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時間:2023-05-24 17:20: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課文內容分析:

  《短文兩篇》選入了兩篇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短文,充分體現了古代山水文章之“美”——美言、美景、美情。《答謝中書書》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人與自然相融相生的生命喜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樂在林泉的情趣;《記承天寺夜游》記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經歷,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基礎上,尤其在學習了《三峽》之后,基本了解和把握了寫景文的特點和方法,對于駢文也有了一定感觸,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義,背誦并默寫課文。

  2.借助誦讀,培養學生尋找美文中“美”(美言、美景、美情)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熱愛山水、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重點文言詞語理解與積累,背誦并默寫課文。

  2.兩篇短文不同的語言風格、寫景手法以及遣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兩篇短文傳遞的作者思想情感、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教學創意:

  讀美文美言——賞美文美景——悟美文美情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巍巍華夏,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無數神奇如畫的風光讓人心動神搖。面對令人神往的美景,我們會生發怎樣的感慨呢?今天,讓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游》,去發現和尋找文中的“美”,感受和觸摸作者敏感而細膩的心跳聲。

  二、讀美文“美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美文美讀,讀通、讀懂課文,辨析兩篇文章在句式、節奏上的不同,分析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與此同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

  (一)把握字音,讀通課文。學生自由慢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二)把握句式,分析語言。

  1.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進行個人讀、小組讀、展示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文章之美。

  2.辨析兩篇短文的語言風格。《答謝中書書》以駢句為主,多用四字句,間有五、七言,整飭華美,韻律和諧,又有參差變化。《記承天寺夜游》雖以散句為主,但間有整句,且語調徐緩自如。

  (三)把握字義,讀懂課文。

  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義,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指點,共同解決。

  (四)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結合表達方式的運用,梳理文章思路。)

  《答謝中書書》文章以感慨起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接著,作者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贊美和感慨收束。

  《記承天寺夜游》先敘述了賞月緣由,接下來描寫庭下之景,最后議論抒懷。

  三、賞美文“美景”——品讀課文,領略手法。

  (一)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加以品讀。

  學生找出兩篇文章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把握節奏,結合課后習題四,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品讀,熟讀成誦。

  (二)兩篇文章中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里?

  《答謝中書書》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凈,絢爛多彩,充滿無窮生機。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相互映襯。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大自然的各種色彩相互配合,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棲樹,游魚躍水。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記承天寺夜游》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積水空明”寫出月光的空靈清澈,“藻、荇交橫”寫出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庭中景物,渾然一體,不知月光化為積水,還是積水反射月光了。

  (三)兩篇文章在景物描寫上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謝中書書》通過仰觀、俯察、平視三種視角,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展現出一幅靈動而富有蓬勃生命氣息的畫面。

  《記承天寺夜游》借助比喻把月光比作水,寫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用竹柏的影子襯托月光的空明。

  三、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上一節課,我們讀美文美言、賞美文美景。眾所周知: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美文美景傳遞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短文兩篇》,悟美文美情。

  二、悟美文“美情”——知人論世,領悟情感。

  (一)了解背景,知人論世。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凈化之后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書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后。因此這篇文章當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記承天寺夜游》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職無權,過了幾年閑居生活。《記承天寺夜游》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寫于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

  (二)抓住文眼,分析情感。

  找出文中點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并結合寫作背景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既是對前賢的欽敬與追慕,又惋惜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而作者卻能夠繼康樂之后,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自許之情,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記承天寺夜游》:“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三)品味人生,提升情操。

  兩篇文章分別寄予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謝中書書》:傳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長伴林泉的志趣。

  《記承天寺夜游》:顯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達與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堅守。

  三、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共賞美景愉悅得意

  《記承天寺夜游》:悲涼苦悶豁達樂觀

  教學反思:

  兩篇短文都是歌詠自然山水的美文,充分體現了美言、美景、美情,讀美文美言、賞美文美景、悟美文美情。教學中,自始至終讓學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讀美尋美悟美,最后學美,在作者豁達堅守的人生態度中得以提升自我。同時,兩篇文章的藝術特色,篇一的“動靜結合”寫作手法,篇二中的“抒情、敘事、議論”融合寫法,在課時中都適時進行學習。不過,學生在理解蘇軾曠達的人生態度上需要適當引導。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相關文章: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永久的生命》語文教案11-12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語文教案11-12

語文五年級上冊部編版教案01-17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答謝中書書》教案11-11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語文教案11-12

部編版上冊語文教學計劃03-24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2-01

一年級部編版語文上冊教案03-09

語文三年級上冊部編版教案01-13