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 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激發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5、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紙)
基本環節:
一、紙是誰發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三、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造發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束環節: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明什么樣的紙?(啟發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現并不能夠讓孩子們全部接受,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 2
設計背景
激發幼兒對紙張的起源與發展產生興趣,讓他們了解不同紙張的用途及特點,并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珍惜和節約紙張。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到中國是全球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制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增強幼兒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幼兒了解紙的特性和用途,培養他們節約用紙的意識。
3、通過設計和布置教室,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理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細致觀察并通過實證方式研究科學現象。
5、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其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紙張(如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如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的畫像
4、造紙術過程的視頻
5、剪刀、水、膠水等工具。
活動過程
一、引入環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幼兒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鼓勵幼兒進行討論。
2、提問:
①小朋友們剛才看到的玩具、書本、畫和紙盒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紙有哪些特征?
(總結:紙輕便、易吸水、易損壞、易燃且可折疊、揉皺和撕碎,因此在使用紙制品時需小心。)
②紙的用途有哪些?你用過哪些紙?
(總結:紙的種類豐富,常見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和書寫紙等。紙在寫作、繪畫、包裝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紙。)
二、主要環節:
1、紙是誰發明的?紙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讓幼兒討論一段時間后,老師進行解答)
2、進行對比討論,了解紙的簡單演變歷程。
老師:現如今我們用紙寫字和印刷書籍,但在古代沒有紙的時候,人們是把字寫在哪里呢?(引導幼兒思考,然后引出龜殼、竹簡、布等書寫材料)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錄事情,往往將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外殼上。這種方法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觸摸龜殼,體會到骨頭和龜殼非常堅硬,刻字十分不便。)
2、介紹竹簡:隨后,古人想到了將字寫在竹片上,并用繩子將竹片串聯起來,形成書籍。(展示一本書,讓幼兒比較竹簡和書的輕重,討論哪種書更好,優劣之處。)
3、介紹布:此后,古人又進行創新,將字寫在布上。布和龜殼、竹簡相比,哪個更好?為什么?與紙相比,又哪個更優秀?
通過比較龜殼、竹簡和布的優缺點,讓幼兒認識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創造出一項項優秀的書寫工具。
4、介紹蔡倫及他的造紙術。
(展示蔡倫的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是紙的發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方式向幼兒講述蔡倫發明造紙術的經過,重點闡述蔡倫如何動腦筋、克服困難,終于完成紙的發明的辛苦歷程。
播放視頻,讓幼兒直觀地感受造紙術的發展過程。
蔡倫的發明使得中國有了紙張,而外國人當時仍然不知如何造紙,只能在羊皮和樹葉上書寫。后來,中國的造紙技術傳播到朝鮮、越南、日本等多個國家。因此,中國是最早發明紙張的國家。
從手工造紙到現在的機械造紙,科學家們不斷創新,制造出各種不同的紙張。(教師展示各種類型的紙,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
三、總結環節: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完蔡倫造紙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發明什么樣的紙?(啟發幼兒思考紙的用途和特點。)
2、動手制作紙制品:
提供多種紙張和其他輔助材料,請幼兒通過剪、折、畫、拼貼等手段制作紙制品,鼓勵幼兒發揮創意,制作出獨特的作品。
最后將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活動室內,互相欣賞。
3、請幼兒在家中與父母一起搜集各種紙張、紙盒、日歷等,并設計制作新的紙制品,放在家中或贈送給他人進行展示。
教學反思
本課成功引起了幼兒的興趣,但關于中國古代文明的這一發現并未完全被幼兒所理解,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孩子們普遍對各種紙張非常好奇,并樂于在手工活動中使用它,逐漸了解到各種紙張的特性。初步實現了教學目標,但課后還需設計更多延伸活動,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深刻掌握本課內容。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 3
活動意圖: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引領幼兒了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巨大影響,對于四大發明幼兒并不是很了解。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紙,通過活動走近造紙術,感悟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材料準備:
廢舊紙張、水、膠水、橡膠手套、塑料板、紗網、木棒。
制作方法:
(1)將廢舊紙張泡濕后撕碎,越小越好,然后再放在適量的水中浸泡。
(2)讓幼兒帶上橡膠手套將泡好的紙抓碎,加入膠水并用木棒攪拌均勻。
(3)把做好的紙漿放在紗網上脫水,然后均勻平攤在塑料板上壓平晾干。
實驗操作:
讓幼兒感受自己造紙的'樂趣,并在曬干的紙上寫寫畫畫。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較薄的紙盡量用手撕,不要用機器,以免破壞紙的植物纖維,且撕得越碎越好。
紙泡好后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兒應在加入膠水前將多余的水濾出。
曬紙漿時,提示幼兒曬得越薄越均勻越好。
拓展與代替:
較稠的紙漿可以制成較厚的紙板,或利用~些模具壓制成各種形狀,如面具等。
科學小知識: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紗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干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后來又在竹簡上寫字但是這些東西都很笨重。再后來也有在絲綢上寫的,雖然輕便了許多,卻很昂貴。大約2000年前,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用樹皮、破布等常見或廢舊物品造的紙,非常適合書寫,慢慢地就傳遍了全世界。
活動反思:
幫助幼兒初步了解造紙的流程,讓幼兒感受造紙術的發明,對生活的重要意義,也讓幼兒感受到一張紙從原料到成品是何等不容易,從小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 4
活動目標:
1、了解蔬菜紙的制作材料和制作過程,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
2、發展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蘿卜纓、菜花葉、油菜和芹菜的老葉、芹菜的莖、姜、蘿卜、土豆等蔬菜;錘子、案板、搗蒜錘、搗蒜罐、葛粉,海綿、紗布、抄紙框(用密度精細的金屬絲編織成小網做底,木條做框,框分作內外兩層,可以將網夾住;大小可根據需要而定,比如和B5紙一樣大小)、一盆清水。
2、經驗準備:在以前的活動中了解木材造紙的常識。
活動過程:
1、逐一出示并介紹操作材料,引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知道紙是怎么造出來的?
