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蘇雅的畫兒》教學反思范文
通過思考、試教、師傅的評課,我發現本節課的亮點可以放在教學設計的線索上。嘗試以蘇雅的畫兒經歷的兩次變化為線索,但是關鍵在于以什么樣的方式明晰這一線索呢?經過反復思索,決定利用幻燈片的形式出示三副打亂順序的畫兒,導入問題:讀了課文,請你給這三幅畫排排序。學生自然而然地就以圖為線索將全文串了起來,同時在課文的講解中,按順序的方法通過板書將三幅圖的變化呈現在學生面前,清晰且簡練。可以說,在試教的過程中,效果不錯,正式講時,也成為了本次課的亮點。
有了亮點,僅僅是展示了教師,而真正的課堂是要看學生的表現。本節課,學生的表現良好,回答問題聲音洪亮、答案比較準確,尤其有感情朗讀方面讓人喜悅。
可是由于試教時目的過于簡單,更多是想讓環節更加流暢,沒有考慮學生自身的因素,公開課時腦子里也都是我那已經滾瓜爛熟的教學環節,沒有裝著學生。導致在本應是亮點之二的“小采訪”中,過于急躁,生怕學生回答不上來,耽誤時間,于是自己全都替學生說了出來,也至于后來下課鈴還沒有響,本課的內容已經結束了。上完課,反思的時候,心中充滿了遺憾,回答問題的孩子朗讀地特別到位,怎么會說不出來呢?太過急躁、心中不裝著學生,那么這堂課必然會失敗。
這篇課文講的道理是: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就有可能變成好事。因此讓學生懂得這個道理是本節課的情感目標。可是怎樣將抽象的道理與生活實際聯想到一起呢?于是我查閱了很多資料,而且選用了一個類似課文、較貼近學生生活的.小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這個道理,并且也來說一說好事變壞事的例子。可是在公開課上,我的引導并沒有啟發學生,他們也沒有說出恰當的例子。實際上,在試教過程中,我就應該發現這一情況,試教5次,五個班對于后來這個問題的表現都不一樣,我卻沒有引起重視,過分相信本班學生的能力。直到下課,我也還是解不開這個謎: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呢?后來程校長給了我提點,我才發現實際上我被自己饒了進去。憑孩子現在的知識水平、閱歷等僅僅能理解,但是要求他舉出這樣的例子卻是難題了。
大家說試教的次數不能太多,我不覺得是這樣,不過,每次試教要報有不同的目的,得反思、修改才可以。這次課還遺憾在,沒有預設如果提前講完該怎么做。
遺憾是每次課必有的感受,不要讓遺憾重復就是進步。
【二年級語文上《蘇雅的畫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蘇雅的畫兒》教學反思07-23
《蘇雅的畫兒》教學設計12-16
蘇雅的畫兒教案04-05
《蘇雅的畫兒》教案12-16
小學語文二年級《蘇雅的畫兒》的教學反思08-04
《蘇雅的畫兒》教學設計范文07-04
語文S版《蘇雅的畫兒》優秀教學設計07-24
語文S版第三冊《蘇雅的畫兒》課堂教學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