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教案

時間:2025-01-31 08:12:44 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大全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案(大全9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認識本課的15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了解蜘蛛三次開店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白最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不然一事無成。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蜘蛛開店的趣事。

  【教學難點】

  明白凡事沒有一帆風順,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否則一事無成。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引發學生興趣

  1.出示口罩、圍巾、襪子圖片。

  蜘蛛想開店,先后開了三次店,分別賣了以上三種商品,但最終都關門歇業了,這是為什么呢?

  2.板書課題:(21.蜘蛛開店)

  3.指導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蜘蛛開店遇到了什么困難?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讀,邊讀邊標畫出文中的生字,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認讀自己所標畫的生字和詞語。

  3.課件出示詞語,檢查認讀

  商店決定編織終于圍巾星期

  蹲著寂寞口罩顧客工夫長頸鹿襪子蜈蚣

  ①繼續觀察說完整的句子練習:

  引導孩子們運用“決定”說話,并進行擴詞練習(決斷、決心等)。觀察“決”的'字形,老師隨機范寫,學生書空。

  “終于”一詞,找到書上帶有“終于”的句子朗讀。

  出示詞語并朗讀了解“圍”的意思:周圍圍觀圍攻

  ②學會生字:“商、店”

  指導“商、店”的書寫。學生自主識記生字,師范寫字,學生描紅,在《寫字本》上書寫。

  ④齊讀所有的詞語

  4.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按小節進行朗讀,互相檢查糾正。

  6.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指導讀通順流利。

  (1)第一小節:“蹲”、“寂、寞”的讀音。

  (2)第2-4小節: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

  注意:“罩”翹舌音,“編”前鼻音。

  (3)第5-8小節:蜘蛛/向上/一看,原來/是一只/長頸鹿,他的/脖子/和/大樹/一樣/高,腦袋/從樹葉間/露出來,正對著/蜘蛛/笑呢。

  注意:“換”前鼻音,“頸”后鼻音,“露”邊音。

  (4)第9-11小節:可是,蜘蛛/看到/顧客后,卻/嚇得/匆忙/跑回/網上,原來/那位/顧客/竟是/一條/四十二只腳/的/蜈蚣。

  注意:“匆、蚣”是后鼻音,“蜈”是整體認讀音節。

  7.再次出示一組詞語,自由讀。

  賣口罩河馬

  賣圍巾長頸鹿

  賣襪子蜈蚣

  8.觀察:每排詞語和課文對照,有什么發現?(二、三、四部分內容的概括)學生拍手讀,指導讀出節奏。

  9.讓生根據上面的詞語,想象課文畫面,同位互相說說課文的內容。

  (三)歸類指導,學習寫字

  1.課件出示要寫的生字:完織期

  2.小組討論交流:這些字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方法總結:

  寬窄比例得當關鍵筆畫找準,注意穿插避讓。

  4.學生描紅,在《寫字本》上書寫。

  5.評議提高。

  書寫正確一顆星;寬窄比例得當兩顆星;關鍵筆畫找準三顆星;美觀規范五顆星。

  (四)當堂達標,完成練習。

  shānɡdiànjuédìnɡzhōnɡyúwánquánwéijīnxīnɡqī

  (商店)(決定)(終于)(完全)(圍巾)(星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認讀詞語:(課件出示)

  商店決定編織終于圍巾星期

  蹲著寂寞口罩顧客工夫長頸鹿襪子蜈蚣

  2.蜘蛛開店都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板書:蜘蛛開店)

  (二)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1.學習1—4自然段

  (1)自讀1—4自然段,蜘蛛開了一家什么店?遇到了誰?

  (2)指名交流。(口罩店,河馬)

  出示:“顧客來了,是一只河馬。河馬嘴巴那么長,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功夫,終于織完了。”

  師:河馬有什么特點?(嘴巴那么長)(課件出示河馬圖)

  接到這份生意,蜘蛛感覺怎么樣?(口罩好難織,用了一整天的功夫)

  指導朗讀:讀出蜘蛛給河馬織口罩的艱辛,開口罩店的不易。

  指名讀,小老師讀。

  齊讀1—4自然段。

  2.學習5—8自然段

  (1)自由讀5—8自然段。

  蜘蛛又重新開了一家什么店?遇到了誰?

