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數學課程教學反思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了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后,我讓學生說說你用什么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么來區別“<”、“>”?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有的說:“大于號開口在左邊,小于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說:“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這時老師及時引出“大魚”“小魚”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后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比大小”數學課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大小教學反思05-19
《比大小》的教學反思07-11
比大小的教學反思07-02
《比大小》的教學反思12-18
比大小教學反思09-01
比大小教學反思09-01
比大小教學反思03-10
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06-12
《比大小》教學反思范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