蔬菜也能造紙,你相信嗎?今天我們就來實驗蔬菜造紙。
2、幼兒自由結組(5~6人一組),選取喜歡的蔬菜備用。
3、在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操作、探索,了解蔬菜造紙的條件和過程。
(1)把選取的蔬菜(太長的要先掰成寸段)放在案板上,用錘子錘擊(錘擊時要把手拿開,注意安全),使其變得柔軟細碎;
(2)用紗布包裹住被錘擊過的蔬菜,用力擠去水分;
(3)把擠去水分的蔬菜放入搗蒜罐中,用搗蒜錘進一步搗碎(搗得越碎越好,蔬菜越碎做出來的紙就越光滑、細膩);
(4)將半小勺葛粉溶解在50毫升溫水中,然后與搗碎的菜充分混合;
(5)把抄紙框放人裝滿清水的盆中,再把混合了葛粉的蔬菜全部放人抄紙框內鋪平(此時還可以放入花瓣、葉子等擺出造型以進行裝飾,晾干后就是一幅漂亮的裝飾畫了);
(6)把抄紙框從水中取出,平放在木板上,用海綿輕輕地將水分吸干;
(7)把木框拿開,輕輕地將網翻扣過來(蔬菜紙挨著木板),然后輕輕地將網拿開,再用紙巾輕蘸,進一步吸去蔬菜紙的水分;
(8)將放有蔬菜紙的`木板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陰干。
4、引導幼兒觀察后討論:“為什么有的組的小朋友能夠造出紙來,有的組就沒有造出紙來呢?”
(通過討論,重點讓幼兒明白,只有纖維粗長的蔬菜才能造出蔬菜紙,如蘿卜纓、菜花葉、姜、油菜的老葉和芹菜的莖)
活動延伸:
1、等到蔬菜紙晾得半干時、用電熨斗隔著紗布將蔬菜紙熨平。
2、待蔬菜紙晾干后,用它剪出不同形象貼在彩色紙上,做成漂亮的貼畫。
3、回家和家長一起制作蔬菜紙,拿到幼兒園進行展覽,讓幼兒體會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了紙的制作流程,知道了有粗長纖維的植物能夠造出紙來,而像土豆、蘿卜這樣纖維細小且少的蔬菜則造不出紙來。幼兒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煩瑣的程序、復雜的過程、每一步精確的要求都讓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紙張的來之不易,我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后,幼兒會珍惜每一張紙,不會再輕易地浪費一張紙。本次活動的預設目標已經完成,幼兒了解了蔬菜造紙的方法,知道了只有有粗長纖維的蔬菜才能造出紙來,并通過親身實踐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和自豪。他們也了解了造紙需要大量原材料,只有節約用紙,才能節約原材料,才能保護環境。但是一次活動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老師要時時、事事、處處不忘教育,讓環保、節約的意識深入到每一個幼兒的心里面,使環保、節約成為每一名幼兒的習慣。
本次活動也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加入葛粉的量、抄紙框的使用等幾個環節中,幼兒操作是有一定的困難,必須由老師幫助或控制,這就使得幼兒的自主探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活動評析:
本次教育活動很有新意,教師指導幼兒運用蔬菜造出了紙。這不僅使幼兒對蔬菜、對造紙、對環保等有了更新的認識,而且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活動目標: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活動過程:自然、合理,密度適當,而且注重聯系實際,注重幼兒的生活能力和環保意識的培養,是很有特色的一次教育活動。
首先,選題較好。蔬菜能夠造紙是很多人不熟悉的,更是幼兒不了解的內容,但是教師從幼兒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的需要出發,選擇了符合幼兒需要又感興趣而且與我國的環保教育密切相關的主題,體現了教師的獨到眼光。
其次,注重幼兒的操作、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是本活動的主要特色。作為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就直接出示了蔬菜,指導幼兒一步一步地造出了“紙”,幼兒自始至終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他們經過自己的操作不僅了解了造紙的復雜過程,而且知道了只有具有粗長纖維的蔬菜才能造出紙來。面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兒非常興奮。這次活動不僅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深深觸動了幼兒的探究心理。一次好的教育活動不僅僅是保證本次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而且應該能夠激發幼兒產生無限的想象,產生繼續探究的愿望,本次教育活動應該說就有了這樣的效果。
【大班科學中國的造紙術教案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優秀教案】大班科學《神奇的造紙術》(通用5篇)02-17
大班科學教案及反思03-14
大班科學教案及反思11-08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08-24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09-03
教案大班科學《有趣的鞋子》反思03-09
大班科學有趣的腳印教案反思02-27
大班科學凍冰花教案及反思12-20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及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