  (圍巾店;長頸鹿)

  出示:顧客來了,只見身子不見頭。蜘蛛想上一看,原來是一只長頸鹿,他的脖子和大樹一樣高,腦袋從樹葉間露出來,正對著蜘蛛笑呢。

  自由讀,你讀出長頸鹿的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

  (脖子太長了:只見身子不見頭,脖子和大樹一樣高)(課件出示長頸鹿圖)

  這會給蜘蛛的編織工作帶來多大的困難?

  出示:蜘蛛織啊織,足足忙了一個星期,才織完那條長長的圍巾。

  (2)聯系實物,識字“圍織”,你是怎么記這兩個字的?

  (3)用“圍巾、星期”造句。

  (4)指導朗讀,重讀“織啊織,足足、一個星期、長長的”讀出蜘蛛的工作的辛苦,生意的難做。

  師:織過了長頸鹿的圍巾,蜘蛛心里會怎么想?

  生:一定不能再開圍巾店了,必須另做別的生意。

  誰能讀出蜘蛛現在的心情?

  (5)指名讀5—8自然段,齊讀。

  3. 學習9-11自然段

  這一次蜘蛛又開了一家什么店?又遇到了誰?

  (襪子店,遇到了蜈蚣。)

  出示“可是,蜘蛛看到顧客后,卻嚇得匆忙跑回網上,原來那位顧客竟是一條四十二只腳的蜈蚣。”

  這一次,為什么蜘蛛會嚇得跑回了網上?

  (因為這只蜈蚣長了42只腳)(課件出示蜈蚣圖)

  是啊,42只腳,什么時候才能織完啊!怪不得蜘蛛會很害怕。

  指導讀9-11自然段,讀出蜈蚣腳之多,蜘蛛的害怕心理。

  齊讀9-11自然段。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蜘蛛,你準備開一家什么店?想象一下會遇到什么有趣的動物?

  預設1:我會開一家毛衣編織店,可能會遇到身材巨大的大象。

  預設2:我開一家帽子編織店,遇到了藍鯨。

  2.匯報交流。

  3.齊讀課文。

  4.學了這篇課文,你想給蜘蛛說些什么?

  (做什么事都有很難做的地方,不可以朝三暮四,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不可以一味逃避。)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能抓住關鍵詞,感情朗讀詩歌,在讀中理解詩歌內容。

  2、通過學習,懂得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必要性,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3、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進行仿寫練習。

  教學重點:

  通過討論,了解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難點:

  仿照課文,續寫詩歌。

  課前準備:

  多媒體電教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昨天老師讓大家到生活中尋找規則,誰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規則說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生紛紛匯報收集到的規則。)原來規則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社會生活有規則,學校生活有規則,家庭生活也有規則,規則與我們密不可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誰說沒有規則》。

  [課前布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中收集有關規則的資料,讓學生對身邊的規則有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在班中匯報收集的規則中,引入課題,學生就有話可說,想說,愛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歌,可以大聲朗讀、小聲地讀,也可以默讀,遇到生字多讀兩遍,用喜歡的方式學會它。

  2、“開火車”檢測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

  3、抓住重點字詞(如“餅”“喂”“瞪”)理解字義,引導學生說說記字方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自由地讀、“開火車”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字型結構,來鞏固生字詞。如“餅”與“瓶”的區別,“喂”字的書寫該注意什么,做一做“瞪”的動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三、再讀詩歌,領悟詩意。

  1、四人小組選擇喜歡的小節讀一讀,讀后討論:

  (1)這節小詩寫了什么規則?

  (2)主人公為什么不遵守規則?

  (3)要讀好這小節該注意哪個詞語?用怎樣的語氣讀?

  2、小組發言人匯報本組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抓住“回頭一笑”、“滿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關鍵詞語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各小節詩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3、師生感情朗讀詩歌。

  4、同桌結合插圖說一說,假如像詩中的主人公那樣不遵守規則會發生什么后果?

  5、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我們該如何遵守規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這個環節中,在小組發言人匯報學習情況時,以指名讀、四人小組讀、男女生比賽讀、老師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在讀中,引入評價機制,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促進學生感情朗讀詩歌。]

  四、拓展學習,發散思維。

  1、四人小組說說:你發現校園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規則的不良現象?

