友去樹林里,和它一起去做一件快樂有趣的事。你們想去嗎?猜猜看小松鼠會帶你們干什么呢?
2、對了,小松鼠要帶我們去——(出示課題)。誰來讀好它?(指名讀)
3、不過小松鼠說它最喜歡愛動腦筋、愛發言的小朋友。所以在去之前它得先考考你們,你們有有信心闖這一關嗎?
4、準備好了,課件出示詞語
自由讀 指讀 開火車讀、齊讀。多音字 種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
1、第一關我們順利通過,下面我們就和小松鼠一起走進樹林(課件出示)
2、出示文中花生果開花的插圖,小松鼠看到了什么?
出示“大樹旁邊的地里種了許多花生!饼R讀
3、見過花生的花嗎?看文中是怎么描寫的:出示:
師引讀: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老師評:花生的花好美呀!
4、師:花生已經開花了,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男女生賽讀: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師評:一朵朵,開得真多呀!結出的花生也一定很多!
5、減詞對比原文加評價讀(3):
師: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女生讀: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師評:金黃色的小花,顏色真美呀!
6、減詞對比原文加評價讀(4):
師: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的小花,在陽光下開放著。
生齊讀: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7、看圖換詞讀:
師說:老師給格外換了一個詞,而意思不變,你聽:
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十分)鮮艷。
師說:你會這樣也換個詞讀句子嗎?
指名讀: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 )鮮艷。
8、說話訓練:
師說:格外一詞用得真好!我還會說:
春天,草地綠油油的,格外漂亮。
生說:春天,草地上的花兒開的 漂亮。
今天,同學們聽講 認真。
三、學習第二段
1、金黃色的小花,真好看?墒,我們的小松鼠卻不明白這是什么,它是怎么問鼴鼠的`呢?(出示第二小節)男女生分角色讀讀這段話,看看哪只松鼠更可愛。
2、你感覺小松鼠這時心情怎樣?(高興)小松鼠是心里偷偷地高興,那么這種偷偷高興該怎么讀呢? 指名讀,齊讀。
3、松鼠有了美好的打算,它多么想嘗嘗花生的味道。】,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第三小節)一起讀。
4、師描述讀:
師:小松鼠自從花生開花以來,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天天等天天盼,可是, 生: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
這時,他心里會感到怎么樣?(奇怪、不理解、失望)
指名再讀
生1讀: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
師評:等啊,等啊,等得好心焦呀。
生2讀: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
師評:等啊,等啊,到底還要等多久呢!
一起讀: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
師評:等啊,等啊??
四、學習最后一段
小松鼠天天到地里去看,也沒有看到花生,小松鼠感到奇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小松鼠在跟誰說話呢?自己跟自己說話,就叫“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話聲音該怎么樣?(小聲)
試著讀出小松鼠奇怪的樣子。
五、以文帶文:
1、帶文: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讀讀《小松鼠找花生果》,聽聽蚯蚓怎么說的?
2、學生自讀課文
3、揭示謎底:蚯蚓從泥土里鉆出來,笑著對小松鼠說:誰也沒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六、拓展總結
1、你還知道哪些東西長在泥土里?推薦讀《一粒種子》這本書。
2、課件演示花生生長過程。
總結:
小朋友,大自然是美麗的,是奇妙的,只要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并揭開大自然許多神奇的秘密,讓我們為我們今天的學習喝彩,用更熱烈的掌聲為我們的未來喝彩吧!
【《小松鼠找花生》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松鼠找花生反思02-29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11-08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2-10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2-10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6-02
小松鼠找花生的教學反思06-19
《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7-08
(優秀)小松鼠找花生反思03-01
關于《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06-02
《小松鼠找花生》說課稿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