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思》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思》教學反思 篇1
“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凄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后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為: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凄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盡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后,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后,詩人到底會寫些什么?在這里,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干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
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后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制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教完全詩,應課后要求,要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
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后,我自以為學生這下應該會寫了。可是,學生寫完后,一看上交的作業,竟然會像課堂上學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呀。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等于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課間,我把這事與同一個年級段的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應該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學困生抄抄詩意也行。
【反思】
作業中的“練筆”,在我們教學時,應該因材而寫。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我想,面對這樣比較難操作的內容,可事先與同年級段的老師交流,這樣集思廣益,也能相互之間有成長。不過,絕對不能走過場;批改時也應該把握尺度,這也是個關鍵。
教學反思
學習《秋思》這首古詩時,在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作者客居洛陽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由一個“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你能把詩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嗎?學生的儲備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詩人看到樹上的葉子飄落下來,像一枚枚郵票,像一把把小傘,又像的飄舞的蝴蝶;有的說,詩人看見到菊花開了,姹紫嫣紅,美麗極了;也有的說,詩人看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帶來了豐碩的果實,也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我們曾經到德勝的實踐基地去了一個星期,你們想家了嗎?你在想家的時候最想對家里的親人說些什么呢?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想一想,詩人會寫些什么呢?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媽媽,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爸爸不要太節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別累壞了身體??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為什么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么?
學生興趣很濃,說得很多,氣氛很熱烈。在討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
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準讀寫的結合點,會有效提高練筆的質量。
《秋思》教學反思 篇2
正思: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說,節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學情來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么?”,在他們的發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自行解決了。然后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么不懂的呢?”,繼而通過梳理小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么想問的?”,通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么?為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圍繞“思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涵。并在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內容。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為:“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與岑參的《逢入京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讀之后,進行小結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神來之筆,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助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建議,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這里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教的五位優秀老師的啟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鑒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助、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 篇3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秋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教學后記02-20
天凈沙秋思的教學后記02-20
《觀滄海》《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課文教學反思01-04
《天凈沙 秋思 鄉愁》的教學設計05-30
《天凈沙秋思鄉愁》優秀教學設計05-29
秋思散文02-16
秋思作文12-10
天凈沙秋思原文03-22
《天凈沙秋思》賞析11-30
天凈沙秋思解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