  2、根據觀察到的不良現象,依照詩歌寫一段。

  3、大組活動:交流作品,推薦佳作。

  4、作品展示。

  [這一環節由淺入深,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現象,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不良現象仿編一節詩歌寫下來。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能力,更能讓學生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學寫詩歌的能力。]

  五、總結延伸,培養興趣。

  1、學生談學小詩后的感受。2、布置活動,課后延伸。

  規則與我們密不可分,如果大家為了貪圖方便和一時痛快而不遵守規則,我們的生活將一片混亂,所以我們要自覺遵守規則,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把遵守規則落實到實際中,我建議同學們從今天開始開展“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活動,人人充當監督員,爭做守規則的小學生,學期結束評出班中“最守規則的小學生”。

  [布置后續作業,在班中開展“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活動,通過評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由課內的認知到課外的實際行動,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教學反思: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完成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語文教學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讀得多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我的做法是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來充分感知詩歌的內容。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朗讀、默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材料,形成了一定的語感,為仿寫詩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創設氛圍,努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首小詩通俗易懂,我采取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的方式,選擇喜歡的小節學習,創設“讀――議――創――評”的氛圍,引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布置后續作業引導學生課后開展“做守規則的小學生”,讓學生互評互學,互相監督,通過競賽評比,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并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學過程

  預習探究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合作交流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品讀體驗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鞏固延伸

  (五)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于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跡,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閱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么?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并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么?

  討論并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并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么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并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并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并歸納: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并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么?“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么?

  討論并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并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討論并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悅。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說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打開課文,一只漂亮、乖巧、馴良、可愛的小松鼠向我們走來。它那漂亮的外貌、馴良的習性和乖巧的行為清晰地定格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在喜愛小松鼠的同時,不能不嘆服作者精心細致的觀察、生動傳神的描寫及準確精練的說明。

  課文第一自然段首先從總體入手,介紹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接著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勢幾個方面具體來寫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從松鼠的活動范圍──樹上(不侵犯人類)、活動時間──夜晚(不騷擾人類)等兩個方面著重介紹了其性格特征──馴良。第3.4自然段側重寫了松鼠的行動特征──乖巧。一從它橫渡溪流時的情景來表現它的智慧;二從“有人觸動大樹”時的反應來表現它的警覺;三從儲備食物過冬來表現它的聰明;四從蹦跳的動作來表現它的輕快;五從不高興時發出的恨恨聲來表現它豐富的感情。作者還列舉了松鼠搭窩的經過,從選址、建造、居住及窩口的特點等方面來表現它的聰明、勤快,進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補充介紹了松鼠的生育情況,何時換毛及喜歡潔凈的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感情,增強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二是通過與《鯨》進行比較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領會說明文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它以準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鯨》有很大不同。從說明的角度來看,《鯨》側重于介紹鯨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而本文側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從表達的方法來看,《鯨》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上來看,《鯨》的語言精煉平實,而本文的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教學本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松鼠的特點,并通過與《鯨》進行比較閱讀,探究兩篇課文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

  這段話簡直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肖像描寫。一般“清秀”極少用來形容動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現在拿來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閃閃有光”的眼睛,寫得非常惹人喜愛。特別是在寫尾巴時,更加細致生動:先寫其形狀,把它比作“帽纓”,給人以聯想和美感,表現出松鼠尾巴的美麗;再寫具體功能,能“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表現出了松鼠形體的奇特之處。

  ②有人說,松鼠橫渡溪流的時候,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

  “橫渡”是指從江河等的這一邊過到那一邊。這句話介紹了松鼠橫渡溪流的方法,兩個“當作”寫出松鼠不僅知道以樹皮為船,而且還會用尾巴“揚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③它們是十分警覺的,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樹,它們就從窩里跑出來,躲到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樹上去。

  這句話用“只要……就……”這一句式來表現松鼠靈敏的反應與動作。作者用了三個動詞“跑”“躲”“逃”來表示松鼠對于微小危險的快速應變能力,從而更顯出它“十分警覺”的靈性,由此表現出它的“乖巧”。

  (2)對詞語的理解。

  乖巧:合人心意,討人喜歡;機靈,巧妙。

  馴良:和順善良。

  橡栗:橡樹的果實,外表皮有一層硬殼,圓形,呈棕紅色,內仁如栗子,可食用。

  矯健:強壯有力。

  玲瓏:精巧細致。

  蟄伏: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

  警覺:對危險或情況變化的敏銳感覺。

  苔蘚:苔蘚植物的一綱,屬于這

  教案《新人教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教案八》,來自網!

