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寒食節的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寒食節的教案(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寒食節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和文化內涵。
2、掌握寒食節的主要習俗和傳統活動。
3、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準備:
1、寒食節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2、寒食節的故事或傳說資料。
3、黑板、粉筆、PPT等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導入:你們知道寒食節嗎?它是什么時候的節日?有哪些習俗?
2、引導學生討論,激發他們對寒食節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寒食節的起源和歷史
講述寒食節與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寒食節的起源。
2、介紹寒食節在古代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在不同時期的地位和意義。
講解寒食節的習俗和傳統活動
講述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以及插柳、踏青等傳統活動。
3、探討寒食節的文化內涵
引導學生思考寒食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尊重祖先、熱愛自然等。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三、課堂互動
1、分組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寒食節的習俗和傳統活動,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
2、知識競答:設計一些關于寒食節的問答題,進行知識競答,檢驗學生對寒食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總結提升
1、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強調寒食節的重要性和意義。
2、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搜集更多關于寒食節的資料,準備下一次課堂的分享。
教學反思:
在教授寒食節這一課時,我注重了知識點的講解和學生的參與互動。通過講述故事、展示圖片和視頻資料等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寒食節的起源、習俗和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分組討論和知識競答等互動環節,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寒食節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么樣?
二、學《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無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么辦?(查字典、看注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后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么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小結
今天我們是怎樣學古詩的?
四、布置作業
背誦《寒食》。
寒食節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主要習俗。
2、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制作寒食節相關手工藝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
教學準備:
1、寒食節相關圖片、視頻資料。
2、制作寒食節手工藝品所需的材料,如彩紙、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寒食節相關視頻,引起學生興趣。
2、提問學生:“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寒食節有哪些習俗?”
二、了解寒食節
1、講解寒食節的.起源和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寒食節與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
2、介紹寒食節的主要習俗,如禁火、冷食、掃墓、踏青等。
3、展示寒食節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寒食節的氛圍。
三、制作寒食節手工藝品
1、示范制作寒食節手工藝品,如剪紙、折紙等。
2、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四、分享交流
1、學生展示自己的手工藝品,并介紹制作過程和寓意。
2、學生互相交流,分享對寒食節的理解和感受。
五、總結提升
1、總結寒食節的起源、習俗和意義,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2、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六、布置作業
1、要求學生回家后與家人一起了解寒食節的更多習俗和文化內涵。
2、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參加寒食節相關活動,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講解、示范、制作、分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全面了解了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主要習俗。在制作手工藝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通過分享交流環節,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引入更多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寒食節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內涵。
2、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傳承意識。
3、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認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內涵。
難點:如何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深入理解和體驗寒食節的文化意義。
教學準備:
1、寒食節的.相關圖片、視頻資料。
2、準備一些與寒食節相關的詩詞、故事等文化素材。
3、準備一些教學道具,如:彩紙、剪刀、膠水等,用于制作手工藝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關于寒食節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你們知道寒食節是什么時候嗎?它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二、講解寒食節的起源和歷史背景
1、講解寒食節的起源,介紹介子推的故事。
2、講述寒食節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和變遷,讓學生了解其歷史背景。
三、學習寒食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1、介紹寒食節的習俗,如:禁火、吃冷食、掃墓等。
2、引導學生討論寒食節的文化內涵,如:尊重先人、緬懷歷史、珍惜生命等。
四、體驗寒食節的文化活動
1、組織學生制作寒食節相關的手工藝品,如:剪紙、折紙等。
2、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并談談對寒食節文化的理解。
五、總結與拓展
1、總結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內涵。
2、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弘揚寒食節的文化精神。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講解、討論和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內涵。學生在制作手工藝品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加深了對寒食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也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寒食節的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傳說故事。
2、使學生了解寒食節的習俗,包括禁止生火做飯、踏青、蕩秋千、插柳等。
3、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二、教學內容
1、寒食節的起源與傳說
講述寒食節的起源,與晉文公重耳、介子推的故事相聯系。
介紹寒食節在歷史上的演變和地位。
2、寒食節的習俗
講解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的習俗及其背后的意義。
介紹寒食節期間人們踏青、蕩秋千、插柳等活動的傳統。
3、寒食節的文化內涵
分析寒食節所蘊含的尊重長輩、感恩、緬懷先人的情感。
探討寒食節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講述法:通過生動的故事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和習俗。
2、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寒食節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3、實踐法:組織學生進行踏青、蕩秋千等寒食節相關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或展示圖片等方式,引發學生對寒食節的興趣。
2、講授新課
講述寒食節的起源與傳說,結合多媒體資料展示相關故事和圖片。
講解寒食節的習俗,引導學生理解這些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
分析寒食節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3、課堂互動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寒食節的理解和感受。
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或家人過寒食節的.經歷和故事。
4、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踏青活動,感受春天的氣息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指導學生制作寒食節相關的手工藝品,如柳條編織等。
5、總結歸納
總結寒食節的起源、習俗和文化內涵,強調其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重要地位。
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五、作業布置
1、要求學生回家后與家人一起了解并體驗寒食節的習俗,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2、鼓勵學生創作一篇關于寒食節的短文或繪畫作品,表達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六、教學反思
課后教師應對本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和總結,以便在后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反饋和意見,積極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寒食節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圖畫了解、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 《韓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 )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為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誰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里,你會想到寫什么?
