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兒垂釣》教師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12 19:54:24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兒垂釣》教師教學反思

  古詩簡短四句卻意境悠遠,更因為遠離學生實際而費時費力。在《小兒垂釣》的教學中就犯了幾個相關的錯誤。

《小兒垂釣》教師教學反思

  教學中最浪費時間的大概就是學生說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會詩句,純粹說自己的想象,比如“蓬頭”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個說小孩子扎兩個圓溜溜的頭發,問他怎么知道的?他說“我想到的”。另一個說的也是這種兩個圓溜溜的發型 ,第三個說是“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第四個說是“亂蓬蓬的頭發。”我在此時缺乏引導機智,沒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回應,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后,出示插圖,按部就班地介紹“蓬頭”的兩種解釋。

  應對策略:應在學生說出第一個答案時就出示插圖:“是這個樣子的發型嗎?”學生肯定后,老師也相機肯定:“對,可以這么理解。”然后再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就避免了學生說出雷同的答案。關于“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的意見,可以反問:“后面那個成人也沒有戴帽子,我們可不可以說他是蓬頭大人?”第四個學生說是“亂蓬蓬的頭發”直接肯定說:“是呀,也可以這么理解的。”

  思考:對于不懂得如何在讀詩中想象畫面的學生,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據詞想象呢?如這所小學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訴孩子們,當我聽到這個詞時,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麗的風光。請問你們在聽老師讀“蓬頭稚子”的時候想到了什么?當老師讀“垂綸”的時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引導,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師讀整句詩,讓學生想象畫面。我想,這樣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更適切的教學策略。

  同樣在這個環節,第一個學生一口氣說完了全詩的意思。我用“那個孩子的樣子你能看清楚嗎?”將學生的思路導向第一行詩的理解。可是當理解完第一行詩,我問“孩子釣魚的環境怎么樣”時,學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兩個學生說:“周圍的環境靜靜的。”有一個學生說:“在一棵柳樹下,花草樹木很茂盛。”問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圖知道的?她又說“是我想到的。”后來,總算有個學生說到了草,卻又說“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這個“草映身”導得可真辛苦啊。

  應對策略:當第一個學生說不到位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輕輕地、看似無心其實有意地低吟:“側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樣的地方釣魚?”暗示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生還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們肯定會有所感悟的。這樣做比一個接一個地換學生回答更省時間,也更有效。還有,也許學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環境”一詞的意思,他們只知道環境很安靜,不會想到要去描述具體的景物。所以,此時老師要及時調整問題,改變問話的策略中。

  還是在這個環節,當我詢問“路人與小兒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時,不知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說“近”,問他們理由,他們又說是“路人借問遙招手。”還說“如果不是很近,很遠的回答就不會驚到魚了。”(真不知他們在說什么,大概是想說小孩子跟魚的距離近吧。)就這一個“遙”的意思我也費了半天工夫。

  應對策略:還是和剛才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吟誦:“路人借問遙招手”,看學生有沒有感悟。如果還悟不到,就直接問:“遙”是什么意思?可見路人和小兒的距離怎么樣?不可思議的是,當我板書“不應人”后詢問:“應的意思?”居然有同學說是:“應該。”這里我的處理比較簡單,直接:“不,這里的應就是答應、回應的意思。”

  最后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是在學生讀出畫面之后,讓學生輕輕地讀詩,靜靜地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覺得垂釣的`小兒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結果發現讀詩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學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兩個學生都“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喜歡釣魚的孩子。”“那是一個非常釣到魚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他說從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知道的,你說他錯嗎?似乎又有些道理。說他感悟正確,卻又不大合適。后來又有學生說:“認真”“耐心”,最后總算有個學生講到了“專心”,這是一般課堂上學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詩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點呀。可見,學生并沒有真的讀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應對策略:將問題改為“你覺得那個孩子在學釣魚時怎么樣?”這樣一改,固然,學生容易體會到“專心”“認真”,但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學生感悟到“專心認真”的學習品質后,問:你喜歡他嗎?請把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還有,是不是可以在這個環節滲透杜老師說的側面襯托的表達方法呢?一般寫釣魚會寫什么?為什么詩人別的都不寫,單單寫路人問路這件事呢?從而感受這樣寫更能襯托孩子學釣魚的專心致志,然后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在結束《小兒垂釣》的教學之后,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兒童古詩,結果發現學生古詩積累很不夠。一首《所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然后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一首《夜書所見》是我出示后引讀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個頭:宿什么?學生半天也沒想不起來,所以只好還是由我告訴了。

  應對策略:不要說詩題了,這個比較難。改為:老師直接說前一句,學生接后一句,然后再問是哪一首,還記得嗎?目的同樣還是把難度降低。

【《小兒垂釣》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兒垂釣》 教學反思08-05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8-25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06-19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8-25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5-13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2-16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8-25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09-08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