  一綱的植物,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綠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讀記“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玲瓏、躲藏、追逐、強烈、溪流、警覺、觸動、銳利、錯雜、狹窄、勉強、遮蔽”等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松鼠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積累語言。

  4.能用較準確、生動的文字對某一種動物的特點進行說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關知識,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松鼠的影片,豐富學生對松鼠的認識。

  2.教學這篇略讀課文時,要讓學生認真讀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學習時,應先引導學生讀熟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松鼠的,體會作者對松樹的喜愛之情。為了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可讓學生就課文某一部分內容繪制一幅圖,給它起一個名稱,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

  3.在感悟、理解課文之后,還應引導學生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說一說喜歡它們的原因,從而來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形象,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4.探究本文與《鯨》在表達上的異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受年齡及閱讀能力的限制,不一定體會得非常全面,教師應注意加以引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思辯中激活思維。

  5.在學習了兩篇介紹動物的文章后,可以進行一次改寫練習,引導學生將課文《鯨》仿照本文的表達方法進行改寫,也可以讓學生將本文仿照《鯨》的表達方法改寫成一般性說明文。

  四、相關鏈接

  布封(1707—1788)18世紀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作家。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后,又學了兩年醫學。后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意大利。畢生從事博物學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于寫出了36冊的巨著《自然史》。這部著作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并開創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于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其富于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1777年,法國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

  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其特點是擅于運用文學手法具體生動地向讀者介紹說明對象。它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性說明,是描寫與說明的巧妙聯合。這種融合與記敘文的描寫有明顯區別。記敘文運用描寫,目的是再現事物形象,把人物與事件刻畫得具體生動,從而表現文章的主題;而說明文運用描寫,目的是為了進行生動說明,它只是在介紹說明對象的過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對事物的特點作一些形象化描寫,從而起到具體說明事物的作用。文藝性說明文不論采用什么樣的形象化描寫手段,都要以準確性為前提,本文就是一篇說明的準確性與描寫的形象性完美結合的范例。

  松鼠脊椎動物,哺乳綱,嚙齒類,松鼠科。小型獸類,體重約380克,體長20—28厘米,尾蓬松,長16—24厘米,超過體長的一半以上,密生棕黑色長毛。體毛灰色,故又稱“灰鼠”,也有暗褐色或赤褐色的。腹面白色。林棲,用樹葉、草苔筑巢,或利用鴉、鵲的廢巢。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實,有時也食昆蟲和鳥卵。年產1—2窩,每產4—6仔。經濟價值很高,冬季的皮毛可制皮衣,尾巴可以制筆。教案《新人教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教案八》,來自網!,新人教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教案八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媽、午、放、合、收”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棉花被陽光曬了會變暖和”的知識,懂得關心老人。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板書“陽光”,你知道哪些關于陽光的知識?

  2.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關于陽光的課文《棉鞋里的陽光》,齊讀。學習“棉”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

  二、感知性閱讀,學習生字詞

  1.自由讀課文,標一標自然段。

  2.再讀課文,用“0”圈出文中的生字。

  3.生字教學:

  (1)小黑板出示本文的生字詞(帶有拼音),自由讀,齊讀。

  (2)擦拼音,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合作:讀讀生字卡片,想想怎么記。“午”—“牛”區別。

  4.再讀課文,選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

  5.讀了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指名讀第1--4段,課文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

  2.小峰是怎么說的?媽媽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導朗讀)

  3.小峰知道了這個“棉花被陽光曬了會變暖和”的知識,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讀第5—6段)

  4.理解“舒服地”,用“舒服”說話。

  5.奶奶起來發現了什么,她是怎么說的.?

