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反思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復復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詩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詩歌教學反思篇【一】
詩歌作品的鑒賞須從何處入手:開展古代詩詞的探究學習,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語文課程要利用古代詩詞文學的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力,通過詩詞閱讀鑒賞活動,在學習品味評價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了解詩詞一般的知識和鑒賞的規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感受體悟、品味咀嚼,思考申發。用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作者溝通,調動自己的經驗去體悟形象與作品的意義。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去,成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學生自主學習鑒賞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則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生的探索意識,更有利于學生從單純的“學習知識”發展到“學會學習”。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研究性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是學生發展的需要。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是通過這種轉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1.明確學習目標
我們鑒賞古詩詞課題的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蘊含的
基本固定意義,分析由意象營造出的意境氛圍。
2. 探討學習方法
教師境界為教無定法,但在這里是無具體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實際中邊走邊摸索,在學生學習掌握鑒賞古詩詞的內容思想的方法活動中進行了方法的探討。我們在每類詩詞的前言中,都有簡明鑒賞方法的說明,這是一把鑰匙,用來啟開學生的思維。例如山水的鑒賞,我們在第一節課中引領學生運用現有的方法: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時候揣摩作者的情感。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和學生共同鑒賞了例文中的幾首詩,在形式上采取每組一首,要求學生把每組分到的詩用散文化的語言表述出來。在課堂討論中首先用討論交流的方法讓每組的學生交流自己組員的作業,推舉出一份語言描述優美的,共同進行修改,然后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同學評點,對好的作品加以簡單分析。由于山水詩一般為繪景融情,學生都能描述出來。有了這個初步感知,讓學生以一首習題詩作為對象,分析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性認識有哪些,在品讀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有哪些,把這些認識用書面形式表述出來,總結自己賞析山水詩詞的方法。在第二步實踐練習中,使用自己的方法來賞析習題拓展中的作品。這樣我們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鑒賞就完整地實施了:被動認識——引導運用——主動認知——實踐檢驗——達到目的。
當然在開篇講解時,學生對于詩詞鑒賞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師提示引導完成。到后面的幾類詩中,我們改變了形式,又引導到激疑:課題進行到羈旅(思鄉)詩時,采取激疑自學法①先讓學生閱讀例文賞
析中的范文,然后畫出你認為每首詩詞中的關鍵詞句;②羅列著這些 詞句,你發現有什么特點;③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當學生完成這幾個步驟后,我們再讓他們閱讀前面的文本鑒賞方法,借鑒此法對自己的第③題進行修改,就會得到自己的鑒賞方法。再例舉憂國憂民詩,課前一小組的形式展開閱讀,把例文賞析中的八首從內容上劃分類別,并說明這樣劃分的理由。這樣學生就先入為主的掌握了鑒賞方法,再回首看資料中的方法介紹,加以完善。
3.歸納鑒賞方法
每進行完一個類型時,我們和學生共同總結鑒賞方法,并把它標注在資料上。當完成全部詩詞類型的講解后,再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鑒賞方法,以小組為單位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小結。
從期中考試的詩詞鑒賞試題的得分情況來看,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并沒有很好的掌握,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系統有針對的實踐訓練。
詩歌教學反思篇【二】
古詩詞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結合自己多年對古詩詞的教學,談幾點反思。
(一)讓古詩詞回歸“誦讀“之本。千百年來,美讀呤誦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說明誦讀作用重大。古典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節奏。要體會這種美、必須誦讀。誦讀有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手法,誦讀有助于觸類旁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開文本對話。讓學生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不管秋取哪種形式,都要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以便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語氣和語勢。正確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詞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語詞的含義,感覺它的韻律美、節奏美,調動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讓古詩詞回歸人文之本。
我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們的詩詞體現了許多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它可以內化為“素養”的營養。讓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不但可以積累典型語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種子,還有助于他們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激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傷世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讓古詩詞教學回歸積累。古詩詞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許多精華名句流傳不衰,已經成為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就當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名句,會為文章增色。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可以采取“每周一詩”和“名句對對”的`辦法。一周出示學生一首古詩詞,要求誦讀,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
(四)讓學生插上想象、聯想的翅膀。具體可以這樣操作:1、引導學生運用畫畫的形式,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細致、形象地描繪在畫紙上,讓學生產生創作的沖動,滿足創作的欲望。
2、通過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詩詞,收集與課文同類內容的古詩詞,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詩句、詞句,同樣可以使學生學會聯想,培養發散性思維。例如我教王翰的《涼州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描寫軍旅生活的詩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盧綸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漁家傲》,王晶齡《從軍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齡的《出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邊塞詩: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3、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聯想,運用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詩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五)讓學生點燃創造的火花。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借助工具書、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學生在自主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理解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時我們就要保護學生的創新火花。積極地加以肯定,以要適當的引導。此外,用“放電影”方式,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放電影”就是讓學生閉上雙眼,在
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呈現一幕幕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景,不同的學生就象不同的電影導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詩詞奏響”創新“的凱歌。
【詩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詩歌教學反思04-27
《輕叩詩歌的大門》教學反思08-21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鑒賞》教學反思08-24
陸游詩歌《示兒》教學反思11-18
古代詩歌反思07-16
中班語言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詩歌新年》09-23
中班語言詩歌教案及教學反思《吹泡泡》09-22
詩歌教學實錄11-08
詩歌教學實錄11-08
詩歌《媽媽的心》活動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