(4)朗讀全詩。
三、作業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背誦
寒食節的教案7
活動目的:
1.使幼兒了解寒食節的來歷;感受寒食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2.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舍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3.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月餅、新年樹、花燈、白花、紙盒。
活動過程:
1.介之推與寒食節的故事。
①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過寒食節的`?讓幼兒了解寒食節家家戶戶都吃涼雞蛋等冷食。
②講介之推的故事
2.討論。
①寒食節是怎樣來的?
②現在人們為什么過寒食節?為了紀念誰?
3.詞語練習。
①用“偷偷地”說一句話。
②用“后悔”說一句話。
③請解釋“寒食”的意思。
4.游戲。
①摸箱:將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蓋的紙盒里,請幼兒從中摸出一件,說出名稱及屬于哪個節日。
②連線:將節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幼兒連線。
寒食節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寒食節的起源、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
2、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意識,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3、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寒食節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
2、寒食節習俗的簡介資料。
3、黑板、粉筆、PPT等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
2、引出新課:介紹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節。
二、新課講解
1、寒食節的起源:講述介子推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
2、寒食節的歷史發展:介紹寒食節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與清明節逐漸融合。
3、寒食節的習俗:介紹禁火、吃冷食、插柳等寒食節的傳統習俗,并解釋這些習俗背后的寓意。
三、觀看視頻
播放一段關于寒食節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寒食節的慶祝方式和文化內涵。
四、分組討論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討論一個問題:你覺得寒食節在現代社會還有必要慶祝嗎?為什么?
2、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五、總結提升
1、教師總結學生的討論,強調寒食節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鼓勵學生將寒食節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傳承下去,與家人一起慶祝這個古老而又有意義的節日。
教學反思:
在課后,教師應及時反思本堂課的教學效果,包括學生對寒食節的理解和興趣程度、討論活動的參與度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等。根據反思結果,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寒食節的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生字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理解詩文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感悟、小組討論,學生能夠理解諷刺手法在詩文中的運用。
3.學生能夠體會到詩人韓翃對當時的腐/敗現象的諷刺之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理解諷刺在詩文中的運用。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韓翃對當時腐/敗現象的諷刺之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感悟法;合作討論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談話法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了解的節日。對話同學: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哪些節日呢?在這些節日我們都會做些什么呢?本節課我們就走進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節日,看看在古代,人們都是怎么度過這個節日的?(板書:寒食)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1.學生自讀,標注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字詞。
2.教師范讀,學生標注讀音。
3.教師解釋字詞含義,師生結合字詞含義共同翻譯詩文。
春城:春天的京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權貴豪門。
4.教師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跟讀課文,學習朗讀技巧(朗讀輕重音、語音語調、停頓位置等)。
5.學生大聲讀課文,思考:從詩文中都讀出了什么內容?
明確:詩文中描述了在寒食節這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象。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春城無處不飛花”中的“飛”換成“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開花”和“飛花”都是表示動作的詞語和自然景物的結合,“開花”只是表示自然界中自然的狀態,而“飛花”更能表現出強烈的動態感,大限度的體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飛花”寫出了在春天里落花隨風起舞的美麗景象。(板書:飛)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在“寒食東風御柳斜”這一句中你都讀出了什么呢?
明確:通過“斜”字可以看出將無形的“東風”化為有形,這東風既紛飛了柳絮,也將柳枝吹的飄浮起來,描摹了這樣一個暮春時節的白日景象。(板書:斜)
3.教師講解寒食的節日習俗,提問:寒食節的夜晚王公貴族是如何度過的?
明確:到了夜晚,皇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他們都可以點燈來度過這一天。
4.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權貴豪門也可以這樣過寒食節的?看到這樣景象的百姓心里會有什么想法?
明確:通過“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一句可以看出,權貴豪門可以和皇宮中的天子一樣,可以不必黑暗度日,而城中的百姓們只能吃冷食、禁用火來過寒食節。(板書:權貴豪門)
5.學生討論,探討:從這里可以讀出詩人對當時制度什么樣的態度?