  出示:“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

  6.“咦”說明奶奶怎么樣?奶奶奇怪什么?朗讀時,要讀出奇怪的語氣。

  7.總結,知道從小要關心老人。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五、指導書寫

  六、布置作業:回家替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七、擴展:除了棉被、棉鞋里,哪些地方還可以鉆進陽光?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重、難點

  1、弄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3、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教學方法與手段師:導讀法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相結合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小黑板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入了不少的成語,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學生交流回答。)今天,我們一起來再來學習幾個成語故事。(板書:8、成語故事)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叫作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二、初讀指導。

  1、課文中講了哪三個成語故事呢?請大家一起來讀課文。(小黑板出示初讀要求)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楚國 戳穿 演奏腮幫 俸祿 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夸口:說大話。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祿:左邊是“示字旁”,同時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3.“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4.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課堂練習設計

  1、描紅生字。

  2、感情朗讀課文。

  教后修改

  課外作業設計

  1、完成同步練習題。

  2、寫出幾個你知道的成語故事名稱。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書寫“盛開、玩耍、一本正經、使勁、絨毛、假裝、這些、引人注目、釣魚、觀察、花瓣、合攏、手掌、有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進一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樂趣。

  4、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準備:

  蒲公英的圖片、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

  直接板書課題,設疑: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問?

  如: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樣的?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輕聲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標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組內互相認讀生字新詞和課文,正音并推薦組員。

  3、展示交流。

  ⑴小組推薦代表認讀新詞比賽。

  ⑵小組開火車比賽。

  ⑶“順風耳”比賽。教師讀詞語,學生在詞語表中指出這個詞語。

  ⑷你最喜歡讀哪個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正音。

  三、再讀課文,感悟。

  1、根據設疑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學習。

  2、全班交流,感悟課文。

  如:草地為什么是金色的?你從哪兒看出來?

  課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觀看蒲公英。說說你看到這樣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這樣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樣?

  ⑴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

  課件演示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說說此時兄弟倆的心情怎樣?用這樣的心情讀一讀。理解詞語“一本正經、假裝”,然后加上動作讓學生讀一讀。

  想象一下,當時草地上空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用“有點像……有點像……還有的像……”聯系說話。

  兄弟倆還會玩什么游戲?

  多么可愛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聲音來表示吧!有感情地讀一、二自然段。

  ⑵草地會變顏色。

  草地為什么會變顏色?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出示填空題,同桌互相說說蒲公英變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變成()色的。

  學生上臺講述蒲公英變色的原因。你知道這個秘密后,想對蒲公英說什么?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摘蒲公英”游戲:把蒲公英狀的生字卡片認讀后,貼在黑板上,師讀詞語,指名學生上臺取卡片,并領讀2遍。這朵“蒲公英”就作為學生的獎勵。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倆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說草地變色的原因。

  二、總結課文,升華情感。

  1、讀第四自然段。

  2、說說我們為什么會愛上“蒲公英”?蒲公英為什么能成為我們最喜歡的花?

  3、為什么說蒲公英跟我們一起睡覺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顏色的?快畫一畫,與同學交流一下吧!

  2、學生畫畫。

  3、成果匯報。

  四、寫字指導。

  1、默讀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辦法記住。

  2、全班交流。

  3、教師著重指導“耍、絨、瓣、察、假”。

  4、學生練習寫字。

  課后反思:

  揮灑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敘事為主,但蘊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說說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沖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說說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說:“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說:“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說:“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么游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說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孩子們拿著筆揮灑著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語文教案 篇9

  目標:感知冬季特征,發現冬季的小動物有沒有變化,從中使幼兒感受冬天里的小動物的變化。

  準備:

  1、平時多給幼兒機會觀察動物的活動。

  2、有關的圖片、玩具

  3、有關小動物過冬的有趣故事

  過程:

  1、感受氣溫變化:用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臉頰、鼻尖、張開小嘴向外呼氣,會看見一股股“白霧”。再用小手摸摸院子里的大型玩具、石凳、欄桿等,都會感覺“涼涼的”。

  2、到院子里找一找,小螞蟻、小蟲、小鳥它們都去那里了?

  3、從幼兒自身對冬天的感受,引出小動物如何過冬的`話題。請幼兒說一說,你知道小動物冬天是怎么過冬的(配合圖片或玩具)。

  4、給幼兒講有關動物過冬的短小故事,請幼兒學一學小動物過冬的樣子。

  5、游戲:教師發問:“小熊(蟲子、小螞蟻等)小動物怎樣過冬?”幼兒邊答邊用動作來表示,看誰答的又快又學的像。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的教案09-04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1-07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8-05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8-08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語文《豐碑》教案02-06

【薦】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豐碑》的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