明確:通過全文的學習,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于封建統治的腐/敗做出了含蓄、委婉的諷刺,運用諷刺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洶涌澎湃之情。(板書:諷刺)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教師配樂,學生集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氣勢,注意字音正確、停頓位置等問題。
2.學生總結,教師補充,共同得出:通過本篇詩文的學習,可以學習到寒食節的相關知識,還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寒食節是如何度過的,更體會到了詩人對于當時的貴族階級的諷刺與不滿,學習到了諷刺手法。
3.作業:背誦本詩;課下搜集詩人韓翃的其他詩篇,品析寫作內容的異同。
寒食節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宮、侯、素”等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寒食》中描繪的暮春之景,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抓關鍵詞,賞析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名句導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泱泱華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而傳統節日正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誰能夠想起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呢?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
《清明》清明節
師:今天,咱們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長安城,去看看另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的景象吧。(板書:寒食)
二、學習古詩名句《寒食》
(一)學習生字詞,會讀詩。
自學“宮、侯”兩個漢字。指導學生從意義上區分“侯、候”,用組詞法:“王侯”“時候”區分形近字。
指名讀詩,要求讀準、讀通。師指導。
(二)知詩人,解詩題。
請學生自己介紹課前搜集有關寒食節的資料。
提示:寒食節是中國農歷清明節前一天。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游列國,歷盡艱辛。,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后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后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于思想,實際節日這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祭奠、郊游、斗雞、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
師: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上時光穿梭機,穿越千年來看看韓翃筆下的寒食節。
(三)解詞連句知大意。
1.自由讀詩,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詞句作標記。理解“春城、御柳斜、漢宮、五侯、傳蠟燭”等詞語,大致梳理詩歌內容。
2.展開想象悟詩情。讓我們走進長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讀第一句。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書:飛花御柳斜)
飛花:飄揚的楊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樹在春風的吹拂下搖動。
(1)“飛花”是種什么情景?“無處不飛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呢?
生:落花紛飛
引導學生想象春天柳絮、楊花飛滿天的場景。
師:我們還學過描寫楊花的詩嗎?其他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生: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生: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生: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師:剛才同學想出的《春賦》和《晚春》里面,描寫楊花也用到了“飛”字。
這幾首詩中的楊花都是飛起來的,我們見到的楊花、柳絮什么情況下才會飛起來?
生:刮風的時候。
師:“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不說“落花”而說“飛花”,其實就是在寫風。
(2)詩句中的“無處不飛花”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氣來表達呢?
這雙重否定的句式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
(3)“御斜柳”寫出了柳樹怎樣的姿態?
生:柳樹的枝丫隨風飄動
生:風都把柳樹的樹枝吹斜了
師:誰能想出幾句詩句來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樹?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扶堤楊柳醉春煙。
生: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3)你能帶著這樣的理解,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沐浴著這樣的春風,美美地讀一讀嗎?
師播放飛花視頻配樂,指名讀。
3.日落天黑時,長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指名讀三四句。(板書:蠟燭輕煙入)
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止火燭,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點燃燭火。
輕煙入:裊裊炊煙。整句話的意思是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
4.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時這些王侯貴族、重臣之家正點著蠟燭做什么嗎?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的句式說說。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們在吃著山珍海味,飲著仙露瓊漿的樣子。
(2)我仿佛看到他們飲酒作樂、歡天酒地的樣子。
(3)我仿佛聽到了他們開懷大笑的聲音。
5.而此時,民間的`百姓又是如何度過寒食節的呢?
(1)他們會禁煙火,只吃冷食。
(2)他們會穿著粗布麻/衣,可能會祭掃、踏青等。
(3)還可能會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親貴族家里卻燈火通明,你會有什么感受?
(1)我會非常氣憤,憑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過寒食節,而皇宮里卻燈火通明?
(2)這簡直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從這兒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政治強烈的諷刺!(板書:諷刺)通過諷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狀的不滿。
向學生介紹諷刺手法: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對人或事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是一種文學手法,用于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
(四)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理解,想象著這樣的畫面,融入這樣的感情來讀一遍吧!會背的同學可以試著不看書來一遍。
三、拓展延伸
這節課,通過學習《寒食》,我們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處飄散著花瓣和花香,寒食節里,強勁的東風吹斜了皇家/花園的柳樹。天色已晚,皇宮里傳出了點燃蠟燭的信息,那裊裊的輕煙也散入了王侯貴族家。韓竑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過諷刺的手法流露出對封建政治腐/敗思想的不滿。
師:除了我們剛學完的這首詩,還有那首詩作用了諷刺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生:《題臨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師:這是我們五年級學會的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也是用諷刺的手法寫出了國家正在面臨滅亡而這些政客們還在不停的歌舞。
師:寒食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令,除了韓竑描寫了寒食節,唐代詩人孟云卿也曾經寫過寒食節,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誦音頻。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四、課后作業
背誦《寒食節》,每位同學收集一首寫傳統節日的詩積累在摘抄本。
【寒食節的教案】相關文章:
寒食節教案(精選10篇)03-31
寒食節教案(精選5篇)03-28
寒食節的來歷教案(通用9篇)03-31
寒食節詩句10-18
寒食節古詩08-09
寒食節詩句12-08
寒食節的詩句03-25
寒食節的習俗04-03
寒食